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越广。。。
路上走回去,深一脚浅一脚,满心是对他们的愧疚。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看清他,然后抑制它。小人物也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意瞄准,无意击发。
我血已流光,龇出一个纸一样苍白的假笑看着他。 。。。我还挺得意
冷酷、凌厉、讥诮、杀气...我不是试图去了解他们,而是已经下了一个判断。 《沉默的羔羊》史达琳,。。从刀割一样的感受里寻找线索。
我知道什么样的题能拿奖和被表扬,可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他们不会触动我。
可小心,别变成当初你反对的人。 用你的皮肤感受新闻。。。节目有些人味儿了。
第二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我原以为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一直到死,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人们还能笑得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天地乌黑,只剩太阳中心鲜红一点像钻石一样亮。 从医院出来,五月玫瑰色的晚霞里,湿黑的老榆树。。。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
我觉得自己只是大系统里的一粒小螺丝,一切自会正常运转,我只是瞥见了一点异样,但我没有接到指令。。。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音乐就像是谁站在万仞之上,在暴风中厉喊。
第三 双城的创伤
更细密的人性真相紧紧压裹着
《安娜·卡列尼娜》写着,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的深化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原来真实的世界即是如此。 第四 是对峙,不是对抗 矫枉过正
不懂,就被糊弄,稳不住
人被硬生生直接摁在犬牙交错的生活上,切开皮肤,直入筋骨。 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的越快越好。 为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第五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融于水中
她在月光下侧脸看我的眼神,让我感觉到她的存在。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了。 在任何地方都被当做人,不是东西,就是尊严。 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没有爱,只有性。
在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同是为生存而挣扎。
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不粉饰,也不需要虚浮的怜悯。
第六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我想感觉到人,哪怕是血肉模糊的心。
一个没当过弱者的人,不会体会到这种恐惧。
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诗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中国是一个自卑情结很重的国家。所以自卑的极端是自负。 ......两个小时后他可以走,是安全的,没时间犯错误。 他连生死的概念都没有,所以也不会有悲悯之心。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
第七 山西,山西
海子: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苦闷时也只盯着天看,晚霞奇诡变化,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 .....是文明让人不舒服的启蒙。
水居然是透亮的,荇藻青青,风一过,摇得如痴如醉,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花一软,再努一下,细细密密的水纹久久不散。
第八 我只是讨厌屈服
阿甘是看到什么,就走过去。别人是一辈子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
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 长期温水煮青蛙。
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着攻击的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则当中来。 是否是这种独立的迫切性,促使许多人选择了新闻业这一行。 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就只是一张纸。
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
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他有点像小鱼,热锅上两边煎,但对抗不代表独立。 不知道理性会不会在拳头面前落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
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
第九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涵养,其实是传递着不以为然的意思。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我知道可能没人听。但这事就像谈恋爱,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
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达到共识,争论是争真理,有理走天下。 人性就是这样,光靠自己靠不住。
第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不是挥舞着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将来只有有事无事。
雨过地皮湿,没渗入土壤,也不触及根须,龟裂土地上,再强烈的震颤稍后就不见踪影。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 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
什么东西是神圣到不能开玩笑的呢? “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 这个人的背后,隐而未见的复杂因果如同大网,铺向无边。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导,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你所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这个时间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受害的工人阶级?穷苦人群体?也只是在丛林法则下,大鱼吃小鱼,最后被吃掉了。
真相——无底洞的那个底。
探寻——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围得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
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2012、2022,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
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 准确是做好的防御。
十一 只求认识与了解而已
他不准备忏悔,也不是为了挑衅,这就是他真实的想法。 你只是不会那么轻易地动摇你的底线,这就是你与我的区别。
对一只猫的死亡漫不经心,我们也会同样漫不经心地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 这个市场还会存在,因为需求存在。
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他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在规则遭到破坏时,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 一个人不应该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通往人心的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观察”的实质: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公正就是以它本来的面目去呈现他。
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也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预设主题进行创作,是一种可怕的习惯。往往大家认为拍弱者,都要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辛酸的,但是,。。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生活就是生活,他没有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所以想法不同,道德的底线在什么范围内存在?
十二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在意识中我们就是要歌颂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有利的要描写,对这个人物所谓不利的就要免去,这就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在一定年纪的时候,自然会启动。
脑袋中的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读历史吧。直观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幸福是刀口舔蜜,如果刀口本身的锋利和痛感感觉不到,后来的蜜汁你吮吸起来也就觉得少了滋味。
这个民族有五千年历史,能混五千年就了不起。这个民族浅薄,没有文化,不重视历史。
别老想不该想的事,只想怎么把该做的事做好。 一个人忘掉过去可能有自我净化的作用,但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同了,尽量掩盖,假装这类事根本没有发生过,难道对我们民族的良知没有损害吗。 这些应该有着足够道德良知的个体,为什么会落入集体性的狂热和盲目中?每个民族或国家的人,不放都这样问问自己。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低劣、昧于事实,是谓盲争。不要限于盲。
十三 事实就是如此
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文化渗透在整个老大帝国,蔡元培评论过:“自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之范围......我国从前无所谓科学,无所谓美术,唯用哲学以推测一切事物,往往各家悬想独断。”
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情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而在中国,这句格言应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亚瑟·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
赌脑袋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偏见与迷信。 启蒙——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有时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媒体重要的是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
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各方科学经验的检验。 这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政治问题。
真相往往在毫末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准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长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一个不关注真相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追求真相的社会,是一个堕落的社会。
在真相面前,这世界上不存在特殊的国民性,人性本身想要了解万事原由。
十四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两个细节不说不真实,可是笑和泪,这么简单地说出来,确也不扎实。 生活会自己长出来的。
生活不可能靠喊口号就度过去。 生活最终从片子里流淌出来。
受难者不需要被施与,或者唱《感恩的心》,我们心怀敬意拍这个片子。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我只是不喜欢被“安排”的感情。
努力把自己报道的世界与生活分隔开,但是都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它的一部分。痛苦还是能渗透到你内心深处。 大山里乌黑的沉默,一盏灯也没有,看的时间长了,才看到苍暗的云层滚滚而流。 生活并不需要时时有新的主题,即使是华丽的《霸王别姬》,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
十五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如果坐在那里不训练,就会不停地回想起枪击的场景。当你训练时,才会忘记所有的一切。
翻译或是采访,不仅是工作,是人与人的往来。 如果他们也承受了这样的痛苦,也许就能理解。
这片刻的空白正常得像一段呼吸。她的感受在我心上过一遭。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不知道,只有这样(恨/训练)才能活下去。 人有一种疲倦的兴奋,像乌黑的深渊里着了火,回到家在床上好久睡不着。 不是自怜,也不是忍受痛苦,她要赢,这是运动员的企图心。有呼吸,就有希望。 这期节目,无关外在,我只是一个人,面对另一个活生生的人。
太固执于一个律条,觉得理性或感性,非要夸张,非要掩饰,都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自己的过于在意。 写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 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下一种生活。 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生活只有到了真的艰难处才能体会,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伤痛。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奥运之美,不仅在于夺取金牌的一刻,还有那些蕴含着人类精神的不朽瞬间。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十六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经济问题。不要妖魔化地方政府。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 “巴泽尔困境”:没有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占便宜。
这矛盾密布的现实,要想一刀砍下去,却如入棉被,无处着力。
一个出发点再良好的概念一旦脱离现实会造成什么?最苦的总是农民,最无奈、最无助的也总是农民。
不谈主义,只谈问题时,权威主义就不能在学术问题上存在了,人人都得用论据与事实说话,也不能不尊重实际的现实经验。
不是我在引导提问,是逻辑在引导我,逻辑自会把链条只只要和,使任何一环不能拆解,这链条就是结构。结构不是记者创造的,记者只是看见它,把它从深埋的泥土里剥离出来。
十七 无能的力量 他不写故事,也没有细节,都是抽象的词句,像潜入到无尽波涛之下,浮沉摆荡,不断地看见什么,又不断地经过。
我是对自己感到愤怒,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如果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这种练习只是在把一个人有创造能力的思维变得标准化。 当我们彻底理解了显示的合理性,很多人却放弃了。
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
他做的事情,很可能无踪无影,悄无声息地被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人的追求是想要有保障,但这些要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自由。
十八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剥夺他生命曾经是我的意志,我的主张。那为什么我会有这胸口恼人的空茫。 都死了,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对孩子管教过严,另孩子在犯错之后不敢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 网瘾只是现实生活中不快乐,没有寄托。
人忙活的时候,能把心里的事暂时放下一会。 连敬畏心都没。 还是个人。
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十九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是温和?还是修养
你告诉别人应该怎样,这就是错的方式。工作中一着急一较真,碰到自己认为非得如此的时候,就免不了疾言厉色,而且一定是冲自己最亲近的人来。 新闻不分正面负面,新闻的核心是真实。 存在即合理;多读书
而我说道理时,往往是“应该”如何,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内心倨傲,只有判断,没有对别人的感受。
你这种人可以为了你认为的正义背弃朋友。
不动感情,觉得那样脆弱,认为独立就是脱离集体,不依不附。亲近的人之间,一触及自尊心就会尖锐起来,绝不低头。 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因为你对我的温柔,所以我懂得对别人好。
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原地,转不到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强大了才能变软。 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本来面目。
总把一步之遥走成万水千山......还好知道出发点,也知道目的地。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我不再与世界争辩,如果离去的时刻终生响起,让我回头看见你的笑脸。
二十 陈虻不死
他俩都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它当做生存之道。 成功的人不能幸福。因为他只能专注一个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须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谋求幸福。
谁都可以做选择,区别在于你的选择是不是有价值。 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一种思维方式。
什么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里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美好。
不敢发表什么评论,仅仅把打动我的神经与心灵的话语集录下来。一遍一遍地看文章,一句一句的揣摩,再一字一字的敲在电脑上。七千文字,流淌的是思想的洪流。 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读《看见》呢?除了部分看客以游记的心态读完,更有大众对新闻媒体这个曝光别人最多却讳莫如深的行业的好奇,荧频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与内幕更吸引眼球。
于我,第一遍跟着柴静的记叙触摸那些从未设身处地想过的事件,第二遍摸清事件的原委,深化对世界的认识,第三遍做出自己的逻辑判断,第四遍却只是淡淡的感动,静静地流泪。柴静的这条慢慢成熟的路,走了十几年。个中辛酸与感动外人无从得知,但我看到了真诚的她,真实的她 性格中有许多和她相似的地方,思维还算灵敏,学习能力也强,但都太固执、太自以为是。所以在经历特殊的事情时,都表现出深深地震撼,都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只是我们都很幸运,她有“新闻调查”,我有彭城书院;她有陈虻,我有汉风。人生的导师教会我们:还原事情真相,深刻剖析自己,关注人本身。
那些道理,还不能深刻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能在生活中做好。但如果一直蒙昧,那就有些悲哀。
跟着柴静,不奢求什么,自会在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晰的看透自己。 用这些文字,与大家共享、共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