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传统节日》,首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
2、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的具体时间吗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4月5号)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三、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 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 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做“重阳”节?
2.重阳节有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四、拓展延伸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五、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祖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和每个节日的习俗是什么,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