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赵塔娜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工匠精神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为此,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为了改善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工匠之师快速发展,学校要加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探究工匠之师培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方法策略
DOI: 10.12184/wspcyycxWSP2516-413945.20220604
高职院校肩负着技能传授、知识传播、思想培养和价值传承的重要使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校必须加强教育概念,以培养工匠技能人才为目标,创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许多高校教学模式陈旧,仍旧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占据指导地位,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以口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且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教学局限于理论层面上,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认渗透到课程教学中真听讲,但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将其运用于实
践中,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为此,高校要
高校要加思政教育的重视,将工匠精神渗既要开展理论课程,也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透到思政教学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日常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如在日常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中组织学生根据自身专业进行社会实践,让学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生了解自身的专业,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教育,因此,高校要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学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2]。校课程体系中,使其贯穿高校教育的整个阶段。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设
首先,教师要将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基于计活动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以往的实用性的原则,根据具体专业的不同,设置不教育中,虽然高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由于同的课程内容,将课程与专业知识、思政知识缺乏完善的体系,缺少专业化的教师,导致课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程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仅师生地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应用教学,培仅是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理论内容的教学,学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以应用为目的,从生只能从教材中了解到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缺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教材,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乏实践机会,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能力,但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将工匠精缺乏职业精神,为此,教师要加强工匠精神培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养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应用性体系,在教学中加入操作环节[1]。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力和敬业精神,在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和学生学生综合发展,从而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需求。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和信息的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传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以础,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核及市场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竞争力,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规划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定位,了解自学生更好地发展。要建设完善的就业指导与职身的价值。一方面,高校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业规划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培养渗透到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制定合理的策略,满足培训、的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每一实践研究以及实习等方面的需求[3]。高校要开阶段的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由浅入深不断发就业市场,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供机会,深化课程内容,使课程教学具有层次感,建立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积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累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
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实训基地,定期
118
2022No.4 2022 (Vol.6)
组织学生在基地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课程计划,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企合作,让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内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工匠精神。
再次,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学校要响应教育厅的指示,设置思政课程,将工匠精神要素纳入到教学中,由校党委组织,学校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学校要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的含义,运用相关案例启发学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职业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社团互动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如开展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比赛、班级小组竞赛、作品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专题研究、实地考察、动手体验,切实体会工匠精神,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实操力量。
三、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提高教师团队质量
高职院校要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创建高质量的团队,提高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明确工匠精神培养的目的和要求,根据需要制定教育内容。构建高质量的团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校要从源头抓起,做好人员的选拔工作,制定较高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的方式招聘专业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培训,定期组织教育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使其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整合教育资源
教材内容、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互联网多个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获取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知识,与时俱进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信息技术的普及打破了学校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网络课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将社会中的有效信息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拓宽思想传播渠道,培养
学生工匠精神。
(三)创建校园文化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校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学校要注重良好学风的建设,让工匠精神扎根校园,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优良学风,将工匠精神要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文化宣传途径。学校可以开展工匠精神主题的网络活动,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活动形式,策划有趣的活动,加强工匠精神宣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网络平台的传播效果。如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构建讨论模块,结合实时热点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平台中畅所欲言,发表自身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话题讨论中渗透工匠精神要素,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学校还可以设计网络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知识竞赛,并设计互动频道,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思政网络传播工作进行调整优化,拓宽网络传播的途径,提高传播力度,扩大平台的影响力,从而推动思政网络教育的发展。如借助新媒体、校园网、社交平台等渠道宣传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竞争,为了国家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宣传等方式,将工匠精神要素渗透到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宁. 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
生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科教文汇,2021(29):152-54.
[2] 王立慧,马倩.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
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文教资料,2021(27):91-94.
[3] 常晓雪. \"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
业素养的培育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150-52. (作者简介:赵塔娜(1980-11),女,蒙古族,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研究生,思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2020年度职业院校德育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编号:DGW1820G2029)》 。)
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