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解构历史中重建历史——读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在解构历史中重建历史——读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来源:知库网
2014年4月 Apr.2014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第28卷第2期 (总第98期) Vo1.28 No.2 (Sum No.98) 在解构历史中重建历史 读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曹 洪 曰l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作为考古学界的一部力作,其意义不仅是对考古学几十年来的归 纳与总结,而更多的是承载了苏秉琦对“解构历史中重建中国古史,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学术道路思 想的种种探索。 [关键词] 解构历史;重建历史;文明起源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14)02—0059—03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乃苏秉琦先生生命最后阶 构成“三历程”说、“三部曲”说,又在“三历程”说、“三 部曲”说的基础上区分不同的区系和发展模式,最后 又进一步解决这些不同的区系所确立的发展序列问 题。 段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是“考古学近六十年来的时代 精神和对其研究成果的自我归纳”,[1](咒’亦是“考古 学科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的过 程中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的一番回顾”。[1](n 因 在《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中,苏先生先提出了 “三历程”说,指出“三历程”说是文明起源的逻辑的、 历史的过程。 ’ 此,细细品读后,才真正发现作者用意之所在——在 解构历史中重建中国古史,探索中华文明起源。 所谓的解构历史亦即把中国的古史从“中华大一 苏先生笔下,所谓的古文化指元始的文化,古城 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指特定含义 的城市,而古国则指高于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 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驳斥“中华大一统”观念的 基础上解构历史、细化历史,把中国的古史发展解构 成不同时段、不同历程、不同部曲,并以此为基础区分 各种类型学说,从而进一步确立它们之间的序列问 题。 实体。而苏先生的“三历程”说也仅仅只能用于真正 的国家还未形成之前,而国家形成后,中国的国家发 展形态又是怎样的的呢?接下来在《迎接中国考古学 的新世纪》一文中,苏先生提出了古国、方国、帝国的 所谓的重建历史主要是把人类学、考古学、历史 学相结合,重建中国的远古时代,并要求学者们从“把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1]( 的怪圈中走出来,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 “三部曲”说。“三部曲”中的古国与“三历程”中的古 国相同,并提出“不迟于四五千年以前大体都进入了 是纠正“大一统”怪圈观念下对历史的错误认识;二是 以考古资料重建某一区域范围内历史的空白;三是重 建某一区系范围内的序列问题。 古国时代,即城邦、万国林立的时代m ̄[1](P140)的观点。 而方国与古国中原始的国家相比,则已是比较发达、 比较成熟、高级的国家,夏、商、周皆是方国之君。提 出“方国最早出现于夏以前” l J(n ”的论点,并通过对 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考古 苏先生形象地把我国古代文明总结为四句话: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进步,五千年的 材料作为其论证的典型实例。大约在二千多年前的 燕秦时代,我们进入了帝国时代。从“古文化、古城、 古国”的“三历程”观念到“古国、方国、帝国”的“三部 文明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13 ¨。 并将其解 [收稿日期]2O14一O2—25 [作者简介]曹洪(199O一 )男,贵州仁怀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59 2014年4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8卷第2期(总第98期) 曲”理论是前后接轨的关系,是国家形态在不同阶段 的体现和继续,是中国各区系系统由氏族到国家具有 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但其具体的道路又不同,这主 要表现在苏先生所提出的“三模式”说中。 2O世纪7O到8O年代,苏先生在“三历程”观念、 “三部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 类型学说。即根据我国56个民族的先人活动地域的 自然条件、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生活方式等各自的 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不同,把已发现的新石器 时代考古文化分为六大区系:(一)以燕山南北长城地 带为中心的北方;(二)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三)以 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四)以环太湖为中心 的东南部;(五)以环洞庭湖与四川I盆地为中心的西南 部;(六)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通过对六大区系的对比研究发现:各大区系间存 在着明显的共性,他们当中的各个地区、各个板块的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必有其各自的范围,他们之问 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他们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各区 系间的关系表现为前期不密切,后期则东部地区的人 们对中原地区的人们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并由此表现 出仰韶文化后期中心分布范围内东部与西部发展不 平衡的现象。同以往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 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发展的观点不同,从而对于在 考一占学界中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 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彻底颠覆了中原文化的 “摇篮说”。 虽然从“三历程”观念到“三部曲”理论是中国各 区系系统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但 其具体的道路又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苏先生所提出 的“三模式”说中。所谓的“三模式”是指国家形成的 三种不同发展类型,即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和北 方草原续生型三种模式。 第一种发展模式是北方原生型。阶级产生于分 工,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这是由氏族到国家产生 的一般道路,燕山南北地区属于这一道路范畴,以北 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故名。 第二个发展模式是中原次生型。因当时北方已 先一步经历了从社会分工到社会分化,阶级出现的全 过程,中原地区是有了北方地区做典范,在北方影响 下产生了第二次分化,所以,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国 家发展模式中的“次生型”,以中原夏商周文化为代 表,包括之前的尧舜,其后的秦汉。 第三种模式是北方草原续生型。指北方草原民 族的建国模式。以秦汉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满 60 族为代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国家建立虽然晚走 一步,却是马上得天下,并在汉民族聚居区建立政权, 统治着汉人,继承着汉文化。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i模式” 中也始终能看出“三部曲”的发展模式。而“三模式” 学说作为国家形成的三种不同代表,对于重新构建中 国的远古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部分为苏先生的解构历史部分,那么,对于 重建历史,该书又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就自己的观 点加以论述: 首先,纠正“大一统”怪圈观念下对历史的错误认 识。通过对六大区系之间的分析。得出“中原地区是 六大区系之一,中原与各地的相互影响同以往中华大 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发展的 观点不同,从而对于在考古学界中根深蒂固的中原中 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 战”l_1j(P。 ~ 的结论。并批判了“把黄河中游以汾、 渭、伊、洛流域为中心的地域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并 不确切”l_J 的结论。我们或许可以从苏秉琦先生 的上述分析和批判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文明的 起源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 层次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其次,重建某一地区历史的空白。在对以鄱阳 湖一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进行深入的考古 发现之前,学界认为华南地区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 没有奴隶社会.只是在楚和吴越文化影响下,才出现 仅有二千年文明史的传统观念。但是,在经过对这一 地区的考古发掘后发现:几何形印纹陶筒化为以“米” 字纹为主,方格纹变为细小以致类似布纹。说明这一 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中原不相上下, 也说明了东南几省恰在这一时期几乎全部流行“几何 形印纹陶”,从而填补了认为这一地区没有青铜文化 的认识。又如,“众多的考古发现已远远不是原始氏 族制度所能涵盖解释的内容,已有突破氏族制度的新 概念出现,说明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已有产生了根植于 公社,义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ll n ’ 最后,重建某一地区的序列问题。通过对某一地 区的考古工作,可以排出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 这里以太湖流域为例说明。通过对太湖流域的考古 发现,表明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 化——良渚文化——青铜文化(古吴越文化)。这是 曹 洪 在解构历史中重建历史 2014年4月 在覆盖面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从距今七千年的马家浜 目标和期望,即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接轨,古与 文化到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到西周以前的古吴越文 今接轨的新希望。世界是统一的,中国是世界的中 化,他们上下年代可以连贯起来,自成体系。 国,中国具有自身的典型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能与之比拟。所以,中国的考古学应与世界接轨, 同时,世界的考古学也离不开中国这一典型的实体。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也是苏先生解构历史与重建 纵观苏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文本结构 历史以后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该书的第五部分 脉络清晰,大致表现为解构历史——重建历史——探 中,苏先生提出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文明起 索中华文明起源——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展望四个方 源的形式是裂变。以仰韶文化裂变为半坡和庙底沟 面,但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仍未结束,苏秉琦先生 两种类型,以及辽西古文化中“前红山文化”与红山文 仅是表达了他的一家之言,我辈之人还得继续努力。 化前期之间发生的裂变与发展为代表。第二种文明 起源的形式是撞击。以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最具典型。第三种形式是融合。而中华文明的起源 [参考文献] 就在这裂变、撞击与融合中不断进步与向前发展。 在该书的结尾部分中,苏先生提出了“双接轨”的 E]-I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Rec0nstructing History Based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review of The New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ritten by Mr.Su Bingqi Cao 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As a piece of archaeological masterpiece,The New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several significant academic values.On the one hand,it sums up the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 for dec— ades and draws a conclusion;on the other hand,it bears the weight of Mr.Su's diverse explorations of the ac— ademic idea of reconstructing Chinese history based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history,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words:deconstruct history;reconstruct history;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韦国友)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