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羊毛的教学反思
《剪羊毛》 教学反思 中山市三角镇沙栏小学教研组 张雪琴 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是听觉的艺术, 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因此, 在执教歌曲《剪羊毛》 的教学过程中, 我将歌曲中的难点和重点编成音乐游戏, 指导学生于聆听、 模仿中学习, 于创编中发展, 达到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设计听模仿辨析唱 的过程, 由浅入深地解决教学中的附点四分节奏的重难点。
歌曲《剪羊毛》 是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 歌曲反映了 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 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 更赋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
因此,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并能正确掌握运用。
为了 达到这个目 的, 我设置了 如下环节:
( 1)、 播放火车图片, 让学生倾听并模仿火车在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呜 声。
用呜 声来进行旋律的练声训练这样, 学生在看、 听、模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了 附点节奏欢快、 富有动感的特点, 同时也对旋律有了 初步的认识。
1 / 4
( 2)、 对音符进行对比, : 听听辨辨( 课件)。
通过简单介绍附点八分节奏以及通过旋律分析、 对比它与八分节奏的不同后,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附点八分节奏的特点。 选择歌曲中有代表性的难点旋律进行分析、 教唱, 为后面学习歌曲的旋律作了 很好的铺垫。
2、 设计剪子咔嚓声来进行旋律二的练习。
教会学生用腹部丹田的气息来进行乐段二的练习, 这样不但能潜意识地熟悉了 旋律, 也对科学的发声方法有了 一定的掌握, 而且用这种方法, 高音不易唱走音。
3、 启发学生在思考和歌唱中创编动作, 再现劳动场景, 丰富情感体验。
本着音乐教育应注重情感体验, 培养审美情趣, 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 的, 我安排了 两个环节来让学生体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 ( 1)、 从歌词上体验情感。
( 2)、 让他们从当地的劳动场景出发, 猜想曲作者创作四分休止符的意图, 并由此创编舞蹈动作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 的。 当然, 我在教学和思考中也感到有很多的不足, 主要是: 1、 在解决附点四分节奏时, 所出示的课件不够好, 都是定格了 的图片, 没有有效地与声音相结合。
如果设计成走路的男孩( 配上八分节奏的声音) 和奔跑的马
---------------------------------------------------------------最新资料推荐------------------------------------------------------
( 配上附点八分节奏的声音), 这样既有不同节奏型的对比, 又生动形象便于更好地接受、 模仿。 2、 学习新歌的环节比较平淡。
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主要 的角色, 从介绍农庄到引 入歌曲再到教唱, 一直都是牵着学生走, 没有注重他们的主体性。
我想,如果我能采用激情起疑 的方法, 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教学中我可引 导学生在初听歌曲后, 启发、 鼓励他们对歌曲学习中想了 解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
这样, 不但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对有关歌曲等方面的疑问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起他们自 主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我也能很自 然地通过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让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一个基 本的了 解, 对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 人文地理知识等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方便后面的学习。
5、 时间安排处理不够恰当 在本节课里, 我不但安排了 学习歌曲《剪羊毛》, 还按排了 聆听歌曲《牧童短笛》 所以在前面歌曲的学习上觉得不够细, 没有注意到个别学生是区别不到附点音符的, 一直都在把歌拉完, 在表演上也没有注重到全面。
个体差异上没处理好, 所以学生在掌握歌曲慢的情况下, 一课时只能来学习《剪羊毛》 听《牧童短笛》 也是需要一节课的,优秀的作品一带而过, 没有让学生深入体会, 实在是可惜了 。
3 / 4
所以以后这课还是得安排三课时, 这样才够让学生完全体会和掌握。
总之, 我还要更加努力, 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让孩子们真正掌握乐,做音乐的主导和体会到音乐的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