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的形成与控制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多领域和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更高水平的供应链竞争方式。其中,影响供应链竞争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种,既有已知的,又有未知的,所以本文提出使用模糊因素分析法,针对造成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给出分析,同时阐述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形成;控制;模糊因子分析法
1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
1.1 供应链自身的系统安全风险
供应链自身的系统安全风险,主要由系统自身的组成和结构共同决定,一旦系统自身存有冲突或者系统自身存在系统瓶颈,都有可能影响供应链系统使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供应链中各节点成员之间的冲突是导致供应链整体失败的因素之一,往往是因为供应链系统自身过于复杂而产生,其复杂性体现在节点成员在战略制定、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首先,在供应链管理中,强调要达到系统整体目标的最大化实现,然而由于节点中的各个成员都是独立自成体系的进行独立经营,所以在运营过程中常常为了达到自身目标最大化,做出了损害供应链中其他节点成员和整个供应链整体的行为。其次,各节点成员的管理方法存有差异,难以保持同步性生产经营,这也是造成系统冲突的原因之一。再次,由于节点成员处于供应链中的地位和权力具有不对称性也会造成冲突,形成供应链失败的局面。最后,由于个别节点成员盲目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进而做出内耗系统的不利行为,大大地降低了供应链的竞争实力。根据管理学中的“短板原理”,任何系统的整体强度都取决于最不可一击的薄弱环节,这一薄弱环节即为系统瓶颈。如果系统瓶颈的能力和实力与其他节点成员相差太悬殊,那么就可认定供应链系统的结构不合理,存在结构性失调的系统风险。
1.2 供应链的信息传送风险
信息在供应链节点间进行传送时,如若出现信息失真、信息阻塞、信息不及时和不完善等情况,将会造成节点成员获得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系统和预期间存在偏差。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一系列的企业资源计划和信息分享类软件,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某些敏感信息仍就会视为节点成员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而不对外公布,其结果将对使节点间信息传送闭塞不畅,使实际生产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间存在重大的偏颇。在供应链中的节点越多,供应链越长,信息就越难以实现共享。
1.3 供应链的管理危机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是影响供应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管理危机往往是企业采用管理手段不科学或者管理方式不当等引发的后果。处于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可以视为一个大的利益联盟体,这个联盟内部也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一旦分配不公平,失利方会消极抵触甚至退出合作关系。联盟间的伙伴关系需要以互相信任作为前提,任何一方的失信行为都会导致供应链的基础不牢靠,形成管理危机。
1.4 供应链的财务风险
供应链的财务风险通常是因为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财务状况和理财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不良造成。节点中上游企业的财务状态好坏往往会对下游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产生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应。节点企业的投资失误,运营资金缺乏,成本控制失效,必然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财务危机和财务状况恶化。
1.5 供应链的供求风险
供应链中的供求风险,往往表现在依赖于单一或供应能力较差的供应商,倘若这些供应商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产成品的任一环节,无法按时按量的将质量合格产品交付给下游节点企业,这种供应风险将会造成整条供应链的中断。
2 基于因素分析法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和绩效评定供应链的绩效分析,是以供应链中单个独立节点的绩效分析和供应链整体的绩效分析综合评估而成,其中各个环节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和复杂性,且对供应链整体的绩效起到不确定的、动态性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对于供应链绩效的评定模式就要采取整体状态最佳的评估法,而不是使用单一环节状态最优法。
在实际分析中,影响供应链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已知的因素,又有未知的因素。在描述供应链风险体系的风险程度时,往往不能给出精确的描述,且无法用简单的数字语言来判断供应链的脆弱程度和断裂危险。所以,本文采用模糊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估供应链的风险程度,不仅能对各个节点和环节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还能确定其对整条供应链效绩和风险的影响程度。
在具体应用中,衡量供应链风险通常通过计算供应链的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来实现:首先需要全局性地考虑对供应链风险起影响作用的各种风险因素,以确定各种因素的可靠度,然后算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可靠程度,最后得出整条供应链的可靠程度。
S代表企业名字,Fn是风险因素值,Pn是风险权重数值,amn是评价数值,A项是评定结论。
Ps=R1R2…Rm
针对算式中的数据给出如下说明:
Ps为整条供应链的可靠度,Rm项为第m个企业的可靠度。
在评定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可靠程度时,具体做法是:首先,针对节点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生成包含各种评定因素的集合;其次,确定评价标准,根据评定要求来划分可靠等级;再次,展开独立评价步骤,得到评价矩阵与权重矩阵;最后算出评价结果。详见表1中的数据和结论,再利用算式(1)来计算整条供应链的可靠度。得到供应链的可靠度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供应链预警报警线,并且合理地客观地设定阈值,划分出危险程度和报警等级。
为了防止“长鞭现象”的发生,杜绝供应链中任意某个环节的不利因素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影响到上下节点企业的有序运作,需要在计算得出各个节点企业的可靠性和整条供应链系统的可靠度的同时,对整条供应链所处的稳定状态和脆弱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将处于供应链中的高风险节点企业进行替换或递补,注重选择风险低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系统,参与合作和竞争。
3 关于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
3.1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系统
为了解决供应源头的风险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供应商评估系统和供应跟踪系统。对每一个现有的供应商、将加入的供应商和进入合作考察中的供应商都应用评估系统对其综合供应能力进行评测,具体评测内容可包括成本管理、信用额度、研发能力、供应时效性和质量控制等。并对各供应商评测结果存档,以备今后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跟踪提醒。
3.2 构建多供应商渠道,分摊供求风险
在实际供应链中,供求风险的产生大多数是因为过于依赖同一供应商,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多个供应商竞争合作的供应渠道,同时选取评估水平最佳的供应商合
作。倘若其中一家供应商无法及时供应产品,那么可以立即将业务转包给其他供应商以解决燃眉之急。这是解决供求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3.3 加强科学管理意识,攻破管理危机
在供应链管理中,强调要达到系统整体目标的最大化实现,不能因为节点中的各个成员都是独立自成体系的进行独立经营,而做出了损害供应链中其他节点成员和整个供应链整体的行为。
建立利益联盟体的同时,要加强节点企业的利益联盟意识,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闭塞信息,使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各节点企业要时刻以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强科学管理意识,才能攻破管理危机。
3.4 使用最前沿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若想实现信息共享,无疑要依赖于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互联网、企业专用网和企业资源管理软件,乃至当今最前沿的云计算方式都是建立企业信息通道的有利方法。同时,为了实现先进的物流管理,使用条码、GPS和GIS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手段都可以加快信息在传送环节中的流通速度和反馈速度。
3.5 制定供应链环境威胁预警机制
由于供应链的复杂多样性,和一些突发性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因此需制定对供应链环境威胁采取的预警机制。节点企业针对社会和自然环境应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前瞻性,提前做好应变对策和备用计划,借以将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同时运用补偿措施将环境威胁带来的损失快速修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