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 论创新集群的形成动因及方式 董微微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 要】本文界定了创新集群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创新集群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 指出创新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因在于创新主体的“有向选择”,并根据市场和政府在创新集 群的形成和发展中作用不同,将创新集群的形成方式划分为自组织形式与他组织形式结合我国实际综合分析两种形成方式的差异.对于创新集群建设提供参考 .并 【关键词】创新集群;形成动因:形成方式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5)01-0009--04 dOi:1 0.3969/j.issn.1 003—01 66.201 5.01.002 20世纪后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不 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具体化.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创 是发生在个别企业的内部.而是在围绕企业所形成 新网络[3]。创新集群是一个复杂系统,由政府、企业、 的创新网络中,它是一种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新集群.将创 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多种主体共同构成的复杂网 络系统,各主体之间通过链网互动、耦合.形成有机 新集群的建设作为占据科技领先地位、保持国际竞 联系 -5】 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 时期,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0探究创新集群的形成动因与形成 方式。对于培育创新集群、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创新集群概念与特征 1_2创新集群的特征 创新集群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多元主体构成的网络结构.参与创新集群 的主体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 府等,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网络联系.形成多层 级的网络结构 第二,多种集聚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不是 孤立事件。而是倾向于成群出现.当创新突破某一阈 1.1创新集群的概念 值,创新成果将“鱼贯而出”.创新中心在空间和区域 上呈现出集群现象。在行业部门呈现创新资源和成 第三,由于创新集群的形成是产业链、知识链和 国外学者对创新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早『l】.OECD 认为创新集群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网络组 果的集聚现象 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2]。我国学者认为创新集群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依托科技园区培育发展长吉图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战略与对策研 究”(编号:2011GXS2D019) 作者简介:董微微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创新、城市经济 9/未采与发展/2015/第1期 发展研究 价值链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结果,使得创新集群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各个链之间的激励 相容推动着创新集群的创生与发展 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81。佩鲁认为.创新 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在一个地域 内集聚着创新主体:第二.有规模效益;第三,外部 第四.创新集群的网络结构有利于降低单体创 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实现创新的边际效益递增 创 环境优越 宋琦等认为推动创新集群形成的关键因 素包括知识溢出效应、聚集经济型、技术多样性、社 新网络结构作为载体.强化了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 会资本和学习机制等多个方面 与合作。加速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缩短了创新周期, 为创新主体提供了集聚和整合资源的空间.分散创 新风险.降低成本 2创新集群的形成动因与条件 创新集群在集群优势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创新模式的调整受到信息技术和全球知识网 络等外部条件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南于能力的限制.单一主体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主体 间必须加强沟通合作.降低风险 创新集群的形成 是创新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流 2.1创新集群形成动因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集群形成的动因进行了 动与创新系统的发展联系紧密.创新主体的学习能 力日益重要,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更加明显.全球 化促进创新资源进行跨国配置.导致产业和技术的 阐述, 熊彼特认为创新成群是由创新的本质决定 的,一方面,由于创新门槛的存在.首次创新具有挑 战性;另一方面,创新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首次创新 中的许多经验将会留给后续创新【61 其他学者对创 生命周期缩短.时间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 力大小凹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创新必然向创新集群 发展 综合以上可以将创新集群的形成条件概括为 三方面: 新集群的研究达成了以下两个共识:第一,由于各 种创新都需要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相互 第一.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创新活动 组织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复杂.不确 定性更大.创新主体之间加强了沟通合作.在更大的 范围内整合了创新资源.创新资源在不断集聚与整 创新涌现 联系.使得创新群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由于创新的 积累效应.过去的创新会增加未来创新取得突破的 可能性。第二,创新群的产生是创新扩散过程.在原 始创新周围会产生大量的二次创新.是对原始创新 合过程中更容易突破创新投入的闽值.使得大量的 的一种完善.两者一起构成了创新群. 创新集群的产生,既包括内因.也包括外因 创 第二.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知识经济时 新集群内部主体的有向选择是创新集群形成的内 代.创新模式更加多样.开放和非线性创新取代了封 .通过 因.复杂的技术变化使得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这 闭和线性创新.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 就决定了创新活动的风险与收益并存.创新主体在 得以加强.产学研联盟之间的优势得以凸 追逐利益、进行创新活动时,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应对 创新复杂性、完成创新链条全过程。为了降低不确定 弥补单一主体在能力和资源方面的不足.创新集群 能够发挥各创新主体自身的优势.同时提升了整体 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创新主体必须寻求合作.借助 的创新能力 外部力量。在选择合作主体时.创新者根据自身的 需要进行有目标的有向选择.形成了创新集群l71 促使创新集群形成的外部环境是外在原因.它 包括外部因素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 其中外部因素 第_一.产业和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单一主体创 新的风险加大。随着技术变革的速度加快.时间因素 的作用日益凸显.延长创新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了投资和时间成本.使得不确定性增大 为了优化 包括范式不连续性、技术系统的辅助作用和累积性 的学习过程,外生动力包括规划与调控、竞争、品牌 优势和政策等 外在原因和创新主体的有向选择一起相互作 资源配置,使不确定性降低.科技中介机构大量出 现.使得创新服务产业的发展加速.促进创新活动在 加强分工组织协作的同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使得企业、 科研机构、大学、金融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通 过创新网络紧密互动,充分的集聚和整合创新资源. 实现协同发展 2.2创新集群形成条件 3创新集群的形成方式 般认为创新集群的形成方式有自下而上和白 一上而下两种…].市场力量驱动对应自下而上的方式. 政府力量驱动对应的自上而下的方式 、在创新集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集群的形成条件进 行了阐述。郭淑芬认为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集群 群各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 用,同时,政府为了调整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 赖以生存的基础.外部环境中地域制度占据重要地 位,通过构建创新示范区建立有效的创新制度.对促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在创新 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均起着重要作 1 O/未来与发 ̄/201 5/第1期 发展研究 用,因此.创新集群形成主要有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 形式.自组织形式是指在创新活动的较为活跃的领 互促进[J2J 自组织形式的创新集群以市场机制为其 发展动力.通过优胜劣汰的法则进行选择.整个集群 域,通过市场力量驱动形成创新集群自发形成:他组 织形式的创新集群是指在创新活动不够活跃的领 的形成需要耗费的周期较长 3.2他组织形式 域.政府以及社会机构为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集 群的形成 3.1自组织形式 自组织形成方式是指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 他组织形式的创新集群是指在形成初期.通过 创造条件、培育市场、提供资金等方式集中创新资 源.推动创新集群形成 日本的创新集群就属于这个 模式,政府代替市场确定区域、产业以及合作研究开 发项目。 等创新主体.为了实现创新目标.结合自身的资源禀 赋,自发集聚在一起.形成创新集群。自组织形成的 创新集群一般在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型企业高度集 聚的区域产生.创新主体的研发活动能够有效促进 创新集群的形成 在形成初期.他组织形式的创新集群会受到核 心主体的引导与影响.在其发展目标的支配下搜寻 合作方,形成网络。随着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创新 节点不断增加,网络结构更加复杂.资源流动性以及 信息共享性增强.创新大量涌现并形成创新集群。在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高市场竞争 我国,核心节点一般包括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集团、力.创新主体之间会进行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传播 科研机构或者金融机构等主体 与互动.创新主体的学习能力和经济状况影响了创 根据核心节点类型的不同.他组织形式的创新 新主体的有向选择.在有向选择机理的支配下.为实 集群可分为五类Il 4I 1)龙头企业推进型的支配主体 现发展目标而选择合作对象与交流方式.这种交流 是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在其推动下.在相应领域和 推动着创新集群的形成。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 区域形成创新集群 2)产业集团推进型是建立在已 信息流和物质流形成了密切的网络结构.利用网络 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参与者的加人使得 这一平台加强了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沟通.极大的降 创新网络不断完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产 低了创新风险 业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的耦合,形成创新集群 3)政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都有自己的行 府推进型是指政府通过战略以及策略的引导.促使 为规则和发展目标.创新主体根据这些行为规则和 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集群。4) 发展目标进行选择.形成不同程度的集聚,包括同类 科研机构(大学)推进型的核心节点是科研机构和大 主体的集聚和不同类型主体的集聚.根据自身的学 学.由于其在某一领域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会涌现 习能力和外部的环境变化.创新主体会对自身决策、 创新方式以及合作对象进行选择和调整 自组织形 节点的行为会对与它连接的节点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种创新集群所有的功能是单一节点所无法拥有 的.这为创新的系统涌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集群 网络通过接纳新节点、断开或重连节点来改变节点 度的分布.优化配置网络中的主体、要素和资源,使 整个网络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创新涌现。 自组织形式的创新集群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大量的创新成果.通过科技园和孵化器的构建.形成 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与形成创新集群 5)金融机 式的创新集群内部节点之间的联系自发形成.一个 构推进型是以金融机构的资本为依托.通过大规模 的资本投资使得在某一领域涌现创新成果.形成创 新集群 不同类型创新集群在形成过程中核心节点 不同.其发展演化机理也存在差异.需采取不同的机 制设计和制度设计 他组织方式形成的创新集群中由于存在着支配 主体.在创新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承担着 集散节点的功能.对创新合作的主体筛选.集群发展 目标的确定.相关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具有引导与控 制作用,这类创新集群的形成周期较短。但由于集群 的发展对核心节点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创新方向 的选择与资源组织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支配主体自身 发展遇到瓶颈.均会对整个集群产生不利影响。 创新集群的两种形成方式并非完全割裂.即便 以自组织方式形成的创新集群.如美国硅谷也不是 创新主体的独立决策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的主动性 和独立性.一般不易受外界影响。第二,创新主体为 了降低不确定性.实现成功创新的目标会自发聚集 在一起.通过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形成创新集群。第 三.集群内主体遵守相应的系统规则。通过长期合作 建立信任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为人才的流动、 3-3两种形成方式综合分析 信息的共享提供良好氛围。第四,在有向选择机理 的作用下.创新主体会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调整策 略.应对变化.使得创新网络不断的发生动态变化。 由于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知识存量以及创新 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而且需要金融机构 的资金支持和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果支撑 当前我国 能力等方面的初始条件存在差异.使得创新集群的 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仍旧存在.纯粹依靠市场力 自发形成路径不同.不同形成路径之间相互影响、相 量自发形成创新集群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创新集 1 1/未来与发展/2015/第1期 发展研究 群形成初期.政府的政策引导对科技成果转化链各 环节的支持对于促成不同创新活动参与主体之间的 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而金融机构、产业集团、中介机 构的培育与引导能够支撑创新集群发展.使其逐渐 [11 RosENBER G,FRIScHTAK.Long Waves and 进入良性自我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Economic Growth:A Critical Appraisal明.The American Economic t<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y--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 983,73 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创新集群的形成方 式存在差异.且是由多种模式的叠加与组合而成。在 具体的创新集群演4g ̄-t程当中.其形成也存在着差 异 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推进创新集 群建设的核心主体将出现三个阶段性变化:第一阶 段,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要推进主体,在创新集群 建设初期.资源投入巨大,创新不确定性高。企业和 金融机构等以营利为目标的主体f)5处于观望状态. 因此.政府与科研机构成为主要力量。第二阶段,以 龙头企业、产业集团为主要推进主体。随着创新集群 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创新集群的集群效应开始显 现.龙头企业与产业集团成为主要载体,在其带动与 辐射作用下。集群网络不断完善.创新资源与集群产 出均大幅提升。第三阶段,金融机构成为推进主体, 在创新集群进入成熟阶段,金融机构、风险资本成为 (2):146—151. 【2]oEcD.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Paris:oEcD Proceedings. 2001:1—20. 【3]肖广岭.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意义U]_自然辩证法 研究,2003,19(1O):51--54. [4]解学梅,曾赛星.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研究述评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9--18. 【5]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II_科 学学研究,2008,26(1):178--184. [6】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9:93—94. 主要力量.甚至会出现市场自发形成的创新集群。 由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 大.创新集群建设的初始条件不同。应因地制宜,根 据地区发展水平、产业特#iE采取不同建设模式 在经 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较 高。金融体系相对完善。n-I采用科研机构推动型,产 业集团推进型和金融拉动等模式并逐渐过渡到市场 自发形成方式 在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发达地区.主 f71董微微,李北伟.从创新到创新集群的经济学分 析 .工业技术经济,2014(3):14--18. 【8]郭淑芬.培育创新极集群:欠发达地区创新系 统生成之路D1.科技管理研究.2008(2):8--9. [9]滕堂伟.关于创新集群问题的理论产生刚.甘肃 社会科学,2O08(5):84—87. r1O]孙伟.集群式技术创新的环境不确定性因素 分析U].科技管理研究,2006(9):222--224. [1 1]Bresnahan,Timothy,Gambardella,Alfonso and Saxenian,Annalee.‘Old Economy’inputs for 导产业优势明显.可采用产业推进与龙头企dk带动 ,等方式推进创新集群的建设 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 的地方.可采用政府主导和科研机构拉动等方式建 设创新集群 4结束语 ‘New Economy’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 U].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835--860. [121郑小勇.创新集群的形成模式及其政策意义探 讨Ⅱ].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2):58--65. 创新集群的参与主体涉及多种类型.它们之间 [13]《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组编.创新 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 2.6:9. 为了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形成了由产业链、知识链 和价值链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 创新集群建设对我 国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系统不断升级具有重要 【M].科学出版社. 【141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中国情境下创新集群 建设模式探析U].中国软科学.2012(11):161— 1 69 作用。本文明确了创新集群的形成动因.并分析了 创新集群的形成方式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制度 下.受传统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创新活动仍不够活 跃,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仍不够顺畅,很难通过自组 织方式形成创新集群。因此,为了培育创新集群。政 府需要在初期介入,通过政策引导、明确创新方向, 以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发展 当进人自组织形成的 良性循环后。政府、社会机构等非营利性机构逐步退 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口 (下转第8页) 1 2/未来与发展/2015/第1期 发展研究 旗文稿,2014(15). [37]张书林.认知中国梦应规避“五种倾向”叫.思想 政治工作研究,2014(4). Academic Focus and Future Trend of Chic ocus uture 1 d China Drea.na D 一sqm Research lrchLI Shao——fei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Marxism,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China Dream become the Strategic goal and Administrative appeal of the new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In recent years.the academic circles start to study China dream’s scientific connotation,world significance,practical value,theoretical status and way of realization;Show a situation of“three many’’and“three less”.Looking to the future.we need to strengthen overall study on the China dream’s inherent logic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There are new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spa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academic achievement about China dream,in order to find problems,prospects the future direction,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academic researeh on China dream. Keywords-China dream academic research,academie focus,trend CLC number:D6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lD:1 003—01 66(201 5)01—0002—07 doi:10.3969/j.jssn.1003—0166.2015.01.001 (上接第12页) Research on Reasons and Ways for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lusters D0NG Wei—wei (Urban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innovation clusters.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clusters and formation conditions.points out that the “directed ehoose”of innovation main body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cluster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the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luster,the innovation cluster n3ode is divided into self--organization formation and his organization forma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kinds of cluster node i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our country actual situation,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lusters is provided. Key words:innovation cluster,driving force of formation,mode of formation CLC number:F20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 D:1 003—01 66(201 5)01—0009—04 doi:1 0.3969/j.issn.1 003—01 66.201 5.01.002 8/未来与发展/201 5/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