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虹
511325)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外经贸学部,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以小说《飘》中女主角斯嘉丽为人物代表,
论证了女主人公是如何从少女时期的浪漫主义走向成熟阶段的理性主义的经历,也充分揭示了女性理性主义觉醒的重要性,在挫折中寻找坚定、在迷惘中定位自我是女性自醒、自我超越、自我认知的必要因素,也是女性真正挖掘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小说《飘》斯嘉丽女性理性主义成长过程玛格丽特·米契尔的小说《飘》(也译为《乱世佳人》)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斯嘉丽是典型的自私、虚荣、高傲、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物代表,也有人把她树为新女性的典范。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前后为背景,写斯佳丽16岁到28岁的经历,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通过她与巴特勒、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她爱恨交加、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也展现了她从浪漫走向理性的成长过程。
一、战前少女时期的浪漫
战前的奴隶主种植园兴旺繁荣。斯佳丽,这个陶乐园奴隶主家的大小姐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根本不用为生活操心,更不必靠她来经营管理庄园甚至是下地劳作。她无忧无虑,浪漫单纯,活泼中带着一丝傲气和霸气,她的眼中只有她的爱人阿希礼。阿希礼虽然也是出身显赫,但他不同于奴隶主庄园的贵族子弟,是个多才多艺的青年,浑身散发出艺术的光泽。
在她稚嫩且充满俗气的少女的眼里,阿希礼是这么的“英俊潇洒”。她时时刻刻盼望着与心爱之人见面,并坚定地认为阿希礼也深深地爱着她。她一厢情愿地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她把梦幻编织成一件金缕衣,然后把这件漂亮衣裳套在了阿希礼身上。和所有处在甜蜜梦幻的少女一样,她活在自己的蝴蝶梦里,那么甘甜,那么浪漫、任性而年轻。
但阿希礼却选择了善良的玫兰妮。出于气愤,斯嘉丽一气之下嫁给了查尔斯,玫兰尼的哥哥,选择了一次嫉妒与虚假的婚姻。内战爆发后,阿希礼和查尔斯应征入伍,查尔斯不幸去世。婚后短短数月,斯佳丽便成了寡妇。随着第一次婚姻的毁灭和战争的爆发,斯嘉丽开始面对冷酷、残酷的现实。
二、战争时期的现实
战火迅速烧到了亚特兰大,城市开始居民大疏散。斯佳丽果断地替玫兰妮接生,并找到巴特勒冲破重重阻碍和关卡,回到了乡下老家———陶乐园。当她历尽千辛万苦带着玫兰妮母子和仆人逃回陶乐园时,展现在她眼前的是面目全非、一片狼藉的景象。昔日丰衣足食的十二橡园和陶乐园已成废墟一片。家人和朋友也都相继离去,母亲埃伦死于伤寒,父亲杰纳尔德不堪打击而变成了痴呆老头,两个妹妹也在疾病中挣扎。战争让她失去了一切,家人和朋友死亡,财产丢失,种植园的土地一文不值。南方社会的文化和习俗也正面临一场空前灾难,南方的毁灭和死亡让她不堪一击。
斯嘉莉很快调整自己,为了能生存下去,她决定和现实斗争。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哭哭啼啼、手足无措,而是不屈不挠,带头种田干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并照顾玫兰妮和小波,支撑一家人的生计。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里的重担,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抗争命运。她举着萝卜向天盟誓,决不愿让家人再受苦挨饿。亚特兰大被北军攻破,斯佳丽举着拳头,站在大树下,声嘶力竭地喊道:“我要活下去,我决不会再挨饿,我要撒谎,我要盗窃,我要
32
杀人。”“让上帝为我作证,北佬不会把我击跨。我要挨过这一关,等这一切过去我就不会挨饿。不,我的亲人也不会挨饿。即使我不得不去偷,去杀人———上帝为我作证,我再也不会忍饥挨饿了。”这声声呼喊,是斯佳丽告别“南方淑女”的宣言,是对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并竭尽全力要把妇女赶出脑力劳动和知识文化领域的旧南方传统的宣战。她高傲地昂起自己的头,继续保持清高,不管这段艰难的日子能持续多久。作为奴隶主家的长女,她回忆起祖辈们赤手空拳开创陶乐园的业绩,想起父亲告诉她的话:“只有陶乐园的泥土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并发誓:“任何人都休想从她手里夺走陶乐园。”她挨饿,被军队追杀,在自家的地里干活,枪杀了一个窜到她陶乐园里企图偷抢的北军士兵,夺得他的一匹马和他背囊中的财物,为日后的庄园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了一笔本财。生活让她变得现实、理智,甚至有些冷酷。她用自己的精明才智打败了商场老手,用自己美貌智慧创下了家族基业。在现实的历练中,她变得自私、残忍、虚荣。为了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她勾引了妹妹的情人,继而当起了一家小店的老板娘。经过两次的婚姻,她明白了她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中钱的重要性。在追求“更多的钱”的过程中,她暴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贪婪。她已经从少女的浪漫时期完全走向了现实的残酷之中,并且唯利是图。
三、战后时期的理性
战后斯嘉莉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在丈夫无能力处理自己的事业时,她开始管理这个小企业,并一度让企业繁荣扩大。为了打理生意,她乖巧了许多,圆滑了很多。在那个年代女人掌管男人的事业是十分忌讳的事情,面对家人和朋友的谴责,她知道如何让步,但永不服输。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她的家庭,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庭才能交得起税,确保她家族的种植园不会被没收。
斯嘉莉终于嫁给了一直暗恋她的巴特勒,在六年的婚姻生活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经济富裕,生活美满。这时的斯嘉丽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任性、霸气、虚荣,享受着丈夫给予她的一切,生活奢侈,对阿希礼还念念不忘,她固执地认为阿希礼是一直爱她的,只不过是受社会道德的约束罢了,直到玫兰妮生下第二个孩子难产死去,斯嘉丽才彻底清醒了。当她意识到她的丈夫才是她真正所爱时,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女儿的死更让她雪上加霜。她又一次失去了一切,不过这次,她彻底醒悟了,虽然代价是那么沉重,虽然父亲的话她不止一次想起,但直到现在她才明白“世界上惟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这句话的深刻道理,她决定守在这片土地上开创自己新的生活,创造自己的明天。
四、结语
斯嘉丽的性格特点是每个女性身上都有的,她的虚荣、任性、霸气、可爱、单纯、聪明、浪漫、世故,以及坚毅、刚强、贪婪与自私,都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展现出来的。小说本可以在斯嘉丽嫁给巴特勒之后就结束,然而作者却更深刻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性格:不满足物质的享受,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通过对爱情的理解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人生是不满足现状的,人生在无数次超越中升华,有超越必然要有分裂。从初恋的失败到一次次婚姻的死亡,斯嘉丽这个单纯浪漫的、腐朽的奴隶主庄园的小女孩初步变成了成熟、理性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物质上她失去了一切,然而精神上她却丰富了自己。她懂得了自食
周刊2010年第34期○文学语言学研究中西方颜色词语象征意义之差异刘
然
434000)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湖北荆州
摘要:颜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其中的颜色词语都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沉积,这些相同的颜色却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从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中西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对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颜色象征意义差异一、引言
大千世界,色彩斑斓。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它不但具有其物理的本质属性,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人们对颜色的认识和感受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和错位。比如,汉语以赤、橙、黄、绿、青、蓝、紫描绘彩虹的颜色,英语用red,orange,yellow,green,blue,indigo,violet描写rainbow的七色,汉英基本一致。再如在汉语和英语中,红色都代表喜庆和奔放,绿色都象征生命和青春,白色都蕴含纯洁和质朴,蓝色都寓意恬淡和宁静,这是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历史传统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各种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又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二、各种颜色词语意义的比较1.红色—red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红袖”,指女子美艳的容颜为“红颜”等。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StoryoftheStone”。又如:theredrulesoftoothand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redrevenge(血腥复仇);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redalert(空袭报警),aredadventure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至于红色的褒义,如:red-letterday(喜庆的日子),theredcarpet(隆重的接待)等,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据考证,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
2.白色—white其力、依靠自己的重要意义。往日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而明天却势不可挡一定要到来。理性告诉她:“明天是生活的希望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契尔著.齐俊伟译.飘[M].呼和浩特:内蒙占人民出版社,2001.
[2]安妮·爱德华兹著.思宏译.塔拉之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荆兴梅.《飘》的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科技人学学报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颜色。中国古代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旧时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亲人死后家属也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中国现代历史上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白色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白色政权”、“白区”、“白匪”、“白色据点”、“白色恐怖”。白色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此外,白色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又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白”字的派生词也能表达纯洁、无辜的意思,如“清白”、“洁白无瑕”、“白璧无瑕”。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它象征纯真无邪。如whitesoul(纯洁的心灵),white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whitespirit(正直的精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如oneofthewhitedaysofsb’slife(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whitemarket(合法市场),whitelie(善意的谎言)。
3.黑色—black
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
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towearblackforherfather(为她父亲戴孝),blackwords(不吉利的话);它象征邪恶、犯罪,如:BlackMan(邪恶的恶魔),black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blackguard(恶棍、流氓);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blackmark(污点),black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blackdog(沮丧情绪),Thefuturelooksblack.(前途暗淡)。
4.黄色—yellow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这是因为在古代的五方、五行、五色中,中央为土黄色。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中央政权、国土之义,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
(社会科学版),2005.
[4]赵峻.《飘》的主题意蕴解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5]谢景芝.《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喻继红,李艳荣.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斯佳丽性格解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7]薛明珠,范晓红.姚木兰与斯佳丽传统和现代意识比较[J].电影文学,2009.
[8]纪春艳,孙淑霞.超越与沉沦———评斯嘉丽与布兰奇不同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