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小包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0期

【摘 要】 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的确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但是,我们应该客观认识这种“收入差距”,冷静看待“贫富和谐”,要通过改革加快缩小贫富差距的步伐。1、不断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调控政策;3、继续推动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合法权益;5、理智处理好贫富阶层的关系,保持持久的改革动力。 【关键词】 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原因;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富强的康庄大道坚实地迈进,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更为世人瞩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富裕阶层的出现,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而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收入差距上。

一、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

1、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各地区的“城乡差距”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19日发布的《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中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9元,比上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762元,比2005年第三季度增速降低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增收速度加快,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从数据上计算,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收入比为3.18 :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和补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2、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带来收入差距矛盾进一步加剧。据2003年各省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行榜显示,最落后的西部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121元,而最发达的东部省份达到了15822元,是最落后省份的5倍多;2005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些行业因占有较多国有投资和占据垄断地位而获得较大的利益,职工收入较高,如:电力、铁路、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而一些竞争性行业则处境艰难,职工收入和福利很低。这种起点不公平等于事实上剥夺了一部分人通过公平竞争获取财富的机会。中国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2005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4.88倍。由于垄断行业和部门缺乏竞争机制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弊端,他们能获得工资以外的收入,因而使收入差距更大。

4、各阶层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据统计,2003年全国收入最高的5%人群组的收入占全国收入的近20%,最高的10%人群组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32%,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1.1和1.2个百分点。在新富阶层不断扩大的同时,低收入人群也呈现扩大趋势。到2002年底,仍然有282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城市依靠各种救济维持生活的也有2000多万,低收入家庭占半数以上,其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4.3%。

二、客观认识“收入差距”,冷静看待“贫富和谐

1、客观认识我国现在的收入差距

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的确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并非像有的媒体和有些人炒作的那样严重。正确的认识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收入差距,在总体上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与过去旧体制下普遍贫穷低效的平均主义相比是一种社会进步;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但还不是全局的、“奔腾式”的甚至是“对抗性”的矛盾。客观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这个限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此限度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贫富差距不能超过国民的物质承受力;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分配不能同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背,即贫富差距不能超过国民的心理承受力。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就是合理限度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期待正确“贫富观

中国改革三十年,财富的创造增加了10倍之多,富人大约占 13亿人口的5%。只要有贫富差距,必然会有“仇富”心理,如果我们鼓励仇富,清算富人,结果是回到从前,一起受穷。有必要把“仇富”的对象搞清楚。人们“仇”的,一是“权贵资本”,包括利用公权利搞腐败的贪官和老板;二是那些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黑心商人;三是利用企业改制鲸吞国有资产的人;四是偷税漏税非法所得者;五是不顾工人死活、克扣拖欠工人工资黑心老板;六是因行业垄断而收入过高者,等等。对这些富人的仇恨不仅是正常的、健康的,而且是推进社会进步、深化改革的动力。

“羡慕富裕”、“追求富裕”、“奔向富裕”,这是整个生活发展致富的重要动力。为此,社会要鼓励、赞颂勤劳致富和合法致富的人。我们应当创造一种人人都渴望致富、敢于致富、放心致富的社会环境。

3、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但不能搞新的平均主义

处理好收入分配关系,协调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实现贫富和谐,关键是要解决好社会弱势阶层的过低收入和贫困状况。但绝不能搞新的平均主义,特别是不能“劫富济贫”。我们要扶贫,但不能养穷。除对那些因灾难、疾病所致的特困者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特别的救济;对一般较贫困者,国家固然应有适度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勤劳致富和创业致富。因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毕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困问题的坚实基础。如果国家政策过度向社会弱势阶层倾斜,必然会影响经济效率,减少财富增长,最终不利于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

三、改革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很多,解决的办法也不可能是单一和一蹴而就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靠改革才能解决,那种将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都归罪于改革的看法是片面和错误的。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今天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也不会有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和提高,所以不论出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改革不能动摇。

1、不断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权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必将进一步影响到决策者、研究者和公共舆论,其经济权、话语权及谈判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更深层次上,特权阶层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当前,由经济违法及腐败造成的贫富悬殊性质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劣,已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对此进行依法治理已刻不容缓。主要的办法就是积极进行政府自身改革,给以往那些不受制约监督的权力带上“紧箍咒”。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 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调控政策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去缩小,短期内难以见效,只有通过发展战略,政策调整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因此必须持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步伐,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资和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并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改善当地的发展环境,以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的提高,进而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3、继续推动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

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降低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流动、从而推动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应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公平竞争等鼓励各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特殊的垄断行业,要加强收入分配的控制和调节,防止分配差距过大。应通过征收资源税、补偿税等税种将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所有,并通过合理的机制,分配给低收入群体。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首先,在制定和出台法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给低收入群体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其次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远远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完善和改进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养老保险的范围中来。二是要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证下岗职工基本权利的根本途径。三是要积极扩大医疗保险,努力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尤其是要加快医疗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切实解决数亿农村人口的看病难、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等问题。 5、理智处理好贫富阶层的关系,保持持久的改革动力

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间是要在改革攻坚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贫富和谐”。实现“贫富和谐”的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又十分棘手,既不能因为要照顾社会弱势阶层而回过头搞平均主义,又不能因为要激励效率而任凭富裕强势阶层自由攀升而激化社会矛盾;既要反对对弱势阶层的冷漠心理,又要反对仇富心理,从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平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也是确保改革攻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