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

来源:知库网
第27卷第3期(2011) 河西学院学报 Vo1.27 No.3(2011) 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 ——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 蒲向明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 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 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 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 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 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关键词:杜甫;同谷; “同谷诗”;明清评杜诗碑;诗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1)o3-0o02—15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 吾可作。抗手进县令,慈亦岂末务?我 诗碑有12通,其中明8、清3、民国1。 当力规画,尔宜亟举措。会使道路人, 明代8通诗碑中,有6通镌成于嘉靖年间。 从知古贤幕。予闻重叹息,因之资觉 首碑即《李昆诗碑》,品相完好,现存于成县杜 悟。东西走二京,累累几陵墓。况复浮 公祠内碑廊,镑刻于正德癸酉(1513),有题跋: 尘踪,谁能侧目注?彼美少陵翁,磊落 “正德癸酉六月暇日,与东渠访杜少陵祠址有述。 君子度。盛气排海岳,雅调续韶畦。弃 东渠吾台长,燕山李公德方也,时分巡至成县。” 官救房靖,知名通妇孺。严武不能杀, 诗碑正文如下: 陷贼靡所污。平生忠义心,万里屯逭 侵晨入龙峡,杳霭足云雾。岩际余 步。郁郁抱悃幅,稍稍见词赋。光焰万 凿痕,云是古栈路。遥通剑阁门,斜连 丈长,宁以华藻故?诸葛颜韩范,比拟 白水渡。杜陵有祠宇,畴昔此漂寓。萧 固非误。乃知贤俊迹,百世所公护。我 条翳榛莽,摇落伤指顾。两楹盖数瓦, 为歌长辞,聊以效疏附。徘徊未能去, 垣毁门不具。四壁绘浮屠,讹舛更堪 焚忽烟水暮。 怒。拂藓读残碑,字漫不可句。东渠台 正德癸酉,即正德八年,李昆时任中宪大 中彦,感此激情愫。创始伊何人?兴仆 夫、陕西提刑按察司副使。这位弘治三年 收稿日期:2010—9-2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杜甫的蜀道行踪及诗歌创作研究”(项目编号0928B—O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一),男,甘肃天水人,陇南师专中文系教授,科研外事处处长。主要从事中国古 代文学和陇南文史研究。 ・36・ 蒲向明: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1490)的进士面对成县(同谷)杜陵祠宇的破 ——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 祠。邑侯刘公名璜号口航子,江西庐陵 万安名族,岁庚子春三月来任,见诸先 败景象,心生不平之气,向县令进言合力修缮, 以使来往参观者知古慕贤。该诗碑赞颂杜甫的才 德气度,对他诗歌的评价,是在化用韩愈所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的基 础上,充分肯定了杜诗“以记为诗”的朴实诗 风。在人格魅力上,诗碑是把杜甫与诸葛亮、颜 真卿、韩愈、范仲淹等放在一个水准上来衡量 辈遗迹感触。遂口诸诗韵合,属士夫 口观之余,谋之于予云: “我侯所作深 究乎?先辈事迹之实,可置之于一睹之 时耳。”遂备石,请予跋,授刻人以垂 永久。予虽不敏,读侯诗皆奇崛感激, 诚得唐音之正,慕爱不已,虽欲辞之, 的,以为百世所敬仰。 嘉靖年间的6通同谷评杜诗碑(俱存今成县 杜公祠)文字依次是: 1.嘉靖庚寅(1530)正月巡按甘肃御史胡明 善作《春日谒杜少陵祠》’诗: 少陵栖息地,陈迹寄云隈。 风雨吟龙峡,江山领凤台。 春明秦树远,天黑楚魂来。 揽辔瞻祠屋,千秋一叹哀。 2.嘉靖丁酉(1537)仲冬奉政大夫、陕西按 察司分巡陇右道佥事白镒作《过杜子祠》诗: 对县南山秀出岐,少陵遗迹启生祠。 豪吟悯世忧时志,晚景怀乡去乱思。 大雅删余高独步,盛唐变后妙难窥。 诗家门户知多少,神圣无俦总是师。 3.嘉靖庚子(1540)季秋四川保宁府阆中县 司儒学事赵翱跋记、江西吉安府万安县知成县事 刘璜作《谒杜公草堂》诗: 南山壁立与天通,隐隐草堂云雾中。 悯世昌才诗万卷,遁时避乱酒千盅。 盛唐三变知奇绝,大雅一删妙化工。 谁恨拾遗终寂寞,诗家门户独高风。 附诗: 古屋傍山麓,苔对断石书。 欲胆丰采采,月影万林竦。 跋记: 予奉命司牧成邑已数载,县治来历 古今口同,予考之审矣。在汉时,为武 都郡太守,则有马公融之绛帐台,裴公 度之莲蒲湖;在宋时为成州总督,则有二 吴鳞、价公之保蜀碑。尚口禄山之变, 少陵杜先生避祸于县治之南,距五里 余,草堂之迹尤存,碑碣巍然。即今祠 宇俱新,春秋有祭,往来士夫诗刻盈 容得已乎?遂跋以记。 4.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三月按察司洮 岷兵备副使杨贤《成县五言律一首》: 远望山城小,人传胜迹多。 苔封吴将冢,藤复杜公窠。 仙阁曾邀月,仇池不起波。 诗成欲酌酒,洒落舞婆婆。 5.同年杨贤《谒杜工部祠七言律一首》: 飞龙峡外凤台空,子美祠堂在眼中。 俊逸每于诗里识,拜瞻今始意相通。 寻芳敢学游春兴,得句忘归恋我翁。 不是鲁狂欲弄斧,愿言乞巧度愚蒙。 6.嘉靖丁巳(1557)季秋成县知县刘尚礼 《谒少陵祠二首》: 谒少陵祠一首,口口春谷葛之奇漫稿 凤凰台下飞龙硖,硖口遥望杜老祠。 诗句漫留苍藓碣,草堂高护碧萝枝。 徐探步月看云处,想见思家忆弟时。 千古风流重山水,令人特地起遐思。 玉泉刘尚礼次韵一首 云山窈窕涵清界,烟水潺泼绕杜祠。 寝殿纷飞新藿叶,吟台唯有老松枝。 独怜雅调成陈迹,却恨残碑属几时。 吊古寻幽归旆脱,亮怀应入梦中思。 以上6通嘉靖年问的同谷评杜诗碑,从不同 方面反映了当时仕宦阶层对杜甫悯世忧时情怀的 赞扬,对他在诗歌方面的地位“诗家门户独高 风”表示敬仰,高度评价了杜甫在诗歌发展史上 的贡献“大雅一删妙化工”,正因如此,才“令 人特地起遐思”而追怀。当然,从这些诗碑的文 字中,我们还可以解读到更多意义所指,有待后 续探察。 明万历戊午(1618)仲春成县知县赵相宇诗碑 《春日谒杜少陵祠》和成县儒学教谕管应律《重 -37・ 河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修杜少陵祠记》,今存成县杜公祠,诗文如下: 春日谒杜少陵祠 庙柏青青又见春,高名千古属词臣。 涛声漱石吟怀壮,岚色笼霞道骨真。 幽愤断碑萦客思,清风苔砌展精獯。 情深不觉嗟同契,为难荒祠启后人。 重修杜少陵祠记 少陵公祠,其来远矣。仰窥俯响, 山光水色映带,恢恢乎大观也!前代名 公咏歌以纪其胜者,雅多奇迹。嗣是栋 宇倾圮,风景依然,谒祠者每愀然发孤 啸焉。我赵侯奉命尹是邑,春日修常 祀,登堂拜像,赏鉴殊绝,乃捐俸命工 以经营之,不日落成,祠焕然一新。事 竣,应律等请题纪胜,侯义不容,默倚 马挥一律,洒洒传神,盛唐之风韵,不 是过也。起少陵于九原,其首肯矣,敬 勒石以志不朽。若夫政通人和、百废俱 举,邑人士耳而目之,别有纪焉。侯, 三晋世科也,讳相宇,字冠卿,号玉铉, 太原之狼盂人。时万历戊午仲春日记。 上引评杜诗碑文字,对当时杜少陵祠的现状 做了记述, “前代名公咏歌以纪其胜者,雅多奇 迹”,可见当时成县(同谷)已有的评杜诗碑规 模已颇可观。作者除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外, 还表现了对杜甫“高名千古”的仰慕和敬意, “吟怀壮”、“道骨真”诸语,虽在写景抒情,实 为评诗,是对杜甫同谷诗的独到解读。 成县(同谷)今存清代评杜诗碑有3通,见 于杜公祠,诗文内容表现了时宦贤人对杜甫诗, 尤其是杜甫同谷诗的认识和感悟。 1.清刘埘、刘j尊《大雅今何在》诗、跋识: 大雅今何在,青山旧草堂。数椽间 架小,三径薜萝荒。夹岸千寻逼,奔流 一水狂。仙人开晓洞,鸣凤翥高冈。潭 静龟鱼现,岩深虎豹藏。卜邻如夙约, 结伴近禅房。萍梗依关塞,葵心向庙 廊。才名怜太白,开济忆南阳。岂独文 章焰,还推忠爱长。当时歌橡粟,此日 荐羔羊。板屋经风雨,茅檐压雪霜。年 年勤补葺,来往奠椒浆。 工部草堂在成邑东南飞龙峡口,凤 ・38・ ‘ 凰台西。堂开东向,夹岸石辟壁千寻。 对面有醉仙形悬壁问,衣冠须眉略可指 似。二水合流出峡,水行石问,岌案动 荡,势若飞龙。下为深潭,无可钓长 鱼。昔公由秦入蜀,爱其地,结茅以 居,与赞公往来。后人因以祀公,春秋 例用特羊云。东武刘埘识,刘埠书。 该诗碑未注明作时,据史可知,东武西汉初 年置县始称,隋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 明、清又称诸城。清《诸城县续志》载云: “埘,字静庵,举人,为成县知县,有清名。岁 饥,大府属发仓庾贷民,民不能偿,埘代偿之。 以劳致疾,卒于馆舍,贫不能归榇,布政使赀助 以归0 99[1]说明刘埘任成县知县时间很长,有清名、 有政声,以至于病殒任上,到了清贫不能归榇的 程度,但其何时任成县知县,史料语焉不详。相 比之下,刘博因刘墉写给他相当多家书和《刘文 清公遗集》中数诗,以及在史料中刘墉称其为 “五哥”或“五兄”等[2】,声名远在刘埘之上。现 存诸城民国十三年刻《刘氏族谱》第二册、《晚 晴粒诗汇》卷89均有刘埘生平: “刘蹲,字象 山,号松崦,一号慎斋。乾隆三年(1738)副贡 生,十八年(1753)举人,二十五年(1760)进 士。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吏部稽勋司主事兼文选司 主事。五十四年(1789)广东副考官升授吏部文 选司员外郎,礼部精膳司郎中,陕甘学政,江南 安徽宁池太广德兵备道督理。芜湖钞关陕西按察 使,江宁布政使,鸿胪寺正卿。诰授通奉大夫, 享年八十五岁。” 据此可断 他出任陕甘学政, 游历刘埘辖地,寻访成县杜公祠,进而二人合刊 此诗碑于乾隆年中的可能性最大。他们发出“大 雅今何在”的疑问,实则是对杜甫和杜诗极高的 推崇,而“才名怜太白,开济忆南阳”是沿着晚 唐宋人景仰杜诗的思路,在肯定杜甫诗作影响后 人如光焰照耀的同时,对诗人的“忠爱”品质给 予了充分赞赏。跋识文字则对乾隆时期成县杜甫 草堂的地理环境和传说史实加以评说,对研究杜 甫同谷诗创作有重要意义。 2.道光五年(1825)阶州知州黄文炳诗碑, 文字如下: 三春花柳乱啼莺,古木丛祠傍曲城。 一代风骚归大雅,千古臣节仰名卿。 蒲向明: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 苔碑藓碛寒烟护,远浦遥岑暮霭横。 (其四) 唐室祗今无寸土,草堂终古属先生。 荒祠云树自纵横,谷暗风号虎豹惊。 《阶州直隶州续志》“名宦”载l“黄文炳, 入庙馨香千古祀,思君忠爱一心诚。 字啸村,江南桐城人。道光四年知阶州。培植文 东柯流寓天涯感,南国亲多旧雨情。 风,询民疾苦,麦秀双歧。民颂日1‘媲美渔阳’。 何日得瞻严仆射,不教知己负平生。 公余,与都人士赋诗,有‘细雨桃花红女洞,春 蓝翎五品衔陕西候补知县楚南李炳麟题并书 风杨柳白龙江’之旬。亦可见为政风流之一端 《阶州续志》载:“李竣,湖南益阳人,曾于 矣。”…作者在此评论杜诗,注目在“才”、“德” 光绪九年(1 183)知成县。”可见李炳麟评杜诗碑 两个方面。杜甫同谷诗的自然景象多奇伟幽奥, 是绕道同谷省亲看望父亲李俊时,为补修同谷杜 充满力量和神秘,让跋涉其间的诗人感受到强烈 甫草堂的征诗之作。这四首诗对杜甫由秦入蜀的 的苦楚;但这些同谷诗中的山水,又各具艺术个 经历做了 个全面回顾,在对杜甫伤时忧国的忠 性,加上《同谷七歌》、《凤凰台》把家国身世 爱诚心给予充分肯定之外,还对李杜二人的诗学 之思和山水描写贯通起来,这是从大小谢到王盂 地位做了评价。诗评发现了杜甫同谷诗一改往昔 等山水诗人很少涉足的,不仅扩大了中国古典诗 浑涵汪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用擒幽撷奥笔 歌对山水自然的表现范围,而且丰富了中国古典 法,把同谷山川写得“出鬼入神”,显然对江西 诗歌中山水自然的审美形态,真正使杜甫同谷诗 诗派帅首黄庭坚以来延续到清代的瘦劲奇崛诗 达到“一代风骚归大雅”的亮度。而杜甫在同谷 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是该诗碑对诗学的重 深陷人生最劣困厄,却位卑不敢忘忧国,在德行 要贡献。 上令“千古臣节”仰慕,也是该诗碑作者评杜的 民国三十一年(1942)清明成县县长陶自强 另一个亮点。 诗碑,锈刻有评杜诗作二首: 3.光绪乙酉(1885)冬陕西候补知县李炳麟 (其一) 评杜诗碑七言诗四首并跋: 青青古柏覆荒祠,异代相悲动客思。 家君治成邑三年矣,麟亦需次西 乱发白头公去久,衰时赤手我来迟。 安,久疏定省,光绪乙酉冬,奉差赴汉 平生知己推严武,结得幽邻有赞师。 中。绕道省亲,适叶公补修同谷草堂征 橡栗苦愁千载下,只今怕读七歌诗。 诗落成,麟依韵和酬嘱同补壁,聊诚一 (其二) 时鸿印云耳。 忧国怀君遗句在,先生心事满江湖。 (其一) 当年穷谷身何苦,一代词宗德不孤。 结屋县崖深复深,骚坛撵率此登临。 已著文章惊妙造,偶逢山水足清娱。 芳尊栽酒独怀古,老树孥云直到今。 草堂终古游人到,广厦千阃问有无。 大雅回澜诗万卷,飞泉挂壁硖千寻。 谒杜工部祠,祁阳陶自强 追思天宝流离日,遥望家书抵万金。 陶自强,湖南祁阳人,于民国二十九年 (其二) (1940)夏出任成县县长,其题刻亦见于成县西 许身稷契本无妨,地老天荒胜草堂。 狭、甸山等地。第一首诗作主要在追怀恩远,表 兵燹飘零怀弟妹,鬼神歌泣有文章。 达对杜甫困顿同谷的不忍之情;第二首诗则赞扬 眼中寒唆万间庇,石上因缘一辩香。 杜诗“忧国怀君”、心系时事国运,虽身处穷谷 俯仰同时谁伯仲,谪仙旗鼓尚相当。 而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愫和“广厦千间”的脱俗胸 (其三) 襟, “已著文章惊妙造”之句,是对杜诗总体成 千秋诗史总无惭,未饮廉泉早励贪。 就的概括和高度评价。 风雨乱崖自悲壮。乾坤万象尽包涵。 留存至今的明、清、民国同谷评杜诗碑镌刻 居怜同谷歌传七,律冠唐人味得三。 的诗文作品,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成县)的 凭吊黄蒿古城水,只余明月映寒潭。 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的诠释 ・39・ 河西学院学报 了杜诗,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 体现了对杜甫由秦人蜀诗作的极高艺术鉴赏力。 其中明代李昆评杜五言诗和清代李炳麟评杜七言 诗对杜甫同谷诗的悲愁诗意的艺术诠释,更有深 刻之处。 2011年第3期 式评价杜诗含蕴更为幽远,更富美学价值。 第三、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 越性。这些诗碑的诗论作品,超越了明清普通游 士对杜甫流寓同谷的简单理解,将同谷实地感受 杜诗和作家的现实生活、创作环境、心理历程密 切联系起来,从而具备了应有的诗学高度。 第四、这些评杜诗歌(含跋识)在研究杜甫 “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这些诗碑,是 就是时间最晚的民国陶自强诗碑二首评杜 诗,也反映了文学知音出于异代的现象。《文心 雕论》“知音”云: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 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又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 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 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5]刘勰此 论深刻地指出文学异代知音的难得和难遇,陶自 强诗正是“情动”于杜甫的同谷流寓之艰和创作 不易,才“披文以情”,发出“异代相悲动客思” 的感叹,也是因为对杜甫同谷诗的.“沿波讨源”, 才显出他体会杜诗“当年穷谷身何苦”、“一代 词宗德不孤”的幽幽深意。杜甫同谷诗作的精微 蕴藏被后世诗碑作者所独到、深刻地阐释与评 述,并不一定能做到准确解颐,但显然在某一层 面上可能是将其蕴藏准确地加以理解了。循此, 明清同谷诗碑的诗学意义可归纳如下: 第一、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 独到性。明清以来到过同谷的仕宦阶层游历成县 (同谷)杜甫纪念地,通过诗碑发表了自己对杜 甫同谷诗精微蕴藏的理解,反映为独到、深刻兼 备局部准确的创见。 第二、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 同谷诗”的隐 含性。诗碑作品的创作者在诗、跋中通过或用典 或化用句意等潜在形式,加以表达自己对杜甫诗 歌的新认识,比之用直接释读、评论的浅表性形 ・40・ 研究杜诗对后世同谷仕宦文人影响的重要资料, 由此可以感受到明清、民国文人在看待杜甫及其 诗歌创作上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清]刘光斗.诸城县续‘志ira].列传1志l3, 中国地方志丛书[C].华北地方第385号,台 湾:成文出版社,民国65年. [2]张其凤.刘墉丛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3 (2):23—26. [3]包云志.刘墉、周永年、吴大激、叶昌炽未 刊信札四通考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O06(3):66—69. [4][清]叶恩沛,吕震南(曾礼校点).阶州直隶 州续志.卷23[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5][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A].周振 甫.文心雕龙注释.卷10[M].人民文学出版 社。20o3. [责任编辑:戴锦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