一、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基础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科教兴国”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50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从发展要求来看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一)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当前,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困地区普及水平低,普遍存在着义务教育完成率低。
1.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攻坚难度大
西部一些最贫困的农村地区,地理环境极为恶劣,往往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不具备,普及义务教育不仅要加大投入,而且还涉及全面改变其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等深层次问题,攻坚难度极大。2001年,全国仍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它们集中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覆盖了数千万人口,是新文盲产生的主要原因。
2.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辍学人数较多,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重点是解决辍学问题。2001年,全国小学生五年保留率为95·30%,其中西部地区12省区只有陕西、重庆、四川在全国平均数之上,其余9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为88·70%,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只有云南、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高于全国平均数,其余8个省区直辖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义务教育未完成现象突出
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虽然达到了85%,但按时毕业率仅为75%左右,每年约有500万的学生因为辍学等原因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当年小学新生入学人数的14。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时毕业率分别为83·0%、78·2%和62·0%。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21个百分点。全国有9个省区低于70%,其中西部省区就占了8个。
4.高中阶段入学率过低,成为西部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
高中阶段供给能力不足,将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约为53·2%,约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2001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2·8%,其中西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西藏四省区的毛入学率低于30%,最低仅为13·6%。
5.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给实施义务教育带来了艰巨性
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34个主要分布在西部八省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分布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和困难。
学校布点多而分散。云南省8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山区,在4千公里的国境线上有13个民族跨境而居。全省2万多个一师一校的小学点中,80%以上分布在民族地区。四川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纯牧区,乡以下基本没有小学校点。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冬春是定点放牧,夏秋季逐水草而居,不得不实行寄宿制小学和牧读小学相衔接的
办学形式。
民族语言多样化,语种繁多。云南省25个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3个有自己的语言,有11个民族的14种语言文字已在民族地区学校作为母语教学。贵州省占全省人口34%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3不通汉语或汉语基础薄弱。为了解决这些地区教育的语言文字问题,一般都采用“双语教学”,但因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匮乏,少数民族文字课本的编订相当困难,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多学一种语言,加重了课业负担。汉语程度有限,直接影响了文化素质的提高,小学后教育也难以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弃学放牧现象严重。在一些纯粹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劳动比较简单,对教育需求不高,1个10岁左右的学龄儿童就能胜任放牧的劳动,使得不少适龄儿童弃学放牧。青海80年代以来,由于大批学龄儿童弃学放牧,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农村入学率明显下降,其中玉树州和果洛州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从1980年的56·6%和31·7%下降为1987年的33·5%和11·7%,分别下降了22个和20个百分点。这些特点增加了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制约着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滞后,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缓慢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滞后。2001年,西部12省、区、直辖市普通中专学校培训结业人数为4·4万人,仅占全国总数的17·8%;成人中专培训结业人数为183·6万人,仅占全国总数的27·2%,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比都比较低。
近年来,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速,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
而,西部农村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缓慢,需要大力加强。
(三)学校办学设施紧缺,现代化程度不高
1.中小学危房问题依然严重
2001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5267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4·9%和6·7%,其中,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8·1%和6·0%。
2.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和高中办学规模过小问题突出
2001年全国初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5万个,占初中班额总数的21·3%,比上年增长5·3个百分点,超大班在读学生约1619·0万人,约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4。初中超大班额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而高中办学规模过小则反映出办学效益太低。2001年,普通高中的校均规模为942·5人,低于800人的有11个地区,最低的青海、新疆分别只有383·8人和477·6人。职业高中的校均规模为568·7人,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有17个地区低于500人,最低的新疆只有187·8人。
3.教育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2001年,我国已有7266所小学和3714所初中建立校园网,但只分别占小学校数和初中校数的1·5%和5·7%,远低于一些OECD 国家水平。在我国学校,人均计算机拥有数量不高,尚有30%未开通校园网,西部地区学校更为落后。推进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任务仍相当繁重。
(四)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数量紧缺
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合格率低,学历层次低,数量明显不足。2001年,全国小学教师合格率为96·81%,西部12省区除新疆(97·16%)外,其余11省区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初中教师合格率为90·91%,西部12省区除云南(92·38%)、宁夏(95·85%)、新疆(93·25%)外,其余9省区直辖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2·98%,西部12省区除贵州(73·71%)、云南(73·33%)外,其余10省区直辖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高校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为31·35%,西部12省区除陕西(33·64%)外,其余11个省区直辖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2001年西部地区各级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单位:%地 区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学历合格率(表略)
2001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教师70·5万人,占岗位教师总数6·6%;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58·0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岗位教师9·6%,占全国代课教师总数的82·3%。山西、湖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10%。其中大于20%的有广西(29·63%)、西藏(29·26%)、陕西(22·4%),均集中在西部省区。
二、制约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差
西部地区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但西南交通不便、西北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辽阔,西部12省区直辖市共有面积67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71%,人口相对稀少,共有35511万人,仅为全国总人口的28%。除关中平原、成都平原等少数地区外,西部地区呈现出地广人稀的特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宜农牧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西部地区深居欧亚大陆内部,区域辽阔,经纬跨度很大,各地地势高差大,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并因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有起伏跌宕的云贵川渝山地高原景观,有西藏“世界屋脊”与高寒景观、有陕甘宁青坦荡的高原与荒漠景观、还有新疆山盆相夹的地形与荒漠景观。环境封闭,气候严寒、干躁,生态环境脆弱与交通不便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城市化水平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参作为增长极的城市数量少。1998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8个,而拥有全国陆地面积70·8%的西部地区仅有160个,占24%;而占全国陆地面积14%的东部地区则达281个,占42·1%。
二是城市规模体系中,现代化大城市的比例小。如果以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的数量指数为1,小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和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包括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三者的比例,西部地区为1∶0·42∶0·14,中部为1∶0·60∶0·26,而东部为1∶0·58∶0·25,全国平均值为1∶0·54∶0·22,西部地区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比例属全国最低,而东部大城市的数量比西部地区多。 三是非农业人口比例低。西部地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的14·9%,而中部和东部分别占到34·5、50·5%。如果以城市区域(含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那么,这种城市化水平由东至西依次下降,即东部25%,中部19·6%,西部地区只有13·2%,全国为20·2%,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东部低11·8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少,城市化水平低,
使得西部地区城市就业机会少,失业率较高,从而无法吸纳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三)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短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各省区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01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543元,而西部地区除新疆(7913元)外,其余11省区直辖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2895元)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001年,中国西部地区12省区人均财政收入均在545元之下,多数省区在全国排在20位之后。
2001年,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西部地区12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1元,西部地区12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为47·71%,西部地区除内蒙古(43·67%)、陕西(41·91%)、甘肃(46·11%)、宁夏(46·93%)四省区之外,其余8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农村贫困问题严重。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专项贴息贷款和“三西”专项资金重点扶贫的430个贫困县中,有256个属于西部地区,占59·53%,到199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以下的贫困县中,全国有97个,西部地区有86个,占全国300元以下贫困县总数的8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以下的特困县有48个,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2001年,全国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320元,西部12省区除西藏(392元人)、宁夏(335元人)、新疆(411
元人)三自治区外,其余9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西部部分地区文盲人口比例偏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减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00年我国文盲率为9·1%,这一指标与欧美发达国家(3%-5%)的成人文盲率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况且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至2000年,我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依然有8200万左右,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仍是世界文盲人口第二大国。从地区分布看,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超过15%的地区有6个,均集中在西部地区,分别是西藏、青海、贵州、甘肃、宁夏和云南。其中西藏、青海、贵州、甘肃4个地区的文盲率超过或接近20%,即5个人中就有一个文盲,西藏自治区的文盲率更是高达47·3%,几乎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文盲。文盲人口比例如此之高,势必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
1·城乡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巨大
从城市和农村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文盲率)比较看,近20年来,虽然我国城乡人口文盲率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差距仍在6个百分点以上。再从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分布上来看,我国城市、镇和乡村人口之间文化素质上,有明显区别。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属城市常住人口的占12·8%,属县镇人口的占9·7%,而其余属乡村人口的占77·5%。表2 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6岁及以上人口)(表略)
也就是说,有超过34的文盲、半文盲分布在我国农村。而且城乡文盲率的地区不平
衡性显著。在城乡文盲率差距最大的10个地区中有9个是西部地区,其中差距最大的5个地区分别是西藏(31·51%)、青海(23·46%)、甘肃(17·08%)、贵州(15·15%)和宁夏(13·42%)。
2·城乡女性文盲率差异较大
在城乡文盲率差异中,城乡女性文盲率差异明显高于男性,全国城乡女性文盲率差异达8·73个百分点,有11个地区城乡女性文盲率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有9个是西部地区。
3·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低于全国水平
2000年,全国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西部地区除内蒙古(7·76年)、陕西(7·71年)、新疆(7·73年)三省区外,其余9省区、直辖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在6·5年以下的有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甘肃5省区。
(五)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管理不善
贫困地区大都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农、牧、山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人们的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在许多贫困地区,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维持生活,许多家长宁愿让子女早一点帮家里干点活,或外出打工,而不愿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读书上学上。甘肃省敦煌地区一些学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借口让学生拾棉花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许多家长和孩子对教育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走出贫穷落后的家乡,因而一味追求高分,结果高考落榜,回到社会又无一技之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不
仅体现在家长和学生身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身上,尽管目前全国都在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仍在一心一意地搞应试教育。凡升学统考的科目,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背,而不统考的科目则随便应付了事。更有一些中小学校长,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教育是政府部门的事,上面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得过且过。而不从自身入手,谋求学校的发展,也放不开办学思路,独辟蹊径,只顺从于上级安排。另外,教育管理不善也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存在一个问题。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办学效益好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人力、财力都比较缺乏。因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的作用,对贫困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但许多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缺乏科学管理思想,教育决策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或者一时的冲动。例如几年前新疆北部的一个贫困县,人们花100多万元建好了一所砖混结构的学校,结果因为定居牧民全搬走了,学校便没有用,成了大戈壁滩上的一个“景点”。再之,有些区县为了“普九”、“普六”而盲目设校,但由于一些牧区、山区人们居住分散,生源较少,使得所办学校缺乏规模效益,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教育管理不善还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上。一些学校的校长本身水平较低,却嫉贤妒能,压抑人才,致使许多教师貌恭而心不服,不安心工作。有的校长缺乏民主意识,把校长负责制理解为个人的独断专行,做事一意孤行,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一方面造成许多不应有的失误,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校长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和领导者所应具备的魄力,不能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仍然存在,不敢通过竞争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致使能者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而差者则混水摸鱼。这是造成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在对物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的贫困地区的学校,刚建好的教学楼,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墙上踩满脚印,刻满字痕,过道的栏杆被弄坏,一两年时间,整座楼就破旧得不成样子。还有的学校刚配的新课桌椅,一学期下来就有不少被弄坏了。教育管理不善,不但造成了现有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使得引进新的师资、筹集教育经费受到一定程度的障
碍。
三、加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西部地区总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
今后5—10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开发,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十五”时期,西部开发的主要目标包括:
改善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与中部、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等。基于上述情况,加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是:
(一)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努力提高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承担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的372个县,国土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8300多万,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国务院决定: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
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要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已经现实“两基”目标的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西部地区农村教育要转变观念,要成为促进西部农民子女成功地向城市转换、适应未来城市生活的教育。
(二)深化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发挥西部地区政府公共和社会力量办学资源,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三)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四)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重点在西部农村地区设立中小学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五)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和
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
(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西部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要以地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中央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支持。
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要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初步形成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持续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为“三教统筹”、农村科技推广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