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利用外资之回顾与展望
[摘要]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下少弯路,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放国内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来加速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 利用外资 创新能力新
中国成立后,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同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基本上中断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下少弯路,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放国内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来加速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中国实际出发,不卑不亢地发展对外关系。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并不很高,人口多,负担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到限制,资金不足成为问题中的关键。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但是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发挥其作用。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要付代价的。我们不得不拿出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的利润给资本家。但是我们所得到的将是主要的要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巩固起来,最终站立起来,在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西方各国的投资是要有回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西方各国的资本是可以投向世界上任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他们的投入都是以获取丰厚利润为前提的。昔日中国主权不完整,西方列强为了暴掠而进行先期资本投入。今日中国主权地位不容忽视,西方国家己没有特权庇护,他们在中国无法暴掠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的回报,是不可能主动先期投入的,中国要利用外资,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获取西方资本的青睐,但这种代价是要以国家主权为根本保障的。今日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中国的客观实际基础上结合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洋为中用”这一思想内涵,“拿来”外资为我所用。
1980年,我国吸收国际上自由贸易和出口加工区等有益的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为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同内地不同的优惠政策,诸如:兴建良好的基本设施,提供广阔的经营范围,创造了良好的经营条件,保证稳定的经营场所,并在土地使用、外汇管理、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对货物进口,人员出入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等。发展来料、来样、来图加工和补偿贸易,采取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在特区的生产、
流通方面实行市场调节。1984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及海南岛特区。
1985年2月,中央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以上几项重大举措,为引进外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软、硬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特区的建设,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开发都有了迅猛发展。到1988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6413个,累计协议金额约783亿美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沿海地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随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及交流继续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国家外汇储备明显增加,1992年到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500多亿美元,是前13年总和的6.4倍。1996年实际利用外资高达400多亿美元,1992年到1996年共借用国外贷款65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18年借用总量的一半。来自外经贸部的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02年4月,我国政府已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89万家,合同利用外资77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93亿美元。近年我国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汽车、家电、电脑、移动通信等资本密集型领域的外资不断增多,外资不断提高研发力度,独资化倾向中对我国的技术转移程度提高。世界最大500家跨国企业中已有九成进入中国。中国目前已有近三千万人在外资企业工作。从1993年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第二。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在中国投资,累计投资额排序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美国、日本、台湾省、新加坡、维尔京群岛、韩国、英国、德国、法国。“十五”期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计约383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2860亿美元。中国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累计利用外资已达7000多亿美元。我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大量引进外资的实践已证明了一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扩大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挖掘了生产潜力,及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调整和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协调了各种比例关系,促进了再生产顺利进行,在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信息,加速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五”期间,引进外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计成本盲目招商引资,片面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十一五”期间,中国引用外资开始从“来者不拒”到“择善而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2008年4月3日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表示,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将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转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以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将发生变化,利用外资的理念、方式以及重点产业、地区结构等都将出现重大变化。“十一五”期间
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切实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努力实现外商投资从简单的加工、装配和低水平生产制造层次进一步向研究开发、高端设计、现代流通等新领域拓展,推动中国成为世界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基地之一,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引导、辐射作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