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来源:知库网
文学理论 导论

一、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概念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其中的经验和规律。

如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振叶以寻根,沿波以讨源

文学批评: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方法对作家作品进行阐释。 隔鞭骚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三、文学理论的构成: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世界

读者 作者 作品

文学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发生;各种文学理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 文学创作论:创作的动机、想象、情感、灵感、语言

文学作品论:抒情性作品、叙事性作品、象征性作品;语言、文学风格 文学接受论:发生、发展、高潮;文学批评方法 五、学习文学理论的基本方法:理解、运用、阅读 中国文艺理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李渔《闲情偶寄》(研究戏曲)

西方古代文艺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现代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美学、符号学美学、结构主义文论、 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 马列文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

第一章 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 定义:是一种以形式化的的语言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的文学作品类型。

英美新批评: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瑞恰兹的包容诗 概念、退特的张力论、燕卜荪的复义观、布鲁克斯的反讽理论韦勒克作品结构论:声音层面,意象层 面,意义层面,象征层面

音韵之美:仄起平收,平仄相间,押韵。

词语之美:色彩、动词、气势、感情、空间变换 意义之美:实指

意蕴之美:实指、虚指

三、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声、景和情 1、声与情

(1)诗与乐:中国古时诗、歌(乐)、舞三位一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平仄、押韵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朱光潜《诗论》:嘈嘈是阳平,声音渐强,如疾风暴雨;切切是去声,音强渐弱,如私语。从韵母上分析,ao开口大,声音大;ie开口小。“嘈嘈切切错杂弹”除了“弹”都是唇齿音,从音韵上进行描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从听觉转为视觉。 (2)节奏与情感:钟嵘《诗品》:(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杜牧的《清明》被改成: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基本上意思没有改变。但是去了节奏感,显得局促。原来是四个节拍,但还是一口气读完。

2、景与情

(1)诗与画: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情与景:景物典型,颜色鲜明,视听结合,炼字炼句 (3)真与幻:艺术真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宝塔一支堪作笔,青天能写几行多!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毛泽东《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汉乐府民歌《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第三节 意境

一、定义: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形成过程

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文艺理论概念,是中国抒情性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昌龄《诗格》物境,情境,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皎然《诗式》:文外之旨,意中之远。 司空图《诗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王国维《人间词话》: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三、特征 1. 情景交融

景中生情:既随物以宛转 情中含景:亦与心而徘徊

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杜甫)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画图省事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2. 虚实相生

实境:逼真描写的景物和形象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爱莲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宝塔一支堪作笔,青天能写几行多! 3. 韵味无穷

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三、分类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二章 叙事性作品

1、叙事性作品: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叙事诗、叙事散文、民间故事、童话、神话等。 2、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现实生活。

第一节 叙事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借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而发展起来,代表人物为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热奈特。 三、叙事视角

又称叙事聚焦,是叙事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第三人称叙事:全知全能视点,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无视点限制。 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同是又要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内视点。 第二人称叙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

第二节 鲁迅小说的视点研究

一、视点

1、外视点:可分为全知全能视点、限制性外视点和戏剧性客观叙述视点。

全知全能视点:对作品所描写的一切无所不知为特征,这类小说一般视野比较开阔,涉及较复杂的事件,从多个角度刻划人物。如《阿Q正传》、《药》、《风波》、《离婚》等

限制性外视点:有意将叙事职能限制在某个或几个主人公身上,以其眼光和意识去叙述其余的人物和事件。小说故事相对单纯流畅,易为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幸福的家庭》、《白光》、《明天》、《弟兄》、《高老夫子》等小说。

戏剧性客观叙事视点:视野开阔,但叙述者对人物的内心比人物知道得还要少,以突出小说的戏剧性和演示性。如鲁迅的《示众》描写老头子、胖大汉、老妈子、小学生、粗人、长子、学生和椭圆脸等人在街上看热闹的场景。

2、内视点:分主人公视点和见证人视点。

主人公视点:“我”兼具线索人物和主人公之职,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社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

见证人视点:小说中的“我”只是线索人物,真实可信,对所叙人物事件作出感情道德评价。如《孔乙已》

二、视点和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一般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这里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价值评价系统和道德系统,以及作者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见解和评价。

2、作者、叙述者和隐含作者: 作者是指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家 叙述者是作品故事的讲述者。

隐含作者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来间接地意识到他的存在。《孔乙已》隐含作者的观点是对孔乙已的怜悯同情。 3、视点和意识形态

全知全能视点:小说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叙述者能够对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更高的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整合,从而使小说获得内在的统一。如《阿Q正传》 限制性外视点:作品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占主导地位的叙述者表现。鲁迅一般用这类小说来揭示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如《弟兄、《幸福的家庭》。

内视点:一是叙述者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如《伤逝》、《故乡》。

二是叙述者明显不代表作者的意识形态,如《孔乙已》中叙述者小伙计“我”。小说隐含作者的观点是对孔乙已的怜悯同情。

一、 鲁迅小说的意识形态的两大主题

1、第一大主题是对中国社会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的审视。如《狂人日记》、《孔乙已》、《药》、《风波》、《阿Q正传》、《祝福》、《离婚》

从这一

对中国社会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的审视 图中我

作品 被压迫者 压迫者 看客 们可以

《狂人日记》 狂人 大哥 村人 看出,《孔乙已》 孔乙已 丁举人和掌柜 酒客 鲁迅在《药》 华老栓全家 康大叔 茶店各种闲人 表现中《风波》 七斤全家 赵七爷 村人 国社会《阿Q正传》 阿Q 赵太爷和秀才 村人 牢不可《祝福》 祥林嫂 鲁四老爷 镇上的人 破的

“铁屋

《离婚》 爱姑 七大爷 庄木三和八三等 子”时,首先是通过被压迫者、压迫者和看客的三者互动关系来表现。其次是通过压迫者、被压迫者和看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来表现。 2、 第二大主题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子精神生态状况的反思。

精神生态指社会某一群体同其他群体及自己的心理状态的互动关系。 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状况的反思 作品 现代知识分子 其他人 关系 《狂人日记》 《长明灯》 《故乡》 《祝福》 《在酒楼上》 《孤独者》 《伤逝》 狂人 疯子 “我” “我” “我” “我” 涓生 大哥和村人 对立 方头、阔亭、四爷 对立 闰土 隔膜 祥林嫂 吕纬甫 魏连殳 子君 隔膜 映衬 映衬 映衬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一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堡垒”的汪洋大海般的乡村的孤立,如《狂人日记》、《长明灯》、《故乡》和《祝福》等小说。二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彷徨。如《伤逝》、《孤独者》 3、 鲁迅绝望的抗争精神。

虽然绝望而不停止抗争,这是不停的战斗的“战士”使命; 虽然不断抗争而又绝望,这是自觉的历史“过客”的宿命。

汪晖:“是一个作“绝望的抗战”的孤独者的身影,一个或者消失于沉沉黑夜,或者为光明所吞没的独自远行的战士,一个拒绝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义无返顾的在黄昏里走向坟场的过客,一个背负四千年重负,带着赎罪的自觉、肩起黑暗的闸门的历史中间物。” 意义:中国现代 “弃旧图新”“一代胜过一代”的直线进化论。 鲁迅对直线进化论的怀疑;这种怀疑态度是对其早期所信奉的“进化论”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社会“铁屋子”的牢不可破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无路可走”的现状的深刻洞察,是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的深刻预见。

第三节 人物形象

二、文学典型,又称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中显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典型的特征:

1、总特征: 本质特征。黑格尔《美学》: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如《红楼梦》王熙凤的心狠手辣: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头上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丰厚的历史意蕴:较大的理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如安娜·卡列尼娜:阿Q。 3、艺术魅力:生命魅力

性格的丰富性:如王熙凤对待贾府中的不同人物:对贾母巴结讨好;将王夫人作为靠山;对贾琏暗中

防备;对平儿假装表现妇德;逼死鲍二家的媳妇和尤二姐;对下人恩威并用。

灵魂的深度:人类解放自身。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合乎理想:审美理想。

林黛玉:美丽可爱、聪慧过人、向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敏感多思、痛苦忧伤、向往自

由的诗人之心;饱读诗书、超凡脱俗、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特色的士子之心。

薛宝钗:光彩照人,能诗善画,知书达理;做事能干,讨人喜欢:罕言寡语,安分随时,

守拙藏愚,劝说宝玉,关心家人。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致哈克奈斯》: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环境:人们的现实生活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地域、气候和地形 社会环境:种族、时代、阶级

江南文化、中原文化、海派文化的区别。

2、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特定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和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特定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安娜·卡列尼娜》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平凡的世界》 如《平凡的世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典型环境 3、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决定典型人物的性格,典型人物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四、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的讨论 1、 孙少平的性格特征

勤劳、善良、宽厚、忍耐、乐于奉献、感情忠诚

抢救同学侯玉英,对赦红梅偷宽宏大量,使孙家和金家来往,肩负起赡养父母与照顾妹妹的责任,对包工头欺侮小女孩正义直言,他对田晓霞的感情热烈忠贞。 2、中国传统文化和都市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传统伦理道德区分尊卑、长幼、亲疏,各守其位,各尽其职。

都市文化:伴随工业化而兴起,社会分工细致,价值标准多样;现代都市中的人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人际交往具有异质性、暂时性、局部性、匿名性、事本性的特点。

3、孙少平性格的不足:路遥理想的奋斗者的形象和现实中的矛盾;和《人生》中的高加林比较。 4、其他人物形象的讨论

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到处碰壁,迎合社会,师长顾问 谌容《人到中年》中的医生陆文婷:工作负责、热爱生活、关心病人、乐于奉献。

池莉《你以为你是谁》中的老板陆武桥:赚钱养家、社会关系广泛、收留妹妹工作、送弟弟学开车、和妻子离婚。

第三章 象征性(现代主义)作品 第二节 现代主义作品的象征 一、 现代主义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一战,经济危机,二战,冷战

象征主义作品:如里尔克《豹》: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围绕在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暗//只有时眼帘无声的撩起/于是有一幅图象侵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表现主义作品:如卡夫卡《变形记》格里高尔 超现实主义作品:自动创作 存在主义作品:如加缪《局外人》 荒诞派戏剧:如贝克特《等待戈多》 意识流小说:如乔伊斯《尤利西斯》 黑色幽默小说:如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新小说:如罗布-格里耶《嫉妒》

第三节 文学意象

审美意象:又称文学意象,是以表达某种哲理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哲理性。

艾略特: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2、象征性。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

3、荒诞性。形象的荒诞,生活情理的荒诞 4、抽象思维的参与。

瓦莱里: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

第四节 诗歌语言理论与中国新诗创作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人物有特鲁别兹科依、什克洛夫斯基、 雅克布逊、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 1、诗歌意义的“自给自足” 雅努什·斯拉文斯基:“一方面削弱语言符号同现实的各种有序联系和社会公认的联系,一方面让语言符号本身充分发生相互作用,并从中显示它们的相近性和敌对性。” 通过诗歌语词的相互说明、解

释、映衬和对比的关系来呈现意义。

如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如“风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的高低对比中可知这是高处的急风,从“天高猿啸哀”和“鸟飞回”可知这是峡谷中的急风,从“落木萧萧下”可知这是秋天的急风,从“长江滚滚来”可知这是江中的急风,从“万里悲秋”可知这是让人感到萧瑟凄凉的秋风。 “风急”:在江中峡谷从高处吹过的让人感到萧瑟凄凉的急速秋风。

诗歌语言在语词的相互说明、解释、映衬和对比的关系中呈现意义的,各个语词的外延在限制中不断缩小,而内涵则在限制中呈反比例不断丰富。如《登高》中的“风”:是高江急峡中的具体的风,是可听可视可感可触的形象的风,是表现萧瑟凄楚心境的情绪的风,是在整体内部意义空间的诗中的特殊的风。

诗中的个别语词具体化、形象化和情感化,构成一幅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立体画面 2、多头并进和多重合成 雅努什·斯拉文斯基说:“词语符号这种多头并进的关系,词语符号这种同时执行各种功能的特点,是系统结构的特点,也是诗歌话语的基本特性。”

交响乐:既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意义的横向组合,还要按照诗歌的韵律进行纵向合成,是横向合成和纵向合成的多重复合。

诗歌文体:具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内容具有韵律美的特征。如七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呈现意义以外,还要遵循七律的格律:声音要求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两句之间平平仄仄相对或相粘;意义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节奏一般运用2/2/2/1/或2/2/1/2/的节拍,每句七字,四联八句。遵循平水韵。

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将三个主谓句并列构成复杂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和“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因果复句的凝缩。“万里悲秋长作客”和“百年多病独登台”是省略句.

3、诗歌意蕴。

雅努什·斯拉文斯基说:“词语一旦进入一篇新的诗歌话语,就会把它们自己的全部历史、作用和习俗一起带来。”

诗歌语言的意蕴性包括诗歌的个人意蕴和文化意蕴。个人意蕴是指某一诗人特有的意象群拓展诗歌语言的意义。

如杜甫《登高》中的“风”在杜诗中屡次出现为“烈风”、萧萧之“风”、“风飘万点”、“凉风”、怒号的“风”、“万里风烟”、“秋风” “酒”:如“杜酒偏劳劝”、“何时一樽酒”、“瓢弃樽无绿”、“酒债寻常行处有”、“肯与邻翁相对饮” “悲”“秋”:如“老去悲秋强自宽”、“边秋一雁声”、“秋风落日斜”、“长路关心悲剑阁”、“永夜角色悲自语”、“山楼粉蝶隐悲笳”、“五更鼓角声悲壮”

文化意蕴是指诗歌语言和一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既写秋景,又暗含人生的失意。这种以动植物的衰亡象征人生的失意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屈原的《九章 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不尽长江滚滚来”,既为写景,又表现了对生命的流逝和一去不复返的感叹。孔子:“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代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陆机的《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变;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流东”

《登高》的悲秋主题: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汉乐府: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二、中国新诗创作

1、中国新诗的意义晦涩

诗歌语言在各词语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整体意义,又在整体意义中使各语词的意义更加清晰突出。

如北岛《岛》:你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你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 如李金发的《夜之歌》:折翼之女神/你忘了自己之年岁/平庸之忧戚/猜不中你的秘密/残忍之上帝/仅那红干之长松,绿野/灵儿往来之足迹//诗前面仿佛是围绕“女神”之“年岁”、“忧戚”和“秘密”来写,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却突然跳到“长松”、“绿野”和“足迹”,这些语词脱离整个诗的意义,不知所指;又由于这些语词的内涵未明,而使整首诗的意义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全诗显得晦涩难懂。 2、中国新诗的文体意识淡薄

诗歌文体:闻一多的新格律体、冯至的十四行体、郭小川的新辞赋体;徐志摩、何其芳:“随物赋形”、“因情立体”

中国新诗从总体是看以自由体诗为主的时期:二十年代是彻底破坏规范形式,三四十年代自由体诗兴盛,八十年代自由体诗大行其道。实际上是将诗歌本应具备的多头并进和多重合成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单向前进和合成,是将诗歌本应具备的交响乐般的效果变成无伴奏的单调乐曲。 3、中国新诗的创新不足 诗歌语言的意义创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郭沫若的《凤凰涅 》、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卞之琳的《风景》、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名作

中国新诗的的语词创新体系,如郭沫若诗中的凤凰、天狗、太阳、大海、巴拿马、万里长城等,何其芳诗中的痴恋、踏破、滴下、折叠、坠落、张开、散满等,艾青诗中由土地系列,波浪系列和太阳系列组成了一系列语词体系,冯至诗中的树木、暴雨、小草、鸟、小路、岛等,

白话诗歌:如何其芳的《夜歌》:我要起来/点起我的灯/坐在我的桌子前/赶着做今天未做完的工作/或者计划明天的工作/总之我应该做的事//

革命诗歌如蒋光慈的《暴动》:反对强盗、皇帝、富人/反对一切压迫的人们/帮助一切被压迫的人们//。 抒情诗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短短七句就有六个“啊”和“哟”

第二编 文学接受批评论

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之先和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

心理图式。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如儿童(动画片)—青年(爱情片)—中年人(人生哲理)。 鲁迅论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1、 作品的召唤结构

空白:是指文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写出来的内容。如古诗中“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召唤结构:作品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在提供了足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一部作品所包

括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越多,读者就越能深入参与作品的潜在意义的现实化。

5、共鸣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还指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产生的原因:思想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同或相似;意志愿望相近。 6、净化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主要表现:其一,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第二章:文学批评方法论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二、文学批评的模式:批评的时代 1、伦理批评

又称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 贺拉斯:寓教于乐(古罗马) 中国:文以载道。(周敦颐)

孔子《论语•为政》中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毛诗序》:诗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倍受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2、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知人论世。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在18、19世纪的法国。狄德罗、斯达尔夫人、圣•佩韦和丹纳,都是社会历史批评的著名人物。 丹纳《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

俄国:别林斯基 形象思维;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杜勃罗留波夫 作品要有人民性。 3、 审美批评

研究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黑格尔: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康德的 “无功利”观: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克莱夫•贝尔: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美学:滋味说 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

妙悟说 严羽“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性灵说 明 袁枚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韵味说 司空图 “韵外之致,味外之致。” 神韵说 清 王士祯 。

4、 心理学批评

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升华说; 格式塔心理学的格式塔。 荣格的自主情结等; 柏拉图的迷狂与灵感;

中国的虚静说(刘勰 《文心雕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5、 语言学批评

中国语言学批评:意在言外;辞达而已矣。

西方语言论转向。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等文学批评中都涉及文学语言的分析。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俄国形式主义: 分析中国新诗的发展

“文学性”(雅各布森 “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形式主义特征)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 英美新批评:分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象,复义,象征、反讽。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分析鲁迅作品

叙述话语,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叙述视角。 6、 文化批评

将文学的内部研究转向文学与外部广泛联系的研究。泛文学批评,文化与权力。 古代: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西方:1964年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创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发现这种亚文化构成对英国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

关注当代文化、大众文化、工人阶级文化、女性文化、被压迫民族的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