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品德不好也是失败的教育。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是一种长期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有效教育形式。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结合化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学习物质的微粒构成时,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不要盲从理论,使学生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在学习物质的爆炸极限,氧气与臭氧、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差异时,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在学习物质分类中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物质的组成与微粒的构成中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培养学生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学习自燃现象,认识“天火”、“鬼火”时,破除迷信思想;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使学生们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客观性,通过元素守恒,使学生科学地揭露了“水变成油”,“点石成金”的伪科学性,从而培养学生客观、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介绍令国人骄傲的化学成就: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的发明;商代精美的青铜器的冶炼,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西汉时期的“湿法冶金”术;原始瓷器的制造;在近、现代化学史上,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这些化学成就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
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确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崇高的目标,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三、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程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比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谈谈我们西北地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再通过进一步地讨论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造成的后果,在学习化石燃料燃烧时,认识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份以及酸雨的危害,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性等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学习水资源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再通过进一步地讨论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更为严峻的是水体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学生了解了环境恶化的现状,就更能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不经意中就树立了环保意识。
2、平时教学中注意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化学实验中,废弃的物质要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带出实验室;可回收的物质尽可能回收利用,如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中,制取完氧气,指导学生回收二氧化锰,节约药品;在做与酸、碱、盐有关的实验中,具有腐蚀性或含有害离子的废液,要经处理后再排放等。总之,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尽可能考虑到保护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课外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不同时期的雨水,测定雨水的PH值,从一个方面了解本地空气污染情况;收集废旧电池和废弃的塑料袋,防止其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出手抄报、开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宣传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使更多的人了解节省能源就是保护环境;号召大家尽可能不使用或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保护森林等等。虽然进行的都是些小活动,但能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地环保习惯,更能通过环保实践活动,影响周围人的环保意识,一起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探究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空气的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时,介绍科学家们勤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探索,不畏艰难险阻,屡败屡战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时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让学生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选择药品、装置,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同时提出如何控制反应的进行,节约药品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创新欲望。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到困惑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探究活动,循循善诱地加以耐心指导,使学生能顺利地参与并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避免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勇于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