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知库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142998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3.13

(21)申请号 201920738852.9(22)申请日 2019.05.22

(73)专利权人 许昌许继配电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72)发明人 田小泷 王应龙 罗鑫 (74)专利代理机构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普通合伙) 41120

代理人 吴佳(51)Int.Cl.

H03K 19/0175(2006.01)G06F 13/42(2006.01)H04B 10/2563(2013.01)G02B 6/4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该电路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TX驱动电路、RX驱动电路和转换电路,TX驱动电路,采用三极管对电路进行驱动,用9013三极管对电路进行驱动,同时用LED信号灯对信号进行显示;RX驱动电路,带有接收信号灯;把该电路接到232串口通讯电路的两端,进行光电转换,RSM232芯片一端接光纤头,另一端接232串口信号,把信号由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具有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以及信号传输质量高等优点。

CN 210142998 UCN 210142998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包括TX驱动电路、RX驱动电路和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TX驱动电路包括发送器TX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二极管D2和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发送器TX1的端口2、端口6和端口7以及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与+5v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发送器TX1的端口3共接于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TX接口,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RX驱动电路包括接收器RX1、电阻R6、电阻R8、电容C2和二极管D4,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2分别连接+5V电源、极性电容C2的正极和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3、端口7和极性电容C2的负极共接于地,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6分别连接电阻R8的第二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RX接口,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6接地;

所述转换电路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VCC端口与+5V电源连接,芯片U1的TXD接口与TX驱动电路的TX接口连接,芯片U1的RXD接口与RX驱动电路的RX接口连接,芯片U1的GND端口和RGND端口分别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采用9013三极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1采用RSM232芯片,所述RSM232芯片一端连接光纤头,另一端接232串口信号,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

2

CN 210142998 U

说 明 书

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传输电路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工业上的控制多采用光纤进行远距离的控制,其最大特点是传输损耗低,不受电磁干扰,而232串口通讯又是工业上经常采用的一种通讯方式,但232串口通讯的传输距离受限,信号的抗干扰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特研发设计一种简单、实用和轻巧的232转光纤的电路,以解决232串口传输距离近和信号抗干扰能力弱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本实用新型电路具有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以及信号传输质量高等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包括TX驱动电路、RX驱动电路和转换电路,所述TX驱动电路包括发送器TX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二极管D2和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发送器TX1的端口2、端口6和端口7以及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与+5v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发送器TX1的端口3共接于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TX接口,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

[0005]所述RX驱动电路包括接收器RX1、电阻R6、电阻R8、电容C2和二极管D4,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2分别连接+5V电源、极性电容C2的正极和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3、端口7和极性电容C2的负极共接于地,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6分别连接电阻R8的第二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RX接口,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6接地;[0006]所述转换电路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VCC端口与+5V电源连接,芯片U1的TXD接口与TX驱动电路的TX接口连接,芯片U1的RXD接口与RX驱动电路的RX接口连接,芯片U1的GND端口和RGND端口分别接地。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极管Q1采用9013三极管。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片U1采用RSM232芯片,所述RSM232芯片一端连接光纤头,另一端接232串口信号,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0009]有益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计,研发一种简单、实用和轻巧的232转光纤的电路。该电路由以下三大部分构成,a、TX驱动电路, b、RX驱动电路;c、RSM232转换电路。TX驱动电路,

3

CN 210142998 U

说 明 书

2/3页

用三极管对电路进行驱动,同时用LED信号灯对信号进行显示。RX驱动电路,带有接收信号灯。RSM232芯片一端接光纤头,另一端接232串口信号,把信号由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该电路的232串口经过光纤转成光信号后信号稳定,把该电路接到232串口通讯电路的两端,进行光电转换,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信号传输质量高。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TX驱动电路的电路图;[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RX驱动电路的电路图;[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0016]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远距离传输的串口转光纤电路,该电路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TX驱动电路、RX驱动电路和转换电路,TX驱动电路,采用三极管对电路进行驱动,用9013三极管对电路进行驱动,同时用LED信号灯对信号进行显示;RX驱动电路,带有接收信号灯;RSM232芯片一端接光纤头,另一端接232串口信号,把信号由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

[0017]所述TX驱动电路包括发送器TX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二极管D2和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发送器TX1的端口2、端口6和端口7以及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与+5v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发送器TX1的端口3共接于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TX接口,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0018]RX驱动电路包括接收器RX1、电阻R6、电阻R8、电容C2和二极管D4,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2分别连接+5V电源、极性电容C2的正极和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3、端口7和极性电容C2的负极共接于地,所述接收器RX1的端口6分别连接电阻R8的第二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RX接口,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6接地。[0019]转换电路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VCC端口与+5V电源连接,芯片U1的TXD接口与TX驱动电路的TX接口连接,芯片U1的RXD接口与RX驱动电路的RX接口连接,芯片U1的GND端口和RGND端口分别接地。把该电路接到232串口通讯电路的两端,进行光电转换,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信号传输质量高。[002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

4

CN 210142998 U

说 明 书

3/3页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5

CN 210142998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6

说 明 书 附 图

图3

7

2/2页

CN 210142998 U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