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个⼈的意识⾏为,靠集体建⽴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门,千奇百怪。天⼈合⼀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钱、声誉、美⾊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乐”、“做⼀天和尚敲⼀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家精⼼准备的: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相关论⽂。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中的必要性全⽂如下:
【摘 要】当今社会的⼈们⾯临信仰缺失的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度的科学性、⾰命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赢得⼈类⽂明史上的⼀座丰碑,是我们最崇⾼、最理想的信仰。在追求马克思信仰的同时,⾸先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精神⽂明建设的核⼼来抓,同时还要从法制规则出发,加强法制教育。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促进物质和精神⽂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母亲曾叹道:“奇怪,过去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但⼈却活得很精神;⽽今⽇⼦好过了,却⼲什么都提不起劲头。”因为⽣活在那样的年代,母亲读的书不多,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信仰。可是母亲的话却引起了我笔者的深思:这其实就是当代社会信仰缺失的例证。
⼀、⽬前我们⾯临信仰缺失危机
信仰是⼈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并把它作为⾃⼰⾏动的指南或榜样。因此,信仰是⼈们活动的精神⽀柱和⾏为准则。信仰⼀旦丧失或存在危机,不仅会使个⼈的⽣存意义荡然⽆存,同时也会使⼈们在社会⽣活中感到不知所措。近⼏年来发⽣的种种事情,不断质问拷打着我们每⼀个⼈:毒奶粉,毒⼤⽶等⾷品安全问题;⿊煤窑,⿊⼼包⼯头对农民⼯的种种残酷的剥削;⼩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路过却视⽽不见;⽼⼈孩⼦跌倒⽆⼈敢扶;官在其位不谋其政;富⼈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度愈发低下等等,可以想象,今天的社会,各⾏各业,很多⼈似乎都失去了信仰、道德、伦理底线,整天浑浑噩噩,过着茫然⽆措的⽣活。
寻找信仰,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是信仰。作为科学,它揭⽰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们认识和改造⾃然、社会和⼈⾃⾝的强⼤思想武器;作为信仰,它是⼈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觉追求,是⽆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柱和奋⽃旗帜。经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类信仰史上最崇⾼的、最理想的信仰,因为它是科学的、⾰命的、实践的、发展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命的、实践的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先,它有科学的基础和来源。它批判地继承了⼈类19世纪上半叶⼈类思想的最⾼成就的思想精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主义;其次,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按世界的本来⾯⽬认识世界;再次,它亲⾃参加⼯⼈运动,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的。正如⽑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是什么“先哲”,⽽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民推翻了三座⼤⼭,建⽴了新中国,⾛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充分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巨⼤指导作⽤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封的学说,⽽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是⾏动的指南。邓⼩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前当务之急。⾸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认真阅读马克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发地树⽴起来的。⼀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知的⼈,是不可能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是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的崇拜,⽽是建⽴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认识和理解是信仰的基础,这体现出⼈的认知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理论前提的,它要求⼈们所做的不是盲信盲从,⽽是理性地独⽴思考和充分地发挥⾃⼰的认知能⼒,使⼈的认知需要得到极⼤的发展。
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精神⽂明建设的核⼼来抓。信仰是⼈类精神现象的核⼼,是指导⼀切精神活动的最⾼统帅。⼈类精神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们的信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精神领域的各种建设,⾸要的便是信仰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核⼼内容,也是⾏动指南。
第三,从法制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俗话说的好“⽆规矩不成⽅圆”,⽣活在⼀个共同体中,⼈们总是需要共同体稳定、有序、和谐与繁荣地发展,以便⾃⼰在其中健康地成长。这就体现出⼈的法制需要。那么在这个共同体中就应当有共同的信仰来维护来⽀撑。⽽且共同的信仰能把⼈民的⼒量凝聚到⼀起,共同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共同体。我国的信仰教育应该抓住⼈们这⽅⾯的需要,在尊重信仰⾃由的前提下,⼤⼒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法治教育。
四、结论及建议
信仰的⽣成是情感内化的结果, 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 就是真理的⼒量、情感的⼒量以及实践的⼒量等综合作⽤的结果。⾯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向中华民族的伟⼤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们积极追求物质⽂明的同时,积极地建设⾃⼰的“精神家园”,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