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语 音
一、考点扫描
1.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能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能正确辨识常用的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二、考点导航
1.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要求做到:
(1)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例如:“扛”(gāng,káng),“恨”(hèn)。 (2)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栗”(lì)与“粟”(sù),“陡”(dǒu)与“徒”(tú)。 (3)注意区别多义多音字。例如:“卡”,做音译语素时的读音(kǎ,卡车、卡宾枪)与取“不通畅”有关义项时的读音(qiǎ,关卡、发卡、卡壳)。
(4)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区别。例如:“巷”的一般读音(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与在跟采矿业有关时的读音(hàng,巷道)。 (5)对难读的字勤查词典。例如:“龋”(qǔ)、“盥”(guàn)。
2.容易读错的字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形声字的错读。①声旁的声母变化了。例如:“刹那”的“刹”(chà),“纤维”的 “纤”(xiān)。②声旁中的声母、韵母全变了。例如:“泥淖”的“淖”(nào),“山岚”的“岚”(lán)。 (2)形近字的错读。例如:“谄”(chǎn)与“陷”(xiàn)、“馅”(xiàn),“掣”(chè)与“擎”(qíng)。 (3)多义多音字的错读。例如:“澄清事实”中的“澄清”(chéng)与“把药澄清了再喝”中的“澄清”(dèng)。 (4)同义多音字的错读。①单用时和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读法不同。例如:“嚼动” 中的“嚼”(jiǎo)与“咀嚼”中的“嚼”(jué)。②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例如:“松柏”中的“柏”(bǎi)与“柏林”中的“柏”(bó)。 (5)难读字的错读。例如:“舛”(chuǎn)、“黔”(qián)、“棹”(zhào)等。 三、考点达标
典例解析(一)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杭州卷) A.悚然(sù) 腼腆(tiǎn) 病入膏肓(huāng) B.靛青(diàn) 绾合(wǎn) 挑拨离间(jiàn) C.揪心(qiū) 跌宕(dàng) 大腹便便(pián) D.酝酿(niàng) 徜徉(cháng) 面面相觑(xù)
解析:A项中“悚然”的“悚”读sǒng,C项中“揪心”的“揪”读jiū,D项中“相觑”的“觑”读qù。答案为B项。
典例解析(二)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03年杭州卷) A. 枢纽(shū) 粗犷(kuǎng) 茅塞顿开(sè) B. 管辖(xiá) 惘然(wǎng) 泰然处之(chǔ) C. 愠色(wēn) 冰窖(jiào) 锐不可当(dāng)
D. 附和(hè) 造诣(yì) 杞人忧天(jǐ)
解析:A项中“粗犷”的“犷”读guǎng,C项中“愠色”的“愠”读yùn,D项中“造诣”的“诣”读yì、“杞人忧天”的“杞”读qǐ。答案为B项。
典例解析(三)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002年嘉兴、舟山、台州卷)
A. 侥幸(rǎo) 诤友(zhèng) 毗邻(bì) 好高骛远(hǎo) B. 谛听(tì) 修缮(shàn) 偃卧(yǎn) 提纲挈领(qi) C. 开拓(tuò) 粗犷(guǎng) 扉页(fēi) 不无裨益(bì) D. 誊写(téng) 畸形(qī) 隽妙(jùn) 茅塞顿开(sāi)
解析:A项中“侥幸”的“侥”读jiǎo、“毗邻”的“毗”读pí、“好高骛远”的“好” 读hào,B项中“谛听”的“谛”读dì、“提纲挈领”的“挈”读qiè,D项中“畸形”的“畸”读jī、“茅塞顿开”的“塞”读sè。答案为C项。
典例解析(四)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杭州卷) A.翩然(piān) 冰窖(gào) 肇事(zhào) 未雨绸缪(miù) B.鞭笞(chī) 踌躇(chóu) 粗犷(guǎng) 无懈可击(xiè) C.徜徉(cháng) 旖旎(qí) 附和(hé) 阿谀奉承(yú)
D.棱角(líng) 抖擞(sǒu) 徘徊(huái) 鳞次栉比(jié) 解析:A项中“冰窖”的“窖”读jiào、“绸缪”的“缪”读móu,C项中“旖旎”的“旖”读yǐ、“附和”的“和”读hè,D项中“棱角”的“棱”读léng、“鳞次栉比”的“栉”读zhì。答案为B项。
典例解析(五)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000年杭州卷) A.轶事(yì) 粗犷(guǎng) 出类拔萃(cuì) 风度翩翩(piān)
B.热忱(chén) 附和(hé) 讳莫如深(wěi) 无懈可击(xiè) C.隽妙(jùn) 凄恻(cè) 不无裨益(bì) 风驰电掣(zhì) D.蹉跎(cuō) 徜徉(cháng) 瞠目结舌(táng) 不屑置辩(xiè)解析:B项中“附和”的“和”读hè、“讳莫如深”的“讳”读huì,C项中“风驰电掣”的“掣”读chè,D项中“瞠目结舌”的“瞠”读chēng。答案为A项。
第二讲 文 字
一、考点扫描
1.掌握必学课文中的常用字。
2.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
3.书写规范、工整,不写错别字。
4.掌握查检字典、词典的知识,能使用部首和音序两种检字法。
二、考点导航
1. 形似字和同音字。形似字指一些字形整体相近,细微处略有差别的字,例如:“籍、 藉”,“瑞、端”等。同音字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例如:“事、是、世”等。在一定的场合,它们容易相混。例如:“共商国是”、“事故”、“世故”等。 2.错别字的类型。 ①笔画错误。例如:“游弋”写成“游戈”。
②偏旁错误。例如:“绊脚”写成“拌脚”。 ③字形相近而误。例如:“宽敞”写成“宽敝”。 ④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例如:“辩证法”写成“辨证法”。
⑤字音相同字形相近而误。例如:“国籍”写成“国藉”。
⑥字音相同字义相近而误。例如:“鸠占鹊巢”写成“鸠占雀巢”。 ⑦形音义皆近而误。例如:“摩擦”写成“磨擦”。 3.学会区别同音字。例如:“娇”、“骄”。 4.学会以音辨形。例如:“翔”、“诩”。
5.学会以义辨形。例如:“密”、“蜜”。
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例如:“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化装”①假扮;②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装成夫妻”,就不能用“化妆”,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化装”有“假扮”的意思。
三、考点达标 典例解析(一)
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2004年杭州卷) A.暇想 遐迩闻名 粗犷 心旷神怡 B.折迭 重峦迭嶂 志趣 趾高气扬 C.筹备 一愁莫展 恻隐 高深莫测
D.糜烂 风靡一时 震撼 振聋发聩 解析:A项中“暇想”,应为“遐想”;B项中“重峦迭嶂”,应为“重峦迭嶂”;C项中“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答案为D项。
典例解析(二)
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2003年杭州卷) A.锻炼 辐射 娇生贯养 淋漓尽至 B.摹拟 题纲 通宵达旦 费尽心计 C.闲暇 辨析 哑雀无声 兴灾乐祸
D.浮躁 糟蹋 融会贯通 不假思索
解析:A项中“娇生贯养”应为“娇生惯养”,“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B项中
“题纲”应为“提纲”,“费尽心计”应为“费尽心机”;C项中“哑雀无声”应为“鸦雀无声”,“兴灾乐祸”应为“幸灾乐祸”。答案为D项。
典例解析(三)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2002年杭州卷)
A.为了早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大家耗废了大量精力,但还是找不到捷径。 B.夜晚,春风沉醉,和平安祥,这是一幅多幺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啊。 C.大概是因为反复排炼的缘故,这次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D.体操运动员健美的舞姿博得了许多观众的热烈喝彩。
解析:A项中“耗废”,应为“耗费”;B项中“安祥”,应为“安祥”;C项中“排炼”,应为“排练”。答案为D项。
典例解析(四)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2001年杭州卷)
A.那天晚上,我发高烧,妈妈一直倍伴着我,整整一个通宵。 B.他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大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急烈的比赛即将开始,运动员在跑道上紧张地做着准备动作。
D.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但必须的生活用品还是应该购买的。
解析:A项中“倍伴”的“倍”,应为“陪”;C项中“急烈”的“急”,应为“激”;D项中“必须的生活用品”中“须”,应为“需”。答案为B项。
典例解析(五)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000年杭州卷)
A. 天空中炸开的礼花光华四射,连天上的星月也暗然失色。 B. 象牙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巧夺天公。
C. 体育馆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期待着世界冠军的精彩表演。
D.骄傲自满的人,往往就是浅簿无知的人。
解析:A项中“暗然失色”,应为“黯然失色”;B项中“巧夺天公”,应为“巧夺天工” D项中“浅簿无知”,应为“浅薄无知”。答案为C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概要表列
一、词类
(一)词类:汉语实词 词类 名 词 表示人或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动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判断等意义的词。 形 容 词 数 词 量 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他是高而瘦的老人,斑羚飞渡 上前出了桥 敬畏自然。 福楼拜 家的星期天出门向东。 (1)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搭配。 例1:他亲切的话语时刻浮现在眼前。(名与动搭配错误) 例2:它坚硬的目光变得柔和了。(形容词与名词搭配错误) (2)不要误用词类。 例3: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和耻辱。 (名词误用为动词。“耻辱”改为“侮辱”) 例4:现在,世界流行着许多发达肌肉的锻炼法。 (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发达肌肉”改为“使肌肉发达”) 意 义 举 例 使用时要注意的情况 形状、性质、状态、我对他很尊敬。 颜色等意义的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我第一次约了十多个(1)数词、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2)数量词可以重叠。 (3)要注意数量增加和减少的表示法。 ①增加用倍数或百分数。 例5:从3增加到 6:“增加了100%”、“增加了一培”、“增加到两倍”。 ②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少了”、“减少到”。 例7:从20减至5:“减少了75%”、“减少了四分之三”、“减少到25%”、“减少到四分之一”。 例8: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例9: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 数、概数和序数)。 同学到家玩。 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 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人。 和一群赤膊的人打架。 钟敲了十二下。 代 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那些环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当代词代替某类词的时候,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二)词类:汉语虚词 词类 副 词 作 用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介 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举 例 父亲因为忙,本已说好不送我,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从天安门往里走。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对于上面的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连 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出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 助 词 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 叹 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 有些飒飒风响。 为什么呀? “呀,他什么时候„„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拟 声 词 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 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三)词的意义:单义与多义,同义与反义
词的意义 单 义 与 多 义 同 义 与 反 义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单义词 多义词 特 点 仅一个意义的词。 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词 辨析要点及示例 罗布泊(专有名称)元素(科技术语) 深:①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基本义) ②颜色重:深红 ③久,时间长:深更半夜 ④程度高:深谋远虑 使用时注意辨析细微差别: 词义的轻重:注视、凝视(轻——重) 范围的大小:战役、战斗(大——小) 搭配的习惯:坚定(立场、方向、信仰) 坚决(性格、意志、态度) 情感的褒贬:聪明、狡猾(褒——贬) 注意“的”的正确使用。 第一个摘取金牌的人。 (句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前三个) 注意介词“对”、“对于”、“把”与后面对象的搭配。 例:书法艺术,对我真是一窍不通。 (是“书法艺术对我”,把“对”的对象搞错了) 使用时要注意的情况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荷塘,她是本届奥运会上的我国的运动员的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相反:对——错 真——假 相对:黑——白 大——小 多义词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老 (幼 少 小 嫩 新) 褒义、中 性 与 贬 义 褒义词 带有赞美、喜爱、尊敬、肯定等感情色彩。 词的褒贬色彩有常用现象: ① 以反义词表达感情色彩: 高尚——卑劣 谦逊——傲慢 ② 同义却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赞扬——吹捧 领袖——头目 ③ 成语表达感情色彩 独断专行——集思广益 敷衍塞责——全心全意 贬义词 带贬斥、轻蔑、鄙视、否定等感情色彩。 中性词 不带褒贬色彩,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 注:上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八年级上册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将有助你进一步整理这一章节的知识。
二、短语与单句 (一)短语
短语结构类型 主谓 主要特点 由表示被陈述与被陈述关系的词组成:(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 偏正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偏)状语+动词(正) 示例 大雁归来 生性执拗 露珠晶莹 我的母亲 璀璨的珍珠 无言以对 非常幽雅 动宾 由动词和后面受动词支配成分组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 动词+宾语(谁、什么) 后补 由动词、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组成: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动词+补充形容词 并列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报纸杂志 改革开放 打量一番 热极了 绽开笑脸 启迪心扉 敬畏自然 注意要点 1.配合得当: (1)合乎事理。 (2)合乎短语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示例 分析 例1:质量增加 (主语、谓语与动词搭配不当,可说为“质量提高“或”数量增加“) 例2:发现困难 (动词、宾语配合不当,可说为“发成:(偏)定语+名词(正)协调工作 语言习惯。 现目标”或“克服困难” 2.使用简明。 3.并列恰当。 例3:一支动听的歌声 (修饰语不符合所修饰对象特点,数量词“一支”不能修饰没有数量限制的“歌声”) 例4:非常笔直的路 (偏正短语修饰语堆砌累赘,“笔直”本身已包含了“非常”的程度) 例5:台灯和照明器材 (“照明器材”已包涵“台灯”,要注意并列的内容是否恰当) 例6:虚心接受、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 (应该是“征求”后才“接受”,并列动词的位置互调就合理了) 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联合。 观察研究 荒唐滑稽 注:理解①能识别具体语境中的短语类型。②能正确认识什么是句子成分。
应用①能应用短语正确造句。②能辨别并纠正一些常见的句子语病。
(二)句子成分与句子使用 名称 句子成分 说明及符号 举 例 注意要点 句子使用 病句示例 主语 = 谓语 — 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1.成分搭 书里有(很东西。 我惊恐<到了极点> 2.句子结 3.语序要合理。 多奇妙的) 例1:在将要惜别的一刻,三年来同学们响。(主语“愉快笑容”与谓语“回响”搭配错误) 例2:他的考试已经被录取了。 (应该是他“被录取”,主谓搭配不当) 例3:发稿后,赠送样本和稿酬。 (“稿酬”不是“赠送”的,动宾搭配不当) 例4:我国的石拱桥有持久的历史。 (应该是悠久的历史,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5:为国捐躯的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主语是“人”,宾语却是“表现”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能做主语的“他”放到了“使”后面,使句子缺主语) 例7:中国人民正努力为奔小康。 (“努力”干什么,没有说完,缺谓语) 例8: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走”什么,没有说完,缺宾语) 例9:这是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修饰语之间语序不当) 例10:中学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知识,为她的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修饰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 配要合理。 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在我的耳边回宾语 ~ 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时间、工具等 定语 () 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所属、性质、数量等。 补语 <> 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时间、处所、数量、时间等。 构要完整。 例6:听了杨利伟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 状语 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 注: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有一定的语气语调,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单句由短语或单个词构成。掌握句子成分及句子主干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局面表达和修改病句。 (三)句子的用途 句子名称 陈述句 表达特征 陈述事情,用陈述语调,句终在书面上用句号。 1.肯定的陈述:以“是”字句或一般肯定句式表示。 例1:他是鲁迅。 示 例 2.否定的陈述:以“不”、“没”、“没有”表示否定语气。 例2:他不是医生。 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问题,用疑问语调,句终在书面上用问号表示。 1.用“谁”“什么”“哪里”“怎样”“多少”“为什么”提问,例3:你上哪去? 要求针对这些疑问回答。 2.只在陈述句的基础上加上疑问语调,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肯定或否定回答。 3.并列提出几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4.以肯定否定相叠方式提问,要求作肯定或否定回答。 祈使句 要求别人做或不做的句子。用祈使语调,书面表达上,语气强烈用叹号,语气较缓用句号。有表示要求和禁止两类。 例4:这是他的吗? 例5:你吃还是不吃? 例6:你见没见过他? 例7:你出去!(要求类,表命令) 例8:不准说话!(禁止类) 感叹句 表示自己的某种强烈感情。用感叹语调,在书面用感叹号。 例9:啊!多乖的孩子! 例10:我进步了!
三、复句 (一)复句 名称 常用关联词语 示 例 ①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②做,要靠想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并列还,也,又,既„„又„„ 复句 不是„„而是„„ 一方面„„另一方面 递进不但(不仅、不光、不只)„而且(甚①这双手不但厚实,而且灵巧。 复句 至) ②他不但不生气,反倒佩服你。 不但„反而(反倒), „尚且„更„ 尤其 选择或者„或者„。 不是„就是„。 ①我不是今天走,就是明天走。 复句 要么„要么„。 与其„宁可„。 ②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转折虽然„但是。但是,可是,却,不过,①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 ②雨停了,可是天还是阴沉沉的。 ①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费时间就是耗费生命。 ②你既然已经知道错了,就应该尽快解决。 假设如果„就。 假如(倘,若)„那末(就)。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能复句 即使„„也。 哪怕„„也。 不攻自破。 ②即使下雪,我也要去。 条件只有„才„。 只要„„就„。 ①只有靠自己亲自观察,才能知道实际情形。 复句 无论„都„。 不管„也(总)„。 ②无论谁参加,我们都欢迎。 (二)二重复句
二重复句:整个句子在意义上包含着两种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这样的复句叫二重复句。
(三)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
关联词语主要是连词和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副词,还有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 复句中关联词语使用常见错误 ①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②缺少关联词 ③错用关联词语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示 例 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能做好工作 大学的门虽然难进,知识的门永远敝开着。 哥哥要去参军,妈妈同意,然而爸爸更加赞成。 天气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也要上山去砍柴。 复句 然而, 尽管„可是„ 因果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复句 既然„„就。 因此,可见。 注:[理解] 能识别复句类型,分析两重以内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关系。 [应用] ①能正确运用常见复句的关联词语造句。②能纠正复句的语病。 四、修辞
(一)常见的修辞格 类型 修辞格特点及示例 使用时注意要点 相近修辞格的比较 打比方,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1.一般是用具体比抽象。 比喻与拟人比 喻 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基本格式:喻体+比喻体+本体 例1:(雨)像牛毛,像花针„„(明喻) 2.经常与比拟结合使用(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的区别:比喻重“喻”是打比方。 例2: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暗喻) 3.带“像”字的不都是比例3: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喻。(例:对于一个在北平(借喻) 拟 人 夸 张 感。 让你。(拟人) 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以强调或突出事1.必须符合人或事物的特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征。 情。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 2.经常与比喻结合使用。 例1:他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换一件衣服。(例:从化的荔枝多得像汪(扩大夸张) 洋大海) 例2:一转眼已经六年了。(缩小夸张) 例3:我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超前夸张) 排 比 对 偶 排列起来的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注意按先后、大小、轻重等 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比给人区别排列顺序 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成对排列起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 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有正对、反对之分。 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 例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 反 复 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 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两种。 例1:你在哪里啊,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连续反复) 例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间隔反复) 设 问 反 问 并无疑问而故意提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1.自问自答。 者注意。 2.与反问连用,一般以反例: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问回答设问。 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用疑问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否定形式表达的是肯定意答,能够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思;肯定形式表达的是否定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有否定形式表达意思。 肯定,肯定形式表达否定两种。 例1: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却有不同: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 住惯的人,像我) 拟人一般有表现人物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词语。 或事物的特征,使比拟贴切把物当人写,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必须根据表达需要,符合人例1: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自然。 和她亲近呢?(否定形式表达肯定) 例2: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 (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1.语言表达要“简明”。 “简明”,就是表达要简要、明白。
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注意要点 示例分析 ①把握事物要点,去掉多余的例1:写文章要学会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话。 ②表达明了,不让对方误解。
2.语言表达要“连贯”。 “连贯”,就是表达要明白、通畅。一个完整的意思,常常需要好几句话才能表达清楚,这就要注意把这些句子有序地连接贯通。
注意要点 示例分析 ①保持统一话题,使例1:原文: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苹果压断各句围绕一个共同了,而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 的中心。 改文: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压断了,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峻青《秋色赋》) 分析:原文第一分句主语是“果实”,后两分句的主语是“树枝”,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语气不如改文连贯。 ②注意合理的句序。 例2: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 ①基础本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智育。②这样理解“基础”,结果只能妨碍人才的成长。 ③但是,有的同学,甚至老师,对“基础”的了解往往偏于狭窄。 ④智育包括书本知识、非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诸种能力的培养,人们又往往只看到书本知识的学习。 ⑤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打好基础。 ⑥书本知识又包括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人们又往往只看到教科书。 分析:正确的排列是:⑤③①④⑥②。⑤句提出“打好基础”的话题,③句围绕这话题提出存在问题,①④⑥②是对这个问题的逐层分析,显得逻辑条理清晰。 ③注意语言的过渡、例3:________,据说北方的一些城市,“广货”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衔接和呼应。 A. 广东生意人的精明是全国有名的 B. 广东人的经商手法是全国有名的 C. 广东产品的优势是全国有名的 D. 广东的市场经济是全国有名的 分析:选择D项。注意与后面语境的“广货”、“抢手货”相响应 3.语言表达要“得体”。“得体”,即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 注意要点 示例分析 ①注意场合。(庄重场合、轻松娱例1:婉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路标:“陡坡,慢!” 删去。(“不必要的话”也就是“啰嗦话”,重复多余) 例2:牧童牵着牛在吃草。(谁在吃草?牧童,还是牛?表达不清) 乐场合、工作场合及日常场合等) 分析:简明醒目,没有多余信息,符合蜿蜒曲折的复杂路面场合。 ②注意对象(上级与下级,平辈、例2:下面是小明的同学在电话中给他说的话:你可以小辈与长辈,老朋友与新相识等) 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我给你们点拨点拨。 分析:不得体,应为“请老师点拨一下”或“我们共同来斟酌斟酌”。 注1:[理解]①能在具体语境中识别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格。②了解语言表达时简单、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
[应用]①领会以上修辞格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②能根据需要用修辞格合理造句。③运用语言能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注2:上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八年级下册知识短文《说话要简洁》、《说话要讲究方式》、《说话要看对象》《对联常识》,将有助你进一步整理这一章节的知识。 五、标点符号 (一)标点符号用法 名称 表达形式 用在科技文献上使用.) 问号 ? 叹号 ! 用 法 2.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示 例 例1:广州是花城。 例2:请您稍等一下。 句号 。.(一般1.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1.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2.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 1.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2.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3.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1:爱是什么? 例2: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例1:“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例2:你给我出去! 例3:我哪里能比得上他呀! 例1: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例2: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例3:在苍茫的大海中,狂风卷集着乌云。 例4: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例1: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逗号 , 1.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2.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3. 句子内部状语后面如需停顿,用逗号。 4. 复句内各分句间的停顿,除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顿号 、 分号 ; 句子内部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1.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的停顿,用分号。 例1: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呜2. 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我行程终了。 间,也用分号。 例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3. 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 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冒号 : 1. 用在称呼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1:爸爸,妈妈:你们好。 2.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例2: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呢?” 提起下文。 3.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4.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例3:一头是一串小抽屉: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例4:校园课本剧汇报会。 日期:11月15日 释或说明。 时间:下午2时至5时 5. 说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地点:学校1号楼大礼堂 总结上文。 主办单位:语文科组及学生会联办 例5:这同爱情何其酷似:它是过去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引号 “” ‘’ 1.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2.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1:“爱是什么?”我问。 例2: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3.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字的意思。 4.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例3:他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声调。 例4:他说:“胡骑的‘骑’是指括号 ( )〔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 【 】[ ] 破折号 —— 1.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 2.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说明。 3.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4. 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战马。” 例1: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 例1: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 例2:你决不会比猫儿和女主人更聪明吧——我先不提我自己。 例3:葫芦儿——刚蘸得。 例4: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 „„ 整段文章1.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2.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1:她轻轻哼着《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或诗行的省略„„ 3. 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啊„„” 例2: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例3:“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着重号 连接号 · — —— — ~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1.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号,表示起止。 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4.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1: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例1: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 是广州市地铁一号线。 光缆已投入运营。 例4: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 2.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例2:“火车东站——芳村西朗”3.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例3:在太平洋地区,TPC-4海底间隔号 · 1.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例1:纪·哈·纪伯伦 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2:《大自然的智慧·敬畏自然》 2.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办,用间隔号标示。 1.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例1:我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名号标示。 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2.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识》。 例2:《<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书名号 《》 <> 专名号 在1940年2月7日。 1.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的专名下面,用例1: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专名号标示。 人也,字长卿。 2.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例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丘失明,厥有国语。 书名号可以用波浪线~~~~ (二)使用标点符号值得注意的问题
1.引号的使用。
(1)如果完整引用别人的话,则原话末尾的标点(叹号,句号,问号)打在后引号里。 例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只是摘引别人原话的某几个词语作为自己某句话的一部分,则后引号前不能有句号、叹号、问呈、逗号、分号等,而在自己的话停顿时,打上恰当的标点。 例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2.“某某人说”的标点使用。
(1) 放在他所说的那句话前面,用冒号。
例3: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版。” (2) 放在他所说的那句话中间,用逗号,
例4:“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3) 放在他所说的的那句话后面,用句号。
例5:“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3.分号的用法。
复句之间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般用分号。
例6: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4.关于问号的使用。
(1) 句中虽然有疑问词,但并非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例7: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事实上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能”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帮不能用问号。
(2) 如果疑问句主语后置,问号应该放在句末。 例8:到底去还中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这是一个倒装句,“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语。凡是例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3) 选择问句中,第一个分句末要用逗号,但是如果语气强烈也可以用问号。 例9: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例10:是失败者错了吗?是骂人者不爱国吗?还是“以成败论英雄”已成为一种习惯?
关于作文项目及评分要求
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写作项目(寓于综合学习活动
中): 教材 七 年 级 上 册 八 年 级 上 册 九 年 级 上 册 这就是我 漫游语文世界 感受自然 探索月球奥秘 我爱我家 追寻人类起源 世界何时铸剑成犁 让世界充满爱 说不尽的桥 走上辩论台 莲文化的魅力 怎样搜集资源 雨的诉说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青春随想 好读书 读好书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八 年 级 下 册 九 年 级 下 册 写作训练项目 教材 七 年 级 下 册 写作训练项目 成长的烦恼 黄河,母亲河 我也追“星” 戏曲大舞台 漫话探险 马的世界 献给母亲的歌 寻觅春天的足迹 科海泛舟 到民间采风去 古诗苑漫步 背起行囊走四方 脚踏一方土 走进小说天地 关注我们的社区 乘着音乐的翅膀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二、作文分项、分等评分表(按满分60分计) 项目 内 容 25 分 语 言 25 分 结 构 6 分 文 面 4 分 4 卷面美观,没有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3 字体端正,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少 6 5 条理 4——3 一等(好) 25——21 二等(较好) 20——16 关于初中生活的总结 三等(中) 15——11 四等(较差) 10——6 五等(差) 5——0 切合题意,立意符合题意,中深刻,内容充实 心明确,内容较充实 25——21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20——16 语言准确、通顺 基本符合题偏离题意,有完全偏离题意 意,有中心,中心,有内容 内容单薄 15——11 10——6 5——0 语言基本通语言基本通语言不通顺,顺,有语病 顺,语病较多 语病严重 2 1——0 结构混乱 结构严谨、完整 结构完整,有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不完整 2 字体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少 1 字迹难辨,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 0 卷面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很多 [注]作文整体评价要注意的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文的评分阅卷从四个角度考虑:内容、语言、结构、文面。每一项内容都细分为“好、较好、中、较差、差“五等。
一、关于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说明] 为了明确全日制义务教育七年级至九年级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求和内容,特摘录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七年级至九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评价建议及推荐背诵的篇目于此。
㈠、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㈡、古诗文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㈢、优秀古诗文七年级至九年级背诵推荐篇目(50篇)
1. 2. 3. 4. 5. 6. 7.
孔子语录——《孟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出师表——诸葛亮 桃花源记——陶潜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三峡——郦道元 杂说(四)——韩愈 陋室铭——刘禹锡 小石谭记——柳宗元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爱莲说——周敦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赤壁(折戟沉沙铁末销)——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已亥杂诗(浩荡离悉白日斜)——龚自珍
[注]
识记 背诵和默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课本(七年级至九年级)规定的背诵篇目
理解 能够正确把握常见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常见通假字的意思;能够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 能够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 对古诗文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