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卷增刊1Vol.39Su.1p
()2018年8月JournalofQindaoUniversitofScienceandTechnoloNaturalScienceEditionAu.2018 gygyg
()167269872018S1005404 文章编号:---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稳定性
李 杰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 要: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烯丙基聚醚类磺酸盐反应性乳化DVi-D4)4)),、剂(十二烷基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有机硅种子乳液;其次,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M-1,M-2DBSA)MMA)
、、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为单体,采用氧化·还原(和水溶性偶烯酸丁酯(BA)HPA)AA)KSNaHSO22O8-3))复合引发体系,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并研究乳化剂种类、引发氮(VA044-剂种类、有机硅单体用量和p反应型乳化剂制备的乳液稳定性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乳化剂用量为0偶氮类引发剂引发的乳液稳定性优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适宜佳,.44%~0.66%;
-1
·k的VA随有机硅用量的增大,凝胶率不断增加,在有机硅用量不超过1044用量为1000m5%的情- gg;
各项稳定性都比较好;乳液在p况下,H为6~8时稳定性较好。关键词: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种子乳液聚合;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Q342.22 文献标志码:A
SnthesisandStabilitofSilicone yy
PolacrlateEmulsionModified yy
LIJie
(,Q,Q)ColleeofChemicalEnineerinindaoUniversitofScienceandTechnoloindao266042,China ggggygyg
:),AbstractThesiliconeseedemulsionwassnthesizedboctamethlcclotetrasiloxane(D4tetramethltetra -yyyyy
),,olethervinlcclotetrasiloxane(Vi4asmonomersalllsulfonateasreactiveemulsifier(M-1,M-2)-D pyyyy,olacrlateanddodeclbenzenesulhonicacid(DBSA)ascatalst.Thenthesiliconemodifiedemulsionwas pyyypy
,,,obtainedbmethlmethacrlate(MMA)butlacrlate(BA)hdroxrolacrlate(HPA)acrlicacid yyyyyyyppyyy (,)AA)asthemonomertheoxidationreduction(KSNaHSOandwatersolubleazo(VA044ofcom- - 22O8-3)
,,ositeolmerization.Theinitiatorsstemthrouhseedemulsioneffectsofemulsifierteinitiatorte ppyygypypHvalueandthecontentofmonomeronthestabilitoftheemulsion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 py thestabilitoftheemulsionsnthesizedbthereactiveemulsifierwasoodandthesuitableamountofemulsi -yyyg
fierwas0.44%—0.66%;ThestabilitoftheemulsioninitiatedbVA044wasbetterthantheKPS.The - yy
-1suitableamountofVA044was1000mheincreaseofthesiliconecontentledtotheincreaseof - g·kg.Talomerationrate.Whenthecontentofsiliconedidnotexceed15%,thestabilitofemulsionwasood.And ggyg
suitableHforthestabilizedemulsionwas6—8.the p
:;;;Kewordssiliconemodificationemulsionseededemulsionstabilitolacrlateolmerization pyypyyy 聚丙烯酸酯类乳液是由丙烯酸酯类或甲基丙烯酯类与
其它乙烯基酯类单体经乳液聚合而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酸酯类乳液既可以作为涂料成膜剂、纺织印染粘合剂和纸张涂布剂,也可应用于日化及功能材料等诸多领域。随着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新方法、新用途被广泛开发,其用量
]1
。由聚丙烯酸酯类乳液制备的材料具有耐生物日益增加[
缺点,因此限制了其在其他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近2随着乳液聚合的理论以及相关技术的不0年来,形成了数目可观的乳液聚合的新技术,其断丰富与发展,
中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各种改性技术受到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一般来说,可以将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入一些功能性单体与丙烯酸酯单体进行反应,从而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进行共聚改性得到高性能或者具有特定性能的共聚丙烯酸酯乳液;
降解性、耐酸碱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等优异的性能,但它同样存在耐水性能不佳和附着性差以及低温变脆、高温变粘等
收稿日期:20180508--,作者简介:李 杰(男,硕士研究生.1979—)
增刊1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稳定性 李 杰:
55
二是采用乳液聚合的新方法,如核/壳乳液聚合和互穿网络聚合技术、以及超声、辐射乳液共聚技术等来改善聚丙
2]
。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烯丙基聚醚类磺酸盐反应性乳化剂(十二烷基M-1,M-2),,苯磺酸(正丁基丙烯DBSA)MMA)α-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丙烯酸(十酸酯(BA)2HPA)AA)-羟基丙酯(),),二烷基苯磺酸钠(过硫酸钾(DBSA-NaKPS2,2’-偶氮)。二[丙烷]二氢氯化物(222VA044-(-咪唑啉--代)-仪器:集热式磁力搅拌器,上海捷能试验设DF系列,备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申贤恒温DH-90A型,设备厂;红外光谱仪,德国布鲁克公司;显VERTEX70型,南京福海科教仪器公司。微电泳仪,XDXCTV型,-Ⅱ/1.2 实验方法
1.2.1 有机硅种子乳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去离子水、M-1、SDBA、D4和Vi4于-D
室温下,在电磁搅拌、回流冷凝的条250mL四口烧瓶中,快速搅拌使混液预乳化约1h,件下,1h后将温度升至80℃进行聚合反应。反应8h即可得到有机硅种子乳液
()。PSI1.2.2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去离子水、MMA、BA、HPA、AA、M-1于带有搅拌、冷凝装置和温度计的250mL四口烧瓶中,在室温下搅拌混合得到预乳液,搅拌0.5h后将预乳液收)集至恒压滴液漏斗。先称取适量的有机硅种子乳液(PSI于四口烧瓶中,与此同时,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称量好的,并搅拌均匀,然后在通氮、M-2和部分KPS50℃和回流冷
,凝的条件下滴加预乳液和剩余的K控制约2PSh滴完。
VA044的水溶液在预乳液和KPS滴加1h后开始滴加,-将VA并和预乳液同044的水溶液滴加时间控制在1h,-然后恒温2h后降至室温,得到有机硅改性聚丙时滴完,
烯酸酯乳液。反应方程式如下:
在众多的聚丙烯酸酯改性技术手段中,有机硅改性被认为是比较有前景的一种改性方式。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是指将有机硅单体引入到聚丙烯酸酯乳液体系在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技术基础上结合有机硅,从而中,
]34-。有文献报道,得到高性能的改性硅-丙乳液[一些有机
耐候性,并硅例如聚硅氧烷可赋予硅-丙乳液良好的耐温、
且通过聚硅氧烷的引入明显降低了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制备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78-。革涂饰等行业中应用前景广阔[
[]56-,因此经
塑料、橡胶、纺织物以及皮有机硅改性的乳液产品在涂料、
本研究以环四硅氧烷(和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作为改性有机硅单体,以烯丙基聚醚类磺酸盐(D4M-1,
)作为可反应性乳化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作M-2DBSA)为催化剂进行环状有机硅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合成有机硅
]911-。将α、种子乳液[正丁基丙MMA)-甲基丙烯酸甲酯(
、烯酸酯(丙烯酸-和丙烯酸(BA)2HPA)AA)-羟基丙酯(作为乳液聚合的共聚单体,采用氧化·还原类引发剂()和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所组KSNaHSOVA044-22O8-3)成的复合引发剂体系,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了硅含量为并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引发剂种类、有15%的硅-丙乳液,机硅单体用量和p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试剂:环四硅氧烷(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4)-D
1.2.3 红外光谱分析
用乙醇溶液将聚丙烯酸酯乳液破乳并析出固体,将析出的固体在8粉碎,采用溴化钾压片0℃下真空干燥6h,法用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1.2.4 凝胶率的测定
实验结束后先将烧瓶内和搅拌桨上白色凝胶全部收集,然后用二次水清洗干净并倒入以洗净且恒重的表面皿)中,在(由式(计算120±5℃条件下鼓风干燥2h左右,1)凝胶率:
1.2.5 离子稳定性测试
将聚丙烯酸酯乳液用二次水稀释6至7倍,后取50并向其中逐渐滴加1mL稀释后的乳液,0%的CaCl2溶液,当乳液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物时,记录CaCl2溶液的加入体积,mL。1.2.6 Zeta电位测定
将硅-丙乳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半透明或者透明且泛蓝光的状态,采用显微电泳仪利用电泳法原理测定Zeta)。电位(ζ
m1
Z=×100%。
m;。其中:活性物质量,凝胶物质量,m:m1:gg
2 结果与讨论
()1
2.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结构表征
—O烷基和S—如图1所示,在1097cm-1处出现Sii
56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
O—Si强吸收峰,
这表明产物已经成功发生交联反应。1
262cm-1处为Si—CH3的特征吸收峰,850~730cm-1的多重吸收峰为—CH3的振动吸收峰和Si—C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与硅原子相连的—CH3的反对称变形吸收峰在1 388cm-1处出现吸收峰;在1 736cm-1出现的尖锐强吸收峰为酯基中羰基的吸收峰;从图1中可以发现,在920~1
030cm-1
以及1 600~1
700cm-1
范围内并未出现
丙烯酸酯单体中乙烯基C C的特征峰,
说明乙烯基单体完全参与聚合反应且无残留。该产物为所合成的硅-丙乳液。
图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红外光谱图
Fig.1 FTIR of the silicone modified polyacry
late emulsion2.2 乳化剂对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用反应型乳化剂M-1和M-2代替常规乳化
剂,在VA-044的用量为1 000mg·kg-1
、HPA的用量(质量分数,下同)为8%、活性物的用量为30%、有机硅的含量为10%、Vi-D4-D4的比例为4∶1、pH=7固定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对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见表1。表1 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the surfactant kinds and amount onstabilityof silicone modified polyacrylate emulsion乳化剂种类
m/gζ/mV凝胶率/%V(Ca2+)/mL
0.2
-52.43 0.30 11.6M-1&M-2
0.4-64.15 0.17 22.10.6-62.98 0.16 26.50.8
-55.06 0.28 21.7DBSA-Na 1.0-28.29 0.54 22.0&OP-10
2.0
-37.95
0.36
13.2
由表1可知,
采用可反应型乳化剂制备的乳液聚合体系与传统乳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Zeta电位以及更低的凝胶率,
而钙离子稳定性相对于使用传统乳化剂的乳液体系有了更大的提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储存稳定性和聚合稳定性方面聚丙烯酸酯乳液体系较使用传统乳化剂的乳液体系都有很大的提升。相比于使用传统乳化剂的乳液体系,由反应型乳化剂所合成的乳液体系中的乳胶粒拥有更加均匀的大小分布和乳胶粒的更小的平均粒径。而由于上述现象,导致乳胶粒子的布朗运动更加剧烈,从而使乳胶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沉降得到了有效地遏制,提高
了乳液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12-13]。另外,较传统乳化剂的
乳液体系,
使用可反应型乳化剂的体系乳化效果更为优异,乳胶粒可以更均匀稳定地分散在乳液聚合体系中,因而使得乳液体系抗电解质干扰能力更强,提高了乳液对钙
离子的稳定性[14]
。另外,当可反应型乳化剂用量为
0.44%~0.66%时,乳液的稳定性表现较好。2.3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引发剂的选择和用量直接关系到乳液聚合的反应速率、
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各项稳定性和生成乳液的质量。本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引发剂为VA-044,辅助引发剂为KPS和SFS,将其作为复合引发剂同时引入到乳液聚合反应体系中。将VA-044与KPS的质量比固定为1∶1,KPS与SFS的物质的量比固定为1∶1,同时固定乳化剂的用量为0.44g、有机硅的用量占比为10%、p
H=7,其余药品用量同2.2节;然后研究引发剂VA-044的加入量对乳液聚合体系各项稳定性的影响。由表2可知,由主要引发剂为VA-044,辅助引发剂为KPS和SFS的复合引发剂体系引发的乳液聚合反应在凝胶率、Zeta电位值和离子稳定性方面相比于KPS作为单引发剂的乳液体系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当复合引发剂体系中VA-044用量的增大,乳液的Zeta电位值先呈现增大的趋势然后在用量为1 200mg·
kg-1
以后逐渐减小,
与此同时,凝胶率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大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当VA-044用量达到1 000mg
·kg-1
时,乳液的凝胶率、Zeta电位值和离子稳定性表现优异[
15]
。表2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the initiator amount on stability
of siliconemodified polyacry
late emulsion用量/(mg·kg
-1)ζ/mV凝胶率/%V(Ca2+)/mL
600-31.13 6.2
800-55.78 0.12 16.51 000-65.96 0.26 23.81 200-73.29 0.32 37.51 400-62.14 0.46 29.22
000-27.63
0.96
19.6
2.4 改性有机硅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固定可反应型乳化剂的用量为0.44g、引发剂VA-044的用量为1 000mg·kg-1
、p
H=7,其余药品用量同2.2,
研究改性有机硅的加入量对乳液体系性能的。由表3可知,
用量逐渐增大的改性有机硅使聚丙烯酸酯乳液的Zeta电位逐渐降低且乳液的凝胶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改性有机硅的用量占比低于或等于15%的条件下,乳液都具有比较优异的稳定性。而当硅-丙乳液中的有机硅用量占比在20%及以上时,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变差,并且生成的大量凝聚物使乳液聚合反应进行缓慢。主要原因是聚硅氧烷与聚丙烯酸酯相容性非常差,即使采用种子乳
液聚合的方法也会导致相分离现象的出现。且Ca
2+稳定性随有机硅用量增大而变差。
增刊1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稳定性 李 杰:
57
表3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the organsilicon amount on stability
of siliconemodified polyacry
late emulsion用量/
ζ
/凝胶率/V(Ca
2+)/(mg·kg
-1)mV%
mL0-81.67 51.1
5-74.53 0.26 34.210-62.19 0.31 26.915-59.74 0.67 20.120-41.13 0.87 16.725
-18.37
1.16
3.2
.5 p
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合适的pH范围是硅-丙乳液聚合反应体系稳定的重
要因素,
否则会影响到体系的稳定性。固定乳化剂的用量为0.44g,VA-044的用量为1 000mg·kg-1、
有机硅的用量占比为10%、其余药品用量同2.2节,考察pH值变化对乳液聚合体系各项稳定性的影响。由表4可知,过大或者过小的乳液pH值会造成乳液聚合体系较差的聚合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也同样会导致乳液的Zeta电位偏低以及凝胶率的增大,因此由表4可知硅-丙乳液聚合适宜的pH值范围为6~8。在过酸性或过碱性的pH环境中,
乳液体系均表现出较差的Ca2+
离子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在酸性的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氢离子,
而乳液中存在的大量氢离子等同于向乳液中加入了大量的电解质,这将会使乳液体系发生紊乱,导致乳液体系不稳定,从而使得乳液的
稳定性下降;而在碱性环境中,氢氧根离子与Ca
2+的结合生成的Ca(OH)2溶解度很小,在乳液中不稳定,也会扰乱乳胶体系的稳定,进而影响乳液体系的稳定性。
表4 p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the p
H on stabilityyof siliconemodified polyacry
late emulsionpHζ/mV凝胶率/%V(Ca2+)/mL
2-13.21 1.17 2.74-32.89 0.68 11.96-56.57 0.47 15.27-67.71 0.22 22.88-51.82 0.37 17.610
-21.09
0.61
8.9
结 论
本研究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引发剂含量、有机硅
用量和pH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可反应型乳化剂制备的乳液在储存稳定性和聚合稳定性等方面要明显优于用传统乳化剂制备的乳液,因此,可反应型乳化剂的适宜用量占比为0.44%~0.66%;由VA-044等复合引发剂引发的聚合体系在贮存和聚合稳定性等方面更为优越,在乳液聚合过程中,随着VA-044用量的逐渐增大,乳液聚合体系的Zeta电位先增大后减小,
凝胶率不断增加,且聚丙烯酸酯乳液的Ca
2+
离子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因此VA-044引发剂用量为1 000mg·
kg-1
最合适;
随着有机硅用量占比的逐渐增大,乳液体系的Zeta电位不断降低,乳液的凝胶率逐渐提高,而硅-丙乳液体系在有机硅用量占比不高于15%的条件下,都具有比较优异的乳液稳定性;硅-丙乳液体系在pH为6~8时,乳液聚合体系的稳定性最好。
参 考 文 献
[1
]黄光速,李克友.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微相结构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6):53-58.[2]黄光速,李克友.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J].
合成橡胶工业,1994(4):224-227.[3]罗焕.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研究[D].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2004.
[4
]李强,黄光速,江璐霞.聚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乙酯同步互贯网络阻尼材料性能研究[C].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2001.
[5
]范青华,黄英,刘香鸾.聚硅氧烷改性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膜性能的研究[J].合成橡胶工业,1995(5):276-278.[6]黄光速,李克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J].
弹性体,1994(2):6-15.[7]TANABE H,OHSUGI H.A new resin system for sup
erhigh solids coating[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1997,32:197-203.[8]穆森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阴离子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J].
应用化学,1984,1(2):213-219.[9
]罗正鸿,詹晓力,陈丰秋.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氨基有机硅单体的共聚合机理[J].高分子通报,2002(3):38-44.[10]陈红梅.八甲基环四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3.
[11
]佘广为,徐瑞芬.乳化剂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J].有机硅材料,2004,18:1-5.[12]侯万国,孙德军,张春光.应用胶体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3
]张心亚,王倩,蓝仁华.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中国皮革,2004,33:7-9.[14
]陈丽琼,刘杰.反应性乳化剂对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的影响[J].应用化学,2003,20:284-286.[15
]侯晓妮,尹光福,谢克难.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稳定性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5,19(2):4-7.(责任编辑 孙丽莉)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