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视角与实质

来源:知库网
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视角与实质 魏广志 摘要:研究社会转型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二是 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同样,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 通过这两个基本视角来比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质上是社 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双重转型。 关键词: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基本视角 实质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3)06—o033—04 作者简介:魏广志,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 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 关于“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国内学者由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观察视角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 种概念的分歧,决定了他们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视阈、广度和深度的不同。但是,如果要进一 步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必须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概念进行逻辑分层与分类整合,以达 到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科学把握,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归纳起来讲,社会转型概 念可分为两个逻辑层次:一是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转型概念;二是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转型概念。 关于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转型概念,主要指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概念,即社会转型是 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既包括社会基本类型的转变,也包括社会具体类型的转变。 关于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转型概念,主要指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概念,即社会转型是 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变。由此,产生了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基本视角:一个 是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另一个是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只有从这 两个基本视角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才能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 说到社会形态理论,我们一般会谈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五形态”理论 和“三形态”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社会转型这一范畴,但并不说明马克思没有社会转型的 思想。事实上,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的社会转型理论,因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 论实质上反映了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根本性转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 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也不例外。近年来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技术社会形态理论就是对马克思的 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形态理论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的“五 形态”理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这是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分析的社会形态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三形态” 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三种社会形态依 3 次更替的理论,这是从“社会主体状态”视角分析的社会形态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四形态”(到目 前为止)理论,即“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依次更替的理论,这是从“技 术社会形态”视角分析的社会形态理论。这些社会形态理论的不同视角,是研究社会转型的基本视 角,当然也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视角。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经济社会形态视角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 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 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l 在马克思看来,代替这种“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亦即资本主义社 会形态的,正是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在这里,“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存在于原始社会,“古代的 生产方式”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的生产方式”存在于封建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存在于 资本主义社会;很明显,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经济 社会形态视角下的“五形态”理论。 事实上,经济社会形态视角下的“五形态”理论,是从所有制这一生产关系范畴揭示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它说明了人类社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更而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这 种更替,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因而在一定 程度上也就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的“主义”转型或“制度”转 型,而不是社会具体模式转型或具体体制转型;当然,这种社会的“主义”转型或“制度”转型是社会基 本类型的转变,而不是社会具体类型的转变。 当我们从这一视角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却发现无法对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这 是因为,这种社会的“主义”转型或“制度”转型,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 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完成。笔者认为,从社会的“主义”转型或“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中国自1840年鸦 片战争以来,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前,共经历了两次深刻的社会转型:(1)1840--19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其实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型,这是第一次社会转型;(2)1949--1956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 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其实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这是第二次 社会转型。需要指出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 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的。然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 的社会转型,不属于社会的“主义”转型或“制度”转型,而是社会具体模式转型或具体体制转型。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主体状态视角 在《经济学(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主体状态角度对社会形态作了经典论述: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 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 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 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lL2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这三大社会形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主体视角下 的“三形态”理论。 实际上,社会主体状态视角下的“三形态”理论,是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或者说人的自由与解 放这一主体范畴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它说明了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或者说人的自由与解 放程度受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限制和制约,并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相适应;也就是说,社会 形态发展到什么阶段和程度,主体状态即人的生存与发展或者自由与解放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从 “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人的自由个性”这种主体形态的发展 状况,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和依次演进,也反映了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因而也是一种深刻 的社会转型。 34 当我们从这一视角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正处于从“人的依 赖关系”的社会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进而向“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的转型阶 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与以“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为主要特征的人的现代化是一 致的。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技术社会形态视角 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区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等社会形态。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概念主要是强调从社会形态内部的生产关系范畴来把握社会形 态,马克思的主体社会形态概念主要是强调从社会形态内部的主体范畴来把握社会形态,而这里的技 术社会形态则主要是强调从社会形态内部的生产力范畴来把握社会形态,具体来讲,就是从生产力方 面的产业结构来把握社会形态。 当我们从这一视角来观察当代中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新时期的社会转 型,总体上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继而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意义上 的社会转型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的现代化是一致的。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要从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进行,还要从社会学学科层 次的社会现代化视角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 从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视角看,社会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变,其本质就是 社会现代化,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这说明,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转型与社会现代化是 相通的。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 从理论渊源看,现代化理论源于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现代化表示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发 展变化。20世纪6O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开始兴起社会现代化理论研究;我国国内学术界在改革开放 以后也出现了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热潮。同样,从理论渊源来看,社会转型理论也来源于西方社会 学的社会变迁理论。我国国内学术界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使用“社会转型”这个概念,用来分 析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这说明,在我国,社会现代化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有着相同的理 论背景和现实基础。这个理论背景就是这两个理论都来源于西方的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这个现 实基础就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实践。 可见,无论是社会现代化理论还是社会转型理论,都强调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从当代 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 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的社会现代化理 论认为,传统社会是指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指工业社会,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指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是指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指除了工业 社会之外,还包括信息社会,并进而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 信息社会的转变。与前一种观点不同的是,后一种观点反映了社会的两次转型和社会的两次现代化 问题;两次社会转型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两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到工 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现代化。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考察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基本视角,并从这两个视角对当代中国社会 转型的现实进行了关照和分析。事实上,也只有从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现代化理论这两个基本视角 来关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由此得出:当代中 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模式与现代化模式的双重转型。 (一)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 如前所述,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概念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既包 括社会基本类型的转变,也包括社会具体类型的转变。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指的就是后  、35 者,即社会具体类型的转变。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首先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即从传统社会 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型。 简单地讲,所谓传统社会主义,是指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模 式的社会主义。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导 致了我们在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前尽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某种程度的探索,但基本上采用 的是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逐渐成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或者说前苏联模 式的社会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包括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 体制、文化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了政治管理 体制、文化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特征。所谓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转型,主要指的就是这些体制的转型,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转型,其中最 主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型,说明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 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在这种认识水平和框架下,不可能进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更不可能进行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转型。1978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在理论上有争论,但实际上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转 型已经开始。直到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才进入了加 速期并不断进行。这说明,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模式的转型 如前所述,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概念是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变。 这里所说的社会现代化模式的转型,是指社会现代化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社 会转型的实质也是社会现代化模式的转型,即从西方传统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型。 所谓西方传统现代化,一般来说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转变过程。这里的所谓 “传统社会”一般来讲是指农业社会,所谓“现代社会”一般来讲是指工业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转变过程,是现代化国家(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都要经历的阶 段,这是社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西方传统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改观了 人类社会的生存面貌,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社会进步意义。但与此同时, 西方传统现代化产生了很多弊端。它不但激化了西方社会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激化了西方社会和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不但引起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抗,而且引起了人与自然之 间的对抗。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指既有西方传统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 色因素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与西方传统现代化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把社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广泛吸取西 方传统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尽量避免它所产生的各种弊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 路。 具体说来,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从西方传统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型,必须把社会现代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式 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_3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