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体化教学在电力拖动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知库网


一体化教学在电力拖动课程中的应用

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下面笔者就“一体化”教学理念在电力拖动课中的实际应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电力拖动课是电工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经过数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训教学体系。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在教学中还是遇到一些困惑。

1.理论和实践的衔接问题

根据教材的授课顺序,第一部分讲授内容是一系列低压电器(熔断器、低压开关、主令电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第二部分讲授的是控制线路。按这样的授课顺序,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后期学习控制线路时淡忘之前电器的原理知识,出现理论不清,操作不熟练的问题。

2.中、高级工的教学分层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现设立有高级电工、预备技师等专业。但中、高级的教学还使用的是相同的教材,使高级专业无法体现其高端的特点。

3.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

学校每学期一般有4~5个班同时开设《电力拖动》课,而学校有限的实训室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二、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设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如在学习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时,教师在讲台费尽心思向学生讲述,学生往往却听得一塌糊涂。

2.学生做理论作业不能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学生做作业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习教学滞后,加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阶段进行的,学生理论学习不扎实,到实习时不能很好利用理论知识,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习训练。

针对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电力拖动》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体化的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流程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转入实训教学,同时在实训中对理论进行了强化和验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衔接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项目拓展

针对高级工和中级工教材相同的情况,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选取了一些与生产实践对接又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因选取的拓展部分综合运用了教学中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有较大的挑战性,所以我们对所选内容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方法。

拓展内容按知识结构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一模块又被划分为不同项目,各个项目间既衔接紧密,又自成体系。在每一个项目教学中,既有理论讲授又有操作训练,具体项目实施流程见图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的项目拓展实现了分层教学。

四、开发仿真课件,弥补实训不足

我们经常面临学生这样的反映:“老师,为什么实训室总轮不上我们?”这样的困难如何解决?一提到“一体化”教学,一般作法是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去。但我们专业组一起探讨,提出把实训搬到多媒体或机房去,为此引入了较为系统的仿真教学课件。

仿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例如,在原理部分讲授完成后,带领学生去进行接线的模拟仿真,学生充分掌握后再到实训室去现场接线安装。

仿真教学的开发,有三大优点: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实训效率;克服了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的机会,强大的交互性能使学生们

可以自己动手设置各种实验参数,并及时得到结果;完善了评价体系,可以给学生的每一次操作实时评分,使学生们可以即时地了解自己的每一次操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

(作者单位:临汾高级技工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