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古已有之,默顿关于正负功能的分类被引入教育界后,拓宽了人们关于教育功能的解释。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对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结构的论述已经很全面、成熟。但是大多数的理论都是比较大而泛的,没有区分教育类别间、国家间、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异。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我国农村的学校教育,探讨现阶段农村学生受教育可能存在的正向及负向功能,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功能主义 农村教育 正功能 负功能
教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出现,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从古到今,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提到教育的功能,人们想起的都是积极的、好的一面。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tonl Rik)在上世纪50年代把功能按性质和形态进行区分,得出了正向——负向、显性——隐性这两大类,之后人们对功能的理解才更加开阔。 一、 结构功能主义简介
结构功能主义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在50年代的美国成为社会学的主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一)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对行动、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后,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在系统之间保持某种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规范,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包括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这四个基本功能大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具体制度。这就是著名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他认为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共同构成了行动系统,其中在社会系统中承担适应功能的是经济制度;承担达鹄功能的是政治制度;承担整合功能的是社区;承担维模功能的是社会化,教育就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图示如下:
A G 行为有机体系统 人格系统 文化系统 L
(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在批判传统结构功能主义这的功能一致性、功能不可替代性以及功能必要性三个假设后,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功能分析模式。他对“功能”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功能”是个中性词,可以指正功能,也可以指负功能。正功能有助于一个体系的适应或顺应,负功能则削弱体系的适应或顺应。默顿还认为,一个功能归属事项对同一个功能承受单位或不同的功能承受单位可能兼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后果。因此在评估时,应当以后果的净均衡为准则。
(三)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教育功能的表述
1
A 经济 政治 G L 社会化 社区 I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均衡、稳定和秩序。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要维持稳定,就要让人们有共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化是维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根本途径,教育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来说教育的主要功能有社会化和个性化选择,社会化指的是让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规范,通过学校这个机构使个体适应社会,接受共同价值;选择指的是教育对被教育者进行评定和筛选,选择人才,同时满足个体发展自身的需要。与此同时,默顿提醒我们,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功能又不全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有负向的影响。
二、 教育以及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定义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处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对于教育的解释如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之所作善也”。意思就是示范模仿培养后代向善。现代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更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授内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学校教育的功能 功能就是一种事物在某种环境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说依附于学校的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概括,将已经形成的观点进行分类:1.从作用对象上分,有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2.从作用层次上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3.从作用方向和表现形式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隐功能;4.从作用性质上分为期望功能与实效功能,自我更新功能;5.从作用时间上分为传统导向功能与未来导向功能。1之后又有很多分法,比如蒋士会将教育功能按照对外和对内功能来划分。
刘世民认为我国现阶段对于教育功能的表述大多是穷举式的总结,而研究深度则比较局限,教育功能的普适性和宏观性比较明显。这个我比较赞同。因此,我想把农村学校教育拿出来进行简单分析。在我看来,教育的主体主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学校教育的功能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又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指的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包括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因为教育说到底还是对个体的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通过个体反映出来的。
三、 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以及负功能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东部与西部、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差异群体的教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不一而论的。既然学校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那么论及它的功能时就应分别说明:受教育者,很显然是农村能够上得起学的学生包括通过农村学校教育获得高等教育走出农村的学生;教育者表面上是教师,但是我认为教师只是教授学生的载体,是中间环节,真正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社会向学校传达需求,学校根据人才需求调整改变教授的内容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一)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体现在:
1、个人的潜力得到开发。农村人口众多,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内容就是传授课本知识,通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习到各方面的基本常识。如果有能力,有需要可以通过高中
1
郑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2
教育和大学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对于以前没有机会上学的农村学生来说太难得了,这几年人们对于教育的期待、国家对于农村学生教育问题比较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
2、个人的生存更有保障。在大多数农村父母的观念中,农村生活比较艰苦,资源比较缺乏,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能够离开农村,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工作提高收入,改变现状。只要有机会接受教育,就有机会接受更多先进的文化知识,职业选择也就更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深入,农村学生不用跟随父母的脚步靠土地吃饭,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多样化的职业。个人的生存与土地的关系简化,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素质、能力来生存。
3、有利于向上层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指的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2结构功能主义也是认同社会流动的,他们认为学校教育能够使处于下层的群体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使更多的人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向上流动的手段,活跃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提高社会平等的水平,维持社会结构。农村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后知识得到普及,能力得到提升,他们取得了同城市学生竞争的资本。优秀的学生在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是能够取得一个很好的平台发展自己,选择不同类型的职业,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
(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校教育的负功能体现在:
1、个人的创新力受抑制。接受教育是好事,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的缺陷是趋同化。同一地区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相似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将每门功课学好,否则就有可能会在升学的路上被“淘汰”。比如说,有的学生偏科很严重,而上高中和大学参考的是分数,对各科都有要求。这样的制度有可能让一个未来的数学家流失,或者让一个物理学家成为外交家,而真正适合当外交家的人才却因为数学差而失学。个人的天分被扼杀,这对于社会和学生来说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2、城乡教育存在不公。城乡教育的不公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以及结果不公。具体来说,城市的物质条件丰富,优秀教师更愿意到城市发展,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先城市后农村,城乡的起点是不公平的;在求学生涯中,农村学生可能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站在一起,接受共同的教育。高校录取明显倾向于城市或发达省份体现了这种不公,比如北京市和河南省的考生人数比为1:7左右,北大2009年在北京市录取180人,最低分为626,而在河南录取50人,最低分为640。这体现了过程不公;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城乡学生在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不公在表面公正的掩盖下无形中让农村孩子有了更高的门槛。
3、社会流动的筹码不足。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业结构也发生很大的改变,社会阶层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但是这种流动也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上层接受。大学一个班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城乡边区,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门课程,但是毕业之后的差距并不在于你有没有认真听课,有没有取得较高的成绩。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的家庭出身和家庭关系。有些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随着父亲社会地位的升高而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工薪阶层或者农村出身的学生则大多数只能通过公开招聘的竞争方式去争取。但是能被录取的几率太小了。所以说想且只想通过教育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流动,还需要社会资本等多个方面的积累。
2
吴峰.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4
3
(三)对于社会来说,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体现在:
1、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根据我国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表明,我国现有人口大约13.35亿,其中大约有7亿在农村,比例大概为53.41%。这个比例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而不断下降的。农村孩子受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未来一半人口的素质,因而至关重要。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家庭让子女上小学和初中的压力已经很小,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农村学校为减少文盲率,提高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做出了贡献,为国家提供各行各业的大量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
2、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综合国力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在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有研究表明,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30%,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多4~5倍。通过农村教育的普及,大量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竞争力的劳动者参与到人力市场中去,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人力,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可估量,相应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会增强和提升。
3、社会保持稳定。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共同的社会认同感,也就是结构功能主义者所说的“一致的道德”或者“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农村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法社会公民;第二就是通过教育农村学生可以改变世代为农的处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开放的社会流动体系能够减少不安定因素,保持社会秩序。
(四)对于社会来说,农村学校教育的负功能体现在:
1、加剧不公平。学校教育会提高个体的素质,鼓励竞争促进公平。但是如果发展不当,反而可能会加剧不公平。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教育获得文凭来增加自己奋斗的筹码,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不是使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文凭也会成为教育水平一个象征。这样的话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文凭,掌握资源和社会关系良好的人群会有优势来获得高文凭,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只能望尘莫及。最终的结果就是,文凭不能真实反映个人的能力,教育会成为处于社会上层人员掌握更多资源的通行证而偏离本质目的。这样无形中就加剧了社会不公。
2、过量教育现象。过量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超过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造成的教育过量,具体来说是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过度地超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以及劳动者所受的教育超出社会的吸纳能力而造成的知识失业现象。3很显然,我国的过度教育现象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有很大关系,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0万,比1998年增长了47.4%,2000年招生220万,增长率为38.16%,到了2005年招生人数已经是1998年的4.4倍了,2006年招生总数达到530万,年均扩招增长率达22%。这个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教育、经济增长的速度。而高校专业改革的并没有跟进,某些“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大部分高校只管招生不考虑就业使得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也逐级扩张,意在通过教育改变现状的农村学生多年的教育投资在学生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现在来看,硕士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专科生高中生的工作无疑体现了我国过量教育的后果。
3、阻碍经济增长。一般而言,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国家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既有质也有量。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经济发展各行各业的需要,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一国国民素质越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愈足。由于我国大幅扩招,数量连年上涨,但是质量却得不到保障,所以造成“人事不对称”,“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反而会使一部分教育投资发挥不出效益,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挥出效益。这反而会抑制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沈银花.我国的“过量教育”问题及其防治措[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
4
四、 结语
农村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学生的心智、能力、意志、情感和体质发展,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为我国政治稳定形成政治认同和政治习惯、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文化传承与创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并不只有正向功能,还有负向功能。它在发展个性的时候可能抑制创新,在促进社会流动的时候可能有选择的抑制流动,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可能造成过量教育反而阻碍经济增长。因而,应当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看待农村学校教育,将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协调统一,注意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制定政策促进农村学生教育的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2]吴峰.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4.
[3]沈银花.我国的“过量教育”问题及其防治措[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 [4]侯钧生.西方社会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 雷鸣强,符俊根.必要的张力:教育正负功能的矛盾.《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6(1). [6] 刘运华,查啸虎.完善教育选择功能促进弱势阶层子女的上升流动[J].教育经纬,2008(5). [7]蒋士会.教育功能及其演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9(2):99-101. [8]百度百科.教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496.htm,2006-04-20.
[9]马红文.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J].前沿,2007(4):45-47. [10]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8):1-3. [11]周序.教育的起点与终点──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10(271):8-10.
[12]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7-120.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