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呼和浩特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知库网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 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 向创新驱动型.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努力 建设创新型呼和浩特。按照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 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目标要求,以国家、自 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根据《呼 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呼和浩特市科技发展现状 一化水平等重要监测指标均居自治区第一 先后被列入国 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试点城市。据《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市场统计监测报告》显 示。2010年我市吸纳全区技术成交额达l8.88亿元,输到 区内合同成交额2O.78亿元,均居自治区第一。全市共有 驰名商标9件,著名商标53件,知名商标48件。 f二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81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 呼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 90%以上.比“十五”时期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涌现出 了高铝粉煤灰矿热法冶炼铝合金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奶牛X/Y精子分离——性别控制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 究、新型胶片挤出生产线、煤制富勒烯生产工艺及设备 研制、煤炭黄腐殖酸提取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动科技进 步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促 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科技水平、综合实力 有了显著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有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先后被评为“中 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十大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O优城 市”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9最具投资价值的 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2005年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 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2010年被全国绿 化委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5.71亿元.地方财政 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成为我市新的经 济增长点.彰显了我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全市专利申请 量、授权量累计分别为4095件和2549件,比“十五”期间 分别增长101%和96.8%,专利年度申请量、授权量、专利 总量、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主 要指标均居自治区首位.2009年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 点城市的验收 (三1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高新 技术企业培育取得实效。建成国家级的乳业技术开发中 心、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生物医药特色产 业基地、自治区级高铝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等一批重要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截至目 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 总收入241亿元,占GDP比重l2.8%:三次产业结构之比 为4.9:36.4:5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拥有高 等学校22所,中等职业学校67所,中小学554所,具有丰 富的科技教育资源。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到了346天。我市连续lO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 8年获得“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有8个旗县区通过国 物发酵特色产业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星火产业示范区 以及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园区共l5个:建成各级 各类研发机构l15家.其中市属84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 术企业25家 我市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创 新模式.先后建立了7种具有地方特色服务模式的农业 科技服务体系.建成l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单位 家科技进步县(区)考核.其中5个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 进县(市、区)”称号。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8 年居自治区l2盟市之首,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和33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单位.成为自治区农 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壮 大.在科技惠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六)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自治区制定出台一系列配 套政策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制定 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首府的意见》、 《关于印发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推进 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盟市。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工业高新技术项目243 项.各级财政支持经费1.68亿元,特别是我市实施的重 大科技专项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2010年全市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96.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46 倍.年均增幅超过16%,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30%以上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积极支持企业集中突破了一批关 键技术.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重点支持的“十一 五”乳业重大专项。围绕功能性乳制品研发、奶牛性控技 术研发应用和动物疫苗研发生产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了 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联 产活性硅酸钙项目,使粉煤灰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化;重 点支持的多晶硅、单晶硅等光伏材料生产及光伏电站建 设关键技术研发,有力地推动了光伏产业的技术升级: 重点支持的塑料光纤、高强有机纤维等新材料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的大型 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研发生产、汽车齿轮和橡塑机械生 产工艺优化。推动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为提 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支撑。一 大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推动了企业技术跨越和 产业升级,延伸了产业链条。助推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 集群的形成 (五)农业与社会发展创新成果应用广泛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39项. 推广新技术、适用技术175项,各级财政支持经费1.19亿 元,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农业先进适 用技术推广率达80%.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重 旗县区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专利费用资助及奖励暂 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 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在推 动全市科技进步中发挥了积极的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 (七1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五年来,我市按照“借助外力,为我服务,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思路.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 相结合,走扩大开放与合作交流的路子.积极利用国内 外的科技资源,引导、支持企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共建技术研发机构,为企业服 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科技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企业 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我市有100余家企业 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院所建 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伊利集团与法国、比利时 等乳业强国合作开展了乳品基础科学、新产品开发和畜 牧兽医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并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组建了第一家省级乳业研究院.有力 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京蒙碳纳米材料高科 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进行以煤炭为原料制造富勒 烯的研究开发项目.内蒙古金三角光纤科技有限公司与 中科院理化所、华东理工大学进行通讯用突变型塑料光 纤连续化工业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均落户新城区鸿盛园 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期效益显著。 f八)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科技管理改 革,科技计划项目的带动性、引导性和显示度明显增强, 点农牧业新技术推广,新增经济效益25亿元。重点支持 的奶牛规模化养殖牧场数字化管理系统研发与示范.为 提升奶牛养殖水平、保障奶源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重 点支持的奶牛性控技术研发应用.在全国已应用100万 枚,为加快优质奶牛繁育进度、保障优质奶源供应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重点支持的肉羊良种繁育和肉羊改 良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了全市肉羊改良步伐。促进了肉 羊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的设施蔬菜育苗、中棚马铃薯 生产技术集成、小杂粮新品种引进和配套栽培技术等项 目,为蔬菜、马铃薯和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 术支撑:重点支持的干旱半于旱地区节水园林及生态建 设植物开发利用,为生态园林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重 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 国家、自治区、市三级财政科技投入累计3.5亿元,是“十 五”投人的5倍,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88项。是 “十五”的1.7倍,引导企业创新投入48亿元,有效发挥了 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促进企业技术进 步提供了保障 f九)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加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23亿元,是 “十五”投人的3.5倍:全社会R&D投人30亿元,是“十五” 全社会R&D投入的3倍。为全市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 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点支持的中蒙药材GAP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和新产品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传统蒙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 保障:重点支持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使 我市食品安全检测项目达到195项.全面提升了我市食 品安全检测能力 一批农业与社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 低 尽管我市的工业经济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工业内部结构仍具备属低层次产业的特点.产品技术含 更加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突出培 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少,名牌产品少, 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设施农业.在若干有基础、有优势 外向度不够.多数产品的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市场竞 的产业和技术领域集中攻关,重点突破,走出一条有地 争力不强。 区特色的创新之路 (二)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动。就是充分发挥政府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 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力 系尚不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数量少、层次低,创新创 量的支撑作用.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激发企业和全 业基地建设规模小,相对分散。环境较差,科技服务功能 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共同 不强.手段落后.缺乏产学研对接的平台和基地,制约产 推进自主创新 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差.滞后于产业发展对 四、主要发展目标 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 (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科技 流首府经济的战略部署.以深入实施“一核双圈一体化” 投入不足 多数企业缺乏依靠科技推动企业发展的意 发展战略为契机.到2015年.在自治区率先建成创新体 识.企业自身科技投入远远不足.缺乏高层次核心创新 系健全、创新要素聚集、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业突 人才和创新团队.骨干人才匮乏.多元化的科技融资机 出、创新效益显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 制尚不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度大。资金支持保障能 国家创新型城市 力不足。 “十二五”时期的具体目标是: (四)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创新环境 ——创新投人要大幅增加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有待改善 全社会尚没有形成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的浓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2.0%以上:市本级和各旗县 厚氛围.缺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法制环 区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 境和市场环境:人才机制仍然比较僵化,高科技人才缺 1.6%和1.2%以上: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费用 乏.学科带头人明显不足.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与分布不 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 合理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闲置浪费与作用发挥不充分并 3.5%:高新技术企业中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0.5亿元 存。 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0.5亿元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至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 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打造一 ——创新能力要明显增强 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 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 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2件以上,中国名 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为目标, 牌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个和15个 以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 ——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快速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产 转变、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 值要超过8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培育国家 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首府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 级高新技术企业3O家以上 新体系为突破口.围绕促进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战 ——创新体系要更加完善 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 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机构培 业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各l 育、技术创新载体升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和创新 家:培育各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 服务体系建设四项重点工程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 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00家以上:建成呼和浩特科技创业 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 服务中心和科技创业金川孵化园 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步人创 ——创新人才总量要大幅增加 引进和培养100名 新驱动轨道 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20个创新创业团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原则是: 队:实现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800人,公众科学素养 ——坚持立足当前、引领未来。就是要以改革开放 要显著提高 为动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 ——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大幅度提高 农牧业先进适 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引导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切实 用技术推广率要达到8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要达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科技与经济、创新与 到100%。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要达到90%以上。 发展的紧密结合 ——在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实施 坚持扬长避短、重点突破。就是从我市实际出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降低15% 发.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以上;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将满足国家二级标准。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五、建设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建起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根据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特色.到2015年建成以企业 4.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托克托工业园区电煤生产企业的工业废渣全 部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体系 以内蒙古大唐国际 再生资源公司、蒙西水泥、内蒙古禾创农业科技公司等 骨干企业和内蒙古高铝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为依托.通过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联产活性硅 酸钙(用于生产高填料环保纸)和矿热法冶炼铝硅合金 后,进一步开发稀土铝合金、高档环保纸,剩余废渣生产 水泥建材产品.实现粉煤灰资源向铝合金的就地循环转 化和最终废弃物零排放,从创新主体、运行机制和循环 经济产业共生链三方面构建区域生态化创新体系框架 力争到“十二五”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煤炭一电力一有 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紧密结合、创新机构健 全、创新人才汇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区域科技 创新体系 构建四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四大技术创新 创业基地.打造一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一批重大 技术攻关项目.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 市建设。 1.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伊利、蒙牛两大乳品龙头企业为载体,全力打造 国家奶牛良种繁育、优质原奶生产与高品质乳品加工基 地.构建国家级乳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 作站.以及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支持圣牧高科 组建产学研联盟,形成国内一流的集动物疫病防控、奶 牛良种繁育技术应用、现代化奶牛养殖为一体的产学研 人才团队.建立国内最高水准的现代化奶牛示范牧场, 形成国内一流的集研发、推广、生产、示范为一体的、具 有呼和浩特特色的乳业科技创新体系.为乳都健康持续 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2.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托电国家级生物发酵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建设 国家、自治区、市级不同层次的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构建 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按照总 部经济设想.依托石药内蒙古中润制药、神舟生物、华蒙 金河集团等公司.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合作方式联合 中科院、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建设国家生物 发酵工程技术中心、内蒙古生物发酵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以及若干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引导扶持各类不同企业, 立足园区积极建设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承接技术 转移和新工艺、产品开发,推进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创 新和产业升级 高标准地建设内蒙古航天生物科技企业 色金属的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布局.为合理利用资 源、保护环境、协调经济、社会与生态关系提供创新模 式.为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和示范。 5.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f1)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被国家科 技部等六部委批准。列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 心区内设产业创新园、现代养殖园、饲草科技园,规划总 建设面积1.32万亩:示范区位于核心区四周.建设面积 29万亩:辐射区位于呼市周边及园内相关产业区.主要 以新品种和新技术辐射为主 以农业科技创业孵化服务 中心和市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增强园区 的公共服务功能.依托呼和浩特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 心、蒙牛乳业集团公司、蒙牛繁育生物技术公司、赛澳牧 业公司、圣牧高科、现代牧业公司等科技领军人才和创 新团队,整合首府高校、科研院所农牧业人才资源优势, 建立集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动物疫苗研发生产、良种繁 育、高端乳品研发、高端牛羊肉生产与加工、优质饲料作 物研究示范、功能型饲料、节水抗旱植物、技术培训与示 范、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区,着力提高园区的 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带动辐射功能.建设成为产学研 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 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 孵化器.支持高新技术项目进入航天搭载、系统孵化和 全区产业化.为生物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 新产品开发提供创新平台.到“十二五”末将航天生物孵 化器建成国家级的生物产业专业孵化器.为全市生物技 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实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 综合创新示范基地。 f2)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根据呼和浩特鸿盛工业园区产业优势、特色、未来发 展方向.呼市政府将推动园区建成内蒙古高新技术开发 3.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以内蒙古硅材料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为主体的 硅产业研发平台、区域研发和国际技术合作相互联动的 光伏制造和系统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骨干企业一内 蒙古神舟硅业公司、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公司、内蒙 古中环公司、内蒙古日月太阳能科技公司为依托。联合 中科院、上海航天八院、内蒙古工大等院校,在光伏产业 的几个重点领域建设不同层级的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工 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国家级硅材料企业 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级光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构 区。园区已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高新技 术产品.2009年3月被自治区批准为呼包鄂地区国家信息 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实验基地:园区依托与中科院、北京 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 所建立的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重点攻克碳纳米一富勒 烯、通信级塑料光纤、F一12高强有机纤维、大型风电叶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片、电动车用锂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关键技术,进一步做 强做大;扶持发展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 术、新能源等产业;引导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型 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人才落户.建成具 有地区特色的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f31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根据呼和浩特市现有开发区的基础条件、产业规 模、产业优势和特色、科技创新能力及未来发展方向,选 择条件成熟的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 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呼市政府与自治区合作推动尽 快通过国家审查认定 依托首府人才、科技、教育、金融以及区位等多种资 源优势,重点推动科技城航天生物技术、风电技术、蒙药 研发、流程工业信息化、地源热能开发利用等科技研发 产业化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区市两级开放共享的公共研 发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围绕上述几方面开展重点科 技攻关。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难关,力争取得自主 知识产权 同时引进和建立其它产业高层次研究人才和 创新团队,建成自治区最具规模、最具发展潜力、最高研 发水平和成果最多且转化最快的多学科、多产业领域的 产学研基地。 f41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建设 上.新建市级研发机构6O家以上 7.建成呼和浩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是面向全市科技企业和创新人 才创业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提供 流创业服务.将建成“七大服务平台”.即科技资源共 一享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农 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中科院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 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及科技热线“12396”和知识产 权举报维权“12330”服务平台 内设“一站式”创业服务 大厅、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大厅和综合服务中心。力争将 中心打造成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育成 中心。 (二)实施工业高新技术引领支撑计划.培育战略性 瓿头产监 通过创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和实施高新技术引领支撑计划.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实 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围绕新 能源、生物技术与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等 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突破.要 取得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升级。 1.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升级 在风力发电方面.针对风力发电装备中的关键零部 件及主机生产技术问题.加快研究与开发整机产品生产 依托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形成的创新基 础条件,建设以政策扶持服务平台、制度保障服务平台、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4大平台为主体的科技 孵化服务体系。以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为科 的技术工艺、监控、输电等系统技术有关的整机制造的 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支持大容量、低风速、高效率的风机 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加快对风机叶片、输电电缆等 风电辅助配套设备的开发: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加 快内蒙古神舟硅业、内蒙古日月太阳能、香岛生态开发 公司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应用示范和内蒙古神舟电 力公司的高可靠低成本光伏发电跟踪系统的研制:在太 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与产品开发方面.加快硅棒切片、光 伏电池片、组件、光伏电池组等发电配套装置的研究与 产业化以及大功率逆变器、控制器、蓄电池等的开发。延 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产业链条.加快太阳能非晶硅薄膜 电池的研究开发:在生物质能开发方面重点支持秸秆转 化、大型牧场粪尿转化沼气的发电技术应用开发。在煤 炭转化方面.重点支持煤制天然气和新型煤炭深加工的 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2.支持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的技术升级 利用内蒙古航天生物发酵科技孵化器.加快空间航 天生物搭载诱变育种的研究.开发提高生产水平的高效 菌种。在辅酶QIO、阿维菌素、黄霉素等菌种选育方面开 展航天搭载诱变育种的研究:在生物技术领域开展羊胚 胎提取羊胎素及精华液技术的产业化研究、酶制剂和核 苷类系列新产品的研究:在生物制药方面开展中蒙药新 药、新兽药、动物疫苗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工艺技术开 技研究开发重点,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及企业的 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和各类高层次人才 进入孵化中心.鼓励其携带科技项目和成果开展创新创 业活动。不断建设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技术转移 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建设 成为自治区首府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核心区基地 6.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1)创建国家级科技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选择 和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合 作.构建产学研联合体,创建国家级科技研发机构。重点 培育大唐再生资源利用、伊利乳品、蒙牛繁育生物、神舟 光伏、神舟航天生物等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增 强企业研发能力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 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0家以上 (2)创建自治区和市本级科技研发机构。选择和培 育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开展与国内大院名校的科技合 作.构建产学研联合体,创建自治区和市本级科技研发 机构。重点在生物制药和生物发酵产业、新能源、新材 料、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创建自治 区和市本级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核 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新建自治区级研发机构30家以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发,重点支持中蒙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技术与工艺 开发、猪牛羊等双价疫苗、狂犬疫苗、羊胎盘转移因子注 射液的产业化开发 3.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升级 加快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安全生 产监控系统技术与成套设备的开发.工业与信息化两化 融合、数字城市化建设软硬件设施的开发。重点支持机 械、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与新技术、新 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提高农牧业良种化程度和配套技术的示 范应用。通过新技术(奶牛性控繁育技术、肉牛肉羊胚胎 移植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等)、新品种(肉羊、 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农业科 技研究基地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率. 促进农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实现增产增收。 2.推进奶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化技术水平。 通过奶牛、肉羊模式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辐射带 动规模化养殖.在奶牛牧场实行数字化管理和无疫病防 控管理,着力提高全市奶牛、肉羊养殖水平。 3.在农牧业主导产业关键实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方面.重点支持奶牛性控繁育技术、奶牛牧场数字化管 理技术示范应用.高产奶牛快速繁育技术应用.肉羊杂 交改良与舍饲育肥技术示范.生物饲料、功能性饲料和 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及疫苗的研发生产.中棚模式化高效 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厚墙体日光温室冬季生产技术研 究与示范.马铃薯组培室建设完善及种薯繁育技术研究 与示范。 (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工艺信息化应用示范;低成本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交互 式双向标清机顶盒、高等级大功率半导体组合元件、用 于各类电子产品的新型元器件的产业化开发:企业管理 ERP软件、OA软件、针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特色软件、 动漫产业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科技攻关 4.支持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升级 大力开发面向新型产业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重 点在金属材料、陶瓷与保温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稀土和 纳米材料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 重点支持低成本太阳能 级多晶硅生产技术与工艺.大直径单晶硅生产与硅棒切 割技术.硅材料下游产品及产业链延伸关键技术.电子 级高纯度硅制造技术.金属镁、钼提纯与精深加工技术; 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工业尾 矿等1二业废弃物或副产品生产水泥及其新型建筑材料: 支持铝深加工材料、煤矸石提取陶瓷保温材料、粉煤灰 提取氧化铝及稀土铝合金材料、高强度有机纤维材料、 碳纤维材料、富勒烯碳纳米材料、改性高岭土材料的研 发与产业化生产 5.支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 1.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进步。重 点支持硅产业“三废”无害化处理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物发酵废水综合治理,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先进技 术、设备、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计算机辅 助设计、辅助制造、智能控制等重大共性技术的应用研 究,实现生产技术的跨越。到2015年,力争优势特色传统 产业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进入国内 先进行列.新上重点项目全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 在乳制品加工方面重点支持伊利、蒙牛两大企业。 围绕奶制品深加工技术研制开发与工业设计、不同功能 及风味发酵乳制品生产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力争在 技术装备、标准化、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在通用机床附件制造方面重点支持适用于石油钢管 电力、冶金、化工等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 与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生态保护与治理等涉及人类 生存安全的科技重大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组织实施一批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生项目 重点 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服务能力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集成示范、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中蒙医药传统技术 和特色疗法研究、中蒙医药标准化研究和特色蒙药材规 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和人口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等.促进社 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自主创新的智力支撑 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深入实施人才强 市战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 城市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撑 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 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人驻创业,培养造就一批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显著提 高我市高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 100名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20个高端 创新团队 1.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 行业的新型特种卡盘的研发以及为多功能数控机床配套 的新型卡盘.高速动卡油缸。新型多功能斗笠式、链条式、 圆盘式刀库的开发:在专用机床制造方面重点支持目前 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橡塑机械新产品的开发。 (三)组织实施兴农富民科技带动计划,带动现代农 业实现新跨越 围绕奶产业链、肉羊产业链、玉米马铃薯产业链、特 色小杂粮和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抓好 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高 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围 绕我市经济: 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一 批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方面的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德才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兼备、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才能的科技专家和工程 师,建设一批善于攻坚、能够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 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加大高 层次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 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 澳牧业公司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组建研发团 队: ——在动物饲料产业方面.依靠斯隆生物饲料科技 公司、草原天邦、蒙泰大地饲料公司组建自治区级研发 平台,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3.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人 才加快集聚、潜能有效激发的重要因素。应建立健全人 才推荐选拔、人才工作宣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信 息档案等制度 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 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采取期股、期权等 方式激励科技人员 继续实施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 新项目和个人实行重奖的制度.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 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深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 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和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 才 鼓励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以缓解企业技能 人才的缺乏。 2.加快创新人才引进步伐。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应以企业为 主、科研机构为辅。筑实筑强人才引**台。通过产学研 联合。以项目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机构 等形式,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企 业技术创新活动。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吸 引人才。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承担国家、自治区和 我市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吸引高层 次科技人才或团队参加攻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 大科技问题和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吸引高层 次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来我市创业、工作和服务。 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推行特聘专家制度.依托博士后工 作站、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引进一批国内外知 名的拔尖人才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在生物制药(发酵)产业的 ——人才团队的培养引进,提高服务能力。 围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到2015年培 ——养、引进农村信息化服务科技人员100人左右; 围绕社会化农村科技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到 2015年引进专家2O人左右: ——围绕重大科技专项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 科技创业行动计划。到2015年组建专家服务团l0个,引 ——进首席专家10—12名,技术骨干3O名左右。培养乡土人 才50名左右: 围绕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和农业综合开发 研究基地.到2015年引进和建立产学研结合研发团队3 个左右.引进或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0名。 ——华蒙金河、航天生物、石药内蒙古制药、金宇保灵、中牧、 齐鲁制药、必威安泰等大中型生物制药企业。在生物技 术产业的蒙牛繁育生物技术、宇航人生物技术等企业, 建立自治区级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等,引进和培育高 层次科技人才: 新能源产业方面,在神舟光伏、天津中环、内蒙 ——(六)优化创新环境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大力繁荣社会科学,促进哲 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城市 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 古工大搏远、航天亿久、京燃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 建立自治区级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 团队: 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不断 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全面实施全民科 学素质行动计划.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市民 提供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和培训。全面推进创新型教 育.更新教育观念,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 动和社会实践 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 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 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 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分发挥宣传部 新材料产业方面,在神舟硅业、晟纳吉、京蒙碳 纳米、内蒙古日月太阳能科技公司等企业建立国家和自 治区级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 ——循环经济领域方面.在大唐再生资源利用公司 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 ——人才和团队: 食品加工方面.在伊利、蒙牛创建国家级和自 ——治区级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 装备制造方面.在众环集团创建自治区级研发 ——机构,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 在金岗重工创建大功率电子容器件研发机构.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组建研发团队: ————门和新闻单位的职能,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开设 专刊、专栏,宣传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重大成果、杰出 人才。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探索、宽容失败” 的创业风尚,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鼓励、尊重、 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2.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贯彻实施知识 奶牛、肉羊业重点支持蒙牛繁育、圣牧高科、赛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企业知识产权 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着力打造开放共享、机制创新 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探索专利技术产业化新机制. 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政府、企业、民间多方着 手,建立科技合作机制。比如建立校市合作机构,建立与 发达地区定期会晤机制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促进专利技术成果商品化、产 业化,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专利行 政执法,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保护机制,规范知识 产权交易秩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3.研究制定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意见。努力把科 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 认真落实国家和自 治区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重点加大对科 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高新 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 技创新人才等六个方面的投入 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 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 技投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积极实施财 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 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七)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围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 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 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呼和浩特市建设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 任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相关部 门负责同志参加,全面负责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由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 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 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建设工 作顺利有序推进 加强与全国其他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交 流合作,充分发挥厅市会商机制的作用,并积极争取国 家及自治区有关部门支持 (三)完善政策支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 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的 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近期 将制定出台《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呼和浩特市关于推 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呼和浩 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 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 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 成果产业化。组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 和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 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 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 资源高效利用。支持科研院所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创 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和技术设计中心。积极参与地区科技 合作,联合建设一体化、开放型的科技创新服务体 系。支持企业采用委托研究、共同开发、有偿使用等 形式,加强同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 要 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 团来呼创办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我市相关单位与发 达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全面的科技合 特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呼 和浩特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旗县区、开发区考核办法(试 行)》;修订《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呼和浩 特市专利费用资助及奖励暂行办法》,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关规定 (四)分解细化任务 根据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 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 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要组织力量展开调 研,充分论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五)强化跟踪考核 按照《呼和浩特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和《呼和浩特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旗县区、开发区考 核办法(试行)》的要求,建立跟踪评价制度,把建设工作的 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地区、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 容,年度进行考核,适时评估各项创新工作实施成效。 (六)加大财政创新投入 “十二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 常性收入增幅。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要把 科技投人作为预算安排保障的重点。 作关系。把与发达地区和高校的科技合作项目优先 引入申报各级科技计划.对在产业转移和科技合作中 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 鼓励.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合作工 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我市科技 合作发展的战略目标.编制好我市科技合作的发展规 划,做到有序而行。“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进与中 科院北京分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科 呼和浩特科技回20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