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故乡读后感1500字
跟孩子们谈谈精神,是我这本小书的任务。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件困难的任务。精神这种东西太抽象了,又听说孩子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不过,我又想,如今大人们都在忙于物质的事情,譬如挣钱呀,装修房子呀,买汽车呀,等等,哪有工夫关心精神这种没有用处的玩意儿,要谈精神也只有跟孩子们谈了。再说,精神是属于人的心灵的东西,而凡是和心灵有关的一切东西本质上必定是单纯的,是从孩提时期生长起来的。所以,只要我谈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与孩子们谈得通。如果谈不通,就意味着我谈得不好,甚至谈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别的什么复杂的东西。看起来,写这本书对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试呢。
精神的故乡读后感
带着哲学气息的文章,平淡的文字。
一、信仰之光
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也许唯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二、成熟与智慧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三、灵魂与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部分:肉体生活,不外乎饮食男
女;社会生活,包括在社会上做事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灵魂生活,即心灵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和体验。必须承认,前两个部分对于幸福也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不能维持正常的肉体生活,饥寒交迫,幸福难免成为奢谈。在社会生活的领域内,做事成功带来的成就感,爱情和友谊的经历,都尤能使人发觉人生的意义,从而转化为幸福的体验。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幸福来说,灵魂生活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因为其余的生活都要依赖外部条件,而它却是自足的。同时,它又是人身上最接近神的部分,从沉思中获得的快乐几乎相当于神的快乐。四、苦难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五、实践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智慧和想象力,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六、阅读与创造读书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真正的创造是不计较结果的,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实现,本身即是享受。有一位夫人督促罗曼·罗兰抓紧写作,快出成果,罗曼·罗兰回应道:“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我非常欣赏这个回应。只要你的心灵是活泼的,敏锐的,只要你听从这心灵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乐的事,那么,不论你最终做成了什么事,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你都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创造的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