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
试剂配制
1、革兰氏染液
① 甲液:结晶紫:1.25g 95%酒精:50ml DH2O:450ml ② 乙液:Na2CO3:6.25g DH2O:500ml
③ 碱性碘液:I2:6.0g KI:12.0g NaOH(1mol/L):270ml 待KI完全溶于DH2O,后,再加I2
④ 丙酮酒精液: 95%酒精:70ml 丙酮: 30ml
⑤ 碱性复红水溶液: 碱性复红:8g 95%酒精:100L DH2O:900m
2、抗酸染液(萋-尼) 1.石炭酸复红染液: (1)储存液
① 碱性复红液:碱性复红8g,加95%乙醇至100ml,充分振荡使复红溶解。
② 5%石炭酸水溶液:40~50℃水浴加热石炭酸使之融解,取液态石炭酸5g 溶于90ml热蒸馏水中,待溶液冷却至室温时,补充蒸馏水至100ml。
(2)石炭酸复红工作液:经定性滤纸过滤的碱性复红储存液10ml 与5%石炭酸水溶液90ml充分振荡、混合均匀后,用定性滤纸过滤。
2.5%盐酸乙醇脱色液:35%浓盐酸5ml 与95%乙醇95ml 混合。 3.亚甲蓝复染液:
(1)储存液:亚甲蓝0.3g 溶于95%乙醇50ml 中,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至终体积100ml。 (2)亚甲蓝复染液:以蒸馏水5 倍稀释0.3%亚甲蓝储存液,经充分振荡、混合均匀后,亚甲蓝的终浓度为0.06%,使用定性滤纸过滤,即得亚甲蓝染液。
3、甲基红试剂
① 甲基红:0.2g ② 95%酒精:300ml ③ DH2O:200ml 配制:
将甲基红称入乳钵内,加1mol/L NaOH 10ml左右(提高甲基红溶解度),碾磨,加入酒精300ml DH2O 180ml,混匀后,再加入1 mol/L HCL 10ml左右,中和其中的NaOH,最后试剂弱带酸性
4、靛基质试剂
①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5.0g ② 纯戊醇或正丁醇:75ml ③ 浓盐酸:25ml 配制:
浓盐酸要待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解于纯戊醇后,再一滴滴徐徐加入
5、伏-波(VP)试剂
甲液:a萘酚:6.0g 无水乙醇: 100ml 乙液:KOH:40g 肌酸:0..3g DH2O: 100ml 注:甲液应储存于棕色瓶中
5、100g/L去氧胆酸钠溶液
① 去氧胆酸钠:5g ② 0.1 mol/L NaOH:5ml ③ 溶解后加DH2O 45ml 于冰箱可保存半月有效。
6、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① 10g/L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或)四甲基对苯二胺)水溶液 ② 10g/L a-萘酚乙醇液
7、硝酸盐还原试剂
① 甲液:对氨基苯磺酸:0.8g 5mol/L醋酸:100ml ② 乙液: a-萘胺:0.5g 5mol/L醋酸:100ml
8、6g/L酚红指示剂
酚红:3g 1mol/L NaOH:10ml 1mol/L HCL:10ml DH2O:480ml 配制:将酚红放入乳钵内加NaOH研磨,加DH2O 280ml,无水乙醇200ml混匀后,加入HCL混匀。配好后液体应为透明橙红色。
染色
1、革兰氏染色法
试剂:①结晶紫 ②碳酸钠溶液 ③碱性碘液 ④丙酮酸酒精 ⑤碱性复红水溶液 方法:
1. 将标本均匀涂布于洁净玻片上,自然干燥,火焰微热固定
2. 滴加结晶紫(革兰甲液)和碳酸钠液(革兰乙液)各2滴,初染30秒钟,水洗。 3. 用碱性碘液2滴固定30秒钟,水洗
4. 用丙酮酸酒精脱色至无兰色脱落为止(约5-10秒),水洗。 5. 用碱性复红水溶液复染5秒钟,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
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在视野下呈淡红色。革兰氏阳性细菌呈深紫色 注意事项:
1. 涂片应均匀,厚薄适宜,应自然干燥后再加微热固定。以热而不烫手为易,过热易使细菌变形。
2. 脱色要至无兰色脱落为止。
3. 复染时间不可过长,以免细菌均染成G—菌。
4. 枯草杆菌,链球菌有时染成紫红色,是因为细菌繁殖代谢中有紫色嗜变性,不一定全是染色原因,所以要根据其菌体形态加以确定。
2、抗酸杆菌染色
试剂:①石碳酸复红溶液 ②盐酸酒精溶液 ③碱性美兰溶液 方法:
1. 加满石碳酸复红溶液在已固定德标本玻片上,加温2-3分钟,使染液即有蒸汽上升又不致沸腾,不时添加染液,以免在受热情况下干凅。
2. 倾出染液,以DH2O冲洗后用盐酸酒精溶液脱色,直至玻片无红色为止。 3. DH2O冲洗,用碱性美兰复染1分钟。 4. DH2O冲洗,待干镜检。 结果:
抗酸杆菌被染成红色,背景为兰色。结核、麻风杆菌为抗酸阳性(奴卡菌及放线菌可呈弱抗酸性)
3、庞氏染色法 试剂:庞氏染液 方法:
涂片经自然干燥后经火焰固定,滴加庞氏染液2滴,静染3-5分钟后,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
双级体杆菌菌体呈淡兰色 两端级体呈深紫兰色 报告:
查见双级体杆菌或未查见白喉杆菌
4、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 试剂:优质印度墨汁 方法:
取一滴优质印度墨汁或国产优质墨汁于洁净载玻片上,加入待检标本(液体标本需离心后取沉淀)一滴,与之混合,加盖玻片于底倍镜下,将出光调暗,观察菌体及其周围荚膜。 阴性结果:
在高倍镜下可见黑色背景中透明宽厚的荚膜,似晕轮,有较厚的细胞膜,有时可见生芽的。内有脂质颗粒析出。 注意:
要与白细胞区别。白细胞无芽出现象、无荚膜、细胞壁薄、无脂质颗粒析出。
5、细菌细胞壁染色法
用途:观察细菌细胞壁是否缺损
试剂:甲液:100g/L鞣酸水溶液 乙液:5g/L龙胆紫 方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涂片,将细菌均匀涂布于玻片上,待其自然干燥后,滴加甲液固定15分钟,水洗,滴加乙液染色3分钟,水洗,自然干燥待检。 结果:
有细胞壁的细菌,周边染成紫色,内部无色,缺壁细菌染料可进入菌体,菌体被染成深紫色。 注意事项:
1. 所用菌种必须是新分离所得菌
2. 涂片需自然干燥,切勿在火焰上固定
6、鞭毛申云氏法(水法)
试剂: ①200g/L鞣酸 ②200g/L钾明矾 ③1:12饱和石碳酸 ④ 碱性复红酒精液
⑤ 应用液:取1,2,3,4液个2ml,2ml,5ml,1.5ml混匀,用滤纸过滤后备用 方法:
1. “训练”菌种:将菌种接种于软琼脂平皿中央(点种),37℃ 24h后取平板边缘扩散菌,再转软琼脂。反复几次(视情况而定)。
2. 取一洁净玻片,置于桌面,垫高一端,是与桌面呈15o角左右,用洁净滴管在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馏水,用滴管顺玻片将液滴摸成卵圆形。
3. 用接种环挑取一定量平板边缘菌,轻轻乳化于玻片高的一端的液滴边缘,让其自然往下流动5分钟左右。
4. 轻轻将玻片放平,滴加与液滴同等量的应用,染色5分钟,用水沿一端(最好是从高的一端)轻轻冲洗,待干镜检。 结果:菌体呈深紫红色 鞭毛呈淡紫红色 注意事项:
1. 所用应用液必须新鲜配制,以配制后2-3天内使用为宜。所用器皿,特别是玻片必须洁净。
2. 所用代测菌应使用多次反复转种软琼脂后的新鲜菌种
3. 方法中3项的时间要严格掌握,此步的原理是用蒸馏水:这种低渗液渗入菌体内,使菌体,鞭毛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时间太长菌体易裂
正确选择需要鉴定的细菌
1、血培养:
主要病原菌:沙门菌,布氏杆菌,其它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以下菌应视为非致病菌(除非>1次血培养分离出):芽孢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棒状革兰阳性杆菌
2、脑脊液培养:
主要病原菌:B群β溶血链球菌(新生儿),流感嗜血杆菌(2月-2岁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
3、咽部标本培养(上呼吸道标本): 主要病原菌:A群β溶血链球菌 选择性报告:溶血隐秘杆菌
咽炎中非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α溶血链球菌,
所有革兰阴性杆菌,所有酵母菌
4、痰标本(下呼吸道标本)
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属,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非病原菌:酵母菌,草绿色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5、尿培养
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其它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6、生殖道标本培养:
主要病原菌:淋病奈瑟菌,滴虫,酵母菌,女性细菌性阴道病综合征,孕妇携带的B群β溶血链球菌
非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任何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B群β溶血链球菌(仅为孕妇报告) 生殖道标本(女):
阴道高位拭子:酵母菌,阴道毛滴虫,细菌性阴道感染 宫颈或宫颈内部: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 肛门或直肠拭子:淋病奈瑟菌,B群链球菌(+阴道拭子)
7、脓,吸取物或组织标本:
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其它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非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少量棒状革兰阳性杆菌
8、抽吸物组织标本的厌氧培养:
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其它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其它革兰阴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梭菌属,拟杆菌属,其它厌氧菌 非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少量棒状革兰阳性杆菌 9、粪便培养:
主要病原菌: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难辨梭菌(常规实验室检测不出)
常用的细菌鉴定
链球菌科(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的鉴定索引
G(椭圆,呈双、短链、长链)
触酶(-) α溶血 β溶血 γ溶血 菌落、菌体特征 胆汁七叶苷 胆汁溶菌试验 杆菌肽 CAMP 七叶苷 - + optochin(5ug) S 黄色素 + 草链 D群 A链 马尿酸钠 胆汁七叶苷 6.5%NaCl S(溶菌,>15) R + 肺链 胆汁七叶苷 B链 + - + - - - D群 G链 肠球菌属 D链 草绿链球菌群 D群 阿拉伯糖 甘露醇 山梨醇 乳糖 马尿酸钠 粪肠球菌 - + + + + 屎肠球菌 + + - + - 鸟肠球菌 - + + + - 坚韧肠球菌 - - - + -
PC
微球菌科细菌的鉴定索引
G(圆形,呈葡萄、双、四联状) + 触酶 - 微球菌科 链球菌科
菌落、菌体特征 葡萄糖发酵 - + 四联球菌 葡萄球菌属 玻片法血浆凝固酶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试管法血浆凝固酶 甘露醇发酵
+ - 新生霉素(>16mm S) 尿素 麦芽糖发酵 表葡 腐葡 溶葡 新 S R S 尿 + + -
麦 + + +
PC
特殊细菌特点:
产单核李斯特菌:主要存在于脑脊液和血中的病原菌
规则的革兰阳性杆菌,长短不一,β溶血但溶血环不超过菌落边缘,触酶阳性,26℃有动力,35℃无动力
芽孢杆菌属:(主要病原菌:炭疽芽胞杆菌)规则革兰阳性杆菌&芽孢(不着色) 可能炭疽芽胞杆菌:生长迅速,不溶血,菌落粘在一起,无动力
伤寒沙门氏菌
标本采集:未使用抗生素前提下 第一周分离阳性 血液90% 粪便10% 第三周分离阳性 血液50% 粪便85% 尿25% 使用抗生素后:骨髓,玫瑰疹
药物敏感性
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 克雷伯菌属,大肠艾希氏, 特点:质粒编码,非边界耐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氨曲南);通常对抑制剂(棒酸、他巴唑、他唑巴坦)敏感。 治疗用药:碳青酶烯、抑制剂复合类或头霉素 AmpC -内酰胺酶: 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 特点:染色体、质粒编码,诱导酶,非边界耐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1,2,3代,头霉素)对抑制剂不敏感。 治疗用药:碳青酶烯,头孢4代
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青霉素V
不产青霉素酶的G+球菌和G-球菌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奈夫西林 氟氯西林
产青霉素酶的G+菌和G-球菌 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合成后阶段的酶
阻断肽聚糖合成的最后阶段—肽聚糖链的组装和三维结构的构建。 该阶段由下面几种酶催化完成:
转糖基酶、转肽酶、D-羧肽酶、内肽酶
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不同程度上有抑制上述酶的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等 对G+菌有较强作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对产β-内酰胺酶的G-杆菌有作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
对产β-内酰胺酶的G-杆菌有较强的作用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作用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PBP位于质膜,不同的头孢菌素与不同的PBP结合,发生不同的效应,使菌形成丝状体或球体,最终溶解死亡。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 对G-杆菌作用强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 对G+菌和产ESBLS有较好作用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氧头孢烯类衍生物
对产β-内酰胺酶的G-杆菌有较强的作用,对产酶的金葡菌也有一定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
对G-杆菌(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有很强的活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能增强后者的抗菌活性 克拉维酸 可从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 舒巴坦 半合成的酶抑制剂 他唑巴坦 半合成的酶抑制剂 青霉素+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妥布霉素 、核糖霉素 、巴龙霉素 、新霉素 庆大霉素 、福提霉素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地贝卡星
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革兰阴性球菌效果差;革兰阳性球菌有一定活性 大观霉素、丙大观霉素:淋病奈瑟菌敏感,解脲脲原体敏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细菌核糖体30S小亚基发生不可逆的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和蛋白合成;造成遗传密码子的错读,产生无意义的蛋白质;吸附在菌体表面,造成细胞膜的损伤,导致膜的渗漏,胞内的K+、腺嘌呤等物质外漏。
喹诺酮类抗生素
第一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奈啶酸等 大肠杆菌有作用
第二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 星、诺氟沙星等 对G+菌和G-菌均有作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超广谱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 对G+菌(如MRS、PRSP、肠球菌)作用强于二代4-8倍 作用机制
作用于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的修复和重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常用的有:红霉素、麦迪霉素等
主要用于G+菌,对苛养菌及厌养菌有作用,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有抑制作用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齐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等 较红霉素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逆结合在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的23S单位上,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影响核蛋白位移,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和肽链的延伸。
四环素、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 米诺环素 多西环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滞氨酰基转移RNA与信使RNA核蛋白体的受位位点的结合,阻滞肽链延伸,抑制蛋白质合成。
氯霉素类抗生素 易进入脑组织 氯霉素 甲砜霉素
氯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使肽链延长受阻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盐酸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G+球菌、白喉杆菌、 破伤风 梭菌、厌氧菌、沙眼衣原体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50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并可干扰肽酰基的转移,阻止肽链的延长。
糖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对 G+球菌有强大的活性
多粘菌素B和E G-菌强大的活性
糖肽类抗生素与一个或多个肽聚糖合成中间产物D-丙氨酰-D-丙氨酸末端形成复合物,可阻断肽聚糖合成中的转糖基酶、转肽基酶及D-D羧肽酶的作用
磺胺类药物及增效剂
用于全身感染,口服吸收好: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吡嗪; 用于肠道,口服吸收差:柳氮磺胺啶银、磺胺二甲氧嘧啶; 局部应用: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 作用机制
磺胺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对氨基笨磺酰胺,能竟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阻止氨基苯甲酸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菌体内核酸合成重要物质辅酶F(四氢叶酸)钝化而导致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甲氧苄胺嘧啶(TMP)能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受阻而达到抑菌目的。
硝基呋喃类:用于肠道、尿路感染和外用
呋喃坦啶、呋喃唑酮
干扰细菌体内的氧化还原酶系统,阻断细菌的代谢,产生抑杀细菌的作用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 用于厌氧菌
硝基咪唑类药物被厌氧菌还原而阻断DNA合成,从而阻止DNA的转录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替硝唑可干扰DNA合成,并能穿透细胞膜,快速进入细胞内。
(不断更新完善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