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晋书 王隐传注释翻译

来源:知库网


《晋书·王隐传》翻译注释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家世)寒素(贫寒)。父铨(quán),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著=述:撰写,编著)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履历,事迹),未就(完成)而卒。隐以儒.....素(儒家的素质。指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自守,不交势(权势)援(作为援助),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谙:了解、熟悉。究:研究、探求。谙究:熟悉)。 ..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zī。相当于后世军队的参议、参谋)祭酒∕涿郡祖纳雅(素常,向来)...相(动作偏指一方,此处指王隐)知(了解,赏识)重(看重)。纳好博弈,(隐)每(常常)谏止(使.....停止)之。纳曰:“聊(姑且)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遇到好时代),则以(用)功(功业).....达(达到,引申为实现)其道(方向,志向。例:志同道合);不遇,则以言达其才(使他的才能通达。.....意译为:使他成才),故否泰(pǐtài 世道盛衰,运气好坏)(人)不穷也。(所以无论世道盛衰,人都..不会陷于困境。)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毁灭,消失),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于)..五都,游宦(外出求官或作官)(于)四方,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记述).....而裁(删除,削减)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wéi是)没(mò)而不朽(死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却)了无...(全无,毫无)闻(使知道),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痛恨)没世而无闻,《易》称(称许)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更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感..叹、叹息貌)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上奏)荐隐。元帝以(因为)草创(开始兴...办;创建)务殷(众、多),未遑(形容词,急迫)(于)史官,遂寝(搁置)不报(答复,批复)。 ....

1

太兴初,典章(法令制度)稍(逐渐)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参与)平.....(平定)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shuò)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憎恨)隐,形(表现)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来)斥隐,(隐)竟(最终)以(因为)谤免(被免官),黜归于家。贫无资.....用(钱财费用),书遂不就(完成,成功),乃(就)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才)...得成,诣(到)阙(宫阙)上(献上)之。隐虽好著述,而(但是)文辞鄙拙(粗鄙,拙劣),芜舛(芜........=舛:错乱)不(没有)伦(条理,顺序)。其书∕次第(次序,顺序,条理)可观者,皆(是)其父所.撰;文体(文章的结构)混漫(杂乱)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

1. C 是后更疾隐,形于颜色。形:表现 例句:喜怒不形于色。

2. D ① 写的是王隐的父亲,王铨。“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

③ 写王隐性格耿直。

3.D A 王隐到了江南(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的祖纳一向了解他,也很敬重他(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彼此间的谈话也无芥蒂,直言不讳(纳好博弈,隐每谏止之)。

B 王隐认为晋朝自己没有史书(第二段第二行:隐曰:“……。当今晋未有书),时局不太平(天下大乱),史实资料多有丢失(旧事荡灭),只有有志的人才能在著述史书上有所建树(非凡才所能立)。

C 王隐认为祖纳年少时生活在都市(第二段第三行:君少长五都),又有丰富的官宦经历(游宦四方),耳濡目染胜败兴衰之事(华夷成败皆在耳目),具备著书立说的优越条件(何不述而裁之?)。

2

D 王隐承父遗志(第一段: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潜心求学,官至著书郎(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后虽历经挫折,终成心血之作,成为知名的史学家。(“知名史学家”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4. (1)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未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论世道)盛衰,(古人)都不会困顿。

(2)元帝认为刚刚创建朝廷事务还很多,在选史官这件事上,并不着急,就搁置起来未做答复。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