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中考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来源:知库网


浅谈中考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摘要:中考是学生们一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面对学校、老师、家长的期望,孩子们背负起种种有形与无形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来自于内外两方面,影响了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老师、家长要能够正确认识,理智对待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压力,疏通学习和考试上的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中考,现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其影响程度不仅已不逊于高考,而且其影响范围要远远超过高考。每年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许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越来越紧张起来.但最无辜、最令人同情和担忧的还是那些学生.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中毕业生,不仅他们的课业负担格外沉重,而且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异常沉重! 由于小学升初中不需要入学考试,中考是学生们一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中考是一种国家行为选拔性考试,也是一种分流性考试。考生最终将进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等。从某种意义讲,可以决定大多数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中考进入倒计时,考前紧张繁忙的复习,、社会上对考试的关注、学校临考前异常氛围、家庭临考前的紧张空气,同学之间相互情绪感染,一切的一切,使得面临中考的同学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学习和生活方式上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如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充足自信心、稳定的情绪、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的调整等,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取得预期考试效果;同时,也有的变化表现为消极的,如缺乏自信心,产生焦虑和不安、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感甚至恐惧感。这样,对考试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考试正常发挥,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最快时期,他们生理的发育状况和成人已没有多大差别,但其心理发育却远没有成熟,存在着心理上的\"断乳期”,其心理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初中生,都是花儿一样的年纪,他们天真、活泼、浪漫,对前途和未来充满憧憬和遐想.然而,随着初三中考日子的日益临近,他们还不够成熟的心理却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对于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说,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仅与这些孩子的实际年龄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初中生中,因反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而离家出走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承受不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而轻生的悲剧也经常上演;因抵触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而自暴自弃、厌学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所以,从心理教育的角度看,现在的初中学生心理与其所面对的现实还不够适应,往往产生考试焦虑综合症。产生这样的变化,一般来讲可以从学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认识、分析和探讨。 1。 内部因素

(1) 遗传、个性心理及身体状况:一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学生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易产生压力感,出现焦虑程度较高的症状;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一旦面临考试,特别是中考这样的大考,就怕陌生的环境、监考教师、同考场考生,特别是在诸如面试、体育考试、操作考试等情境下,担心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因而产生恐惧感,导致自我社会功能的减退影响应试水平的发挥;一些情感脆弱、腼腆、自卑感和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总怕考不好丢面子、惹人笑话,这也极易在考前产生异常焦虑;还有的学生身体状况不佳,终日忧心忡忡、焦虑万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临时抱佛脚”,延长复习时间和强度,打疲劳战,“打夜车",睡眠时间大为减少,体育锻炼和最基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剥夺,使自己体质短期内下降,犯下考前准备之大忌。 (2) 考试认知与考试动机:

首先是考试认知偏差。学生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不当,易导致考试焦虑。有的学生在个人的前途、名誉问题的认识上发生偏颇或过分看重,如认为考不上重点或考不上普高就觉得前途一片黑暗;觉得对不起父母十几年的含辛茹苦、老师们的辛勤哺育以及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涯。有的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评价过低,担心考试失误和发挥失常,担心最怕出现的试题等等。如此这样,他们在考试时便会造成高度的神经紧张及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过度焦虑.再就是考试动机的偏颇。心理学研究发现,把考试的动机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过强和过弱的动机都产生相反的效果。学生的考试动机如果过强,就会造成强烈的心理负担,产生考试焦虑。考试动机过强的学生对自己考试期望值估计过高,制订目标脱离实际,非要考上重点学校或某所名牌学校。其实,期望值越高、个人实际水准与期望值差距越大,焦虑也就更严重。考试动机过低的学生与之正好相反,失去了努力的动机,恐怕连平时水平都难以发挥。我们要知道,考试最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与平时学习状况几近持平,出现的浮动一般在5—10%左右,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超常发挥与发挥失常。因此,客观、合理的自我定位对复习、考试是十分必要的。 (3) 知识准备和应试经验不足:

初三学生毕竟年龄偏小,初次面临这样的大考,如果考前对有关考试的内容、知识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且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经验,则学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遇到难题茫然无措。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家长、教师及社会要求的压力过大。一名初中学生的题为《学?!》的暑期作文,这位同学以一个初中生的视角,诉说了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给他们施加的种种有形与无形的心理压力,并提出了自己的深深疑惑:\"我问自己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难道,当我拥有了名牌学府的毕业证书时,我的存在就有意义了吗?那么,请问因未能得到出国名额,而将导师刺死的,难道是文盲吗?因学习成绩,为人处事不如别人,而杀死同学的,难道是文盲

吗?不!不!不!他们的学位甚至还令人羡慕,可他们的结局呢?所以我支持这句话: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从这个孩子的话语中映射出学生们对我们当前教育现状的种种疑惑,也不难想象学生们当前所承受的压力是何等的沉重。为什么现在的中考这么重要,这么被人看重呢?我想这与中考所存在的社会和学校、家庭氛围是直接相关的. (1)家庭因素

家庭和家长所施加的压力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当代家庭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与"光宗耀祖”的观念已根深蒂固。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要求越严、期望值越高,要求又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则对孩子的压力越大,孩子也就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考分极为关注,订指标,搞奖励,看到孩子考分不理想,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棍棒相加,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觉得“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师对考试重要性的过多评论,对考试情况的不当评价和预测,对学生态度专制、苛刻等等。在这种学校氛围里的学生也极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识评价。在社会升学、就业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在以“考试论高下”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考试焦虑就越严重。 。因为随着高考的连续扩招,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大为减轻,考试的竞争已提前下移到初中阶段。就是这一个提前下移就将初中生推到了风头浪尖,使他们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抉择,承受起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种种压力。尽管初中毕业后学生们有多种选择,他们既可以上普高、职高,也可以读中专、技校,只要勤奋、努力,哪种选择都能够成才,哪种道路都能够成功。但是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职校、技校在一些人的眼里还是"次等\"教育,读职高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在普通高中中,名牌、重点高中又对学生、对家长更令人向往,更具有吸引力。在学生和家长们看来,初三会考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更主要是关系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上名牌、重点高中就仿佛跨进了清华、北大的门坎.对于这一点,一些家长还总觉得未知事的孩子尚难认识到,因此,对待中考,孩子不急家长急,孩子着急家长更急。面对老人和大人们的期望,孩子们只能背负起种种有形与无形的压力。 (2)学校因素

学校和老师带给初中生的心理压力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当前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不仅是考核学校教学质量和老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指标,而且还与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学校的名声、影响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奖金分配都无不与学生成绩、与升学率挂钩。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和老师就只能给学生施加压力,所以最终还是初中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总之,中考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明显的,关键还是我们的学校、家庭和老师、家长要能够正确认识,理智对待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教育、帮助

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压力,疏通学习和考试上的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对待中考的问题上,初中毕业生也要首先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长处弥补短处;其次是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第三是要掌握科学的心理放松方法,尤其是情绪调节方法,以保证稳定的情绪。归根结底一句话: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就一定能够考出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