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沙 学 院
CHANGSHA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六月船歌》与《威尼斯 论 文 题 目: 船歌》的异同 系 部: 艺 术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学 生 姓 名: 汪 子 岚 班 级: 09音乐3 学号2009102330 指导教师姓名: 曾小海 职称 讲师
长沙学院教务处 二○一一年二月制
(20 13 届)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的异同
系 部: 艺 术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学 生 姓 名: 汪 子 岚 班 级: 09音乐3 学号2009102330 指导教师姓名: 曾小海 职称 讲师 最终评定成绩
2013年5月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毕业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长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 要
船歌源自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18世纪末作曲家们模仿“船歌”风格创作了声乐曲和器乐曲。声乐作品有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在水上唱歌》、那波列民歌《桑塔露齐亚》等;器乐作品有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波兰作曲家肖邦的《#F大调船歌》。而人们最为熟悉的“船歌”应该是《六月船歌》和《威尼斯船歌》,那么这两首作品会有什么异同呢?本文会从分别从这两首作品的背景异同、音乐风格异同以及曲式结构的异同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像了解作品的源头一样,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创作的动机就可以创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的作品,因此对于《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的背景差异会放在文章的首位来研究。第二部分将会论述《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而音乐风格包括了节奏、旋律、艺术特征等,比如在节奏方面,船歌是一种6/8拍或是12/8拍的乐曲,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而富有律动,而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最后一部分将会从《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的异同来论述。
关键词:《六月船歌》,《威尼斯船歌》,异同
I
长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ABSTRACT
Barcarolle originates from songs sung by the boatmen of Gondola(a flat and narrow boat).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many composers imitated the Barcarolle style and created acoustic music and instrumental music. There are vocal music works Singing in the Water by Austria composer Schubert and the folk song of Napoli Santa Lucia. There are instrumental works The Barcarolle June by the Russian composer Tchaikovsky and Mojor OP.#F by Poland composer Chopin. Most people may be familiar with the song Barcarolle June and Venice riverboat. Let's compare the two work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background ,music style and form respectively.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is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of the works.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creation motivation can create completely different style of works. So the backgr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works will be put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part will discus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works in the style of music. While the style of music includes the rhythm, melody, artistic features, such as in rhythm, Barcarolle is the song of 6 / 8 or 12 / 8 beat. Accompaniment is full of rhythm imitating the swing and sculling movements of the boat. Tchaikovsky’s \"June Barcarolle\" process the Barcarolle gen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ssian national style without using the 6 / 8 beat, but steady 4 / 4 beat from strong to weak to show even rhythm of Russian punts and the light wave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last part will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usical form structure of Barcarolle June and Venice Barcarolle.
Keywords: Barcarolle June, Venice riverboat,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I
长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一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创作背景的异同 .................................... I
(一)《六月船歌》的创作背景 ........................................................................................ I
1作曲家背景 ................................................................................................................ I 2《六月船歌》创作背景 ............................................................................................. I (二)《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 .................................................................................. II
1作曲家背景 .............................................................................................................. II 2《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 ................................................................................... II
二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音乐风格的异同 ................................. III
(一)《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 ..................................................................................... III
(二)《威尼斯船歌》的音乐风格 ................................................................................. IV
三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的异同 .................................... V
(一)《六月船歌》的曲式结构 ...................................................................................... V (二)《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 ................................................................................. VI
结 论 ................................................................................................................................. VIII 参考文献 ............................................................................................................. IX 致 谢 .................................................................................................................. X
III
一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创作背景的异同
(一) 《六月船歌》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像了解作品的源头一样,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创作的动机就可以创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的作品。《六月船歌》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小品集《四季》里的其中一首,下面会从作曲家的背景和作品的背景来分析。
1 作曲家背景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和门德尔松相似的是,他是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中度过的他的童年。由于环境影响,柴可夫斯基从小就被民间的音乐熏陶着,并且熟悉本国和欧洲各国著名作曲家的音乐,这也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在创作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很多样化,不局限与表现俄国题材,也不拒绝任何体裁和形式。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同一时期的“强力集团”作曲家的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区别开来,他虽然不是典型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掺进了太多的欧洲主流音乐的元素,但是他的作品往往最容易体现俄罗斯的特征。
2 《六月船歌》创作背景
《六月船歌》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小品集《四季》里的其中一首。《四季》是柴可夫斯基于1875年冬应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主编N·M·贝纳德邀请,为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的诗而作的钢琴套曲,他在1876年的《小说家》上每个月一首与诗同时刊发。后来这十二首钢琴曲于1882年以《四季》的名称出版,编为OP.37bis。《四季》是柴可夫斯基根据俄罗斯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怀着对俄罗斯人民深切的爱,以极其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创作手法描绘出的一幅幅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生活画面。《四季》中的音乐是以季节为题材来编写的,每一个季节都体现了俄罗斯的民俗风情。
实际上《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四季》中最后创作的一首之一,由于脑海里面没有六月最显著的特点。而俄罗斯的冬天严寒而漫长,六月正是气候宜人,遍地野花都
吴京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民俗之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吴京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民俗之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开放的时候,柴可夫斯基在河边散步时,望着那荡漾的柔波映衬着蔚蓝的天,世间一片生机勃勃,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脑中顿时灵光一现,于是便有了现在脍炙人口的《六月船歌》。
(二) 《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
《威尼斯船歌》是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无言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六月船歌》一样,接下来也会从作曲家背景和作品背景来分析。
1 作曲家背景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期的作曲家,同时期的作曲家还有舒曼和肖邦,他们生活和创作的盛期正值欧洲政治舞台又一次形成革命高潮的时期,从推翻法国复辟王朝的1830年7月革命、1831年波兰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直到1848年欧洲范围的革命,都对德国、法国以及其他的国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浪漫主义思潮所裹挟的政治与宗教思想的消极因素,受到法、德艺术家们的批判。其中在德国,包括了舒曼和门德尔松在内的艺术家们,对德国现实中慵懒鄙俗、空虚无聊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以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德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以及自己的音乐评论,为宣扬并发展德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而做出重大的贡献。
2 《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
门德尔松一生共创8卷48首《无言歌》,就像是他的“音乐素描“一样的,形式朴素,简单精致,但是每首都抒发了门德尔松的喜怒哀乐和对人对事自然的各种音响。而《威尼斯船歌》是钢琴小品《无言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众所周知,威尼斯是意大利著名水城,他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而且以其优美动听的音乐波动人们的心弦,而贡多拉船是城内主要的交通工具,素有“水上城市\"的美誉。门德尔松在去意大利旅行期间,被运河的船夫们的歌声所感染,于是激发了门德尔松的创作灵感,便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OP.19No6),此后,他所创作的多首《威尼斯船歌》都是运用的这种音乐风格。
张浩.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探究(op.19.no.1-6)[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5.
二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音乐风格的异同
(一)《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
在创作中,柴可夫斯基把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基础上,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运用民族音调中旋律、节奏、节拍、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元素,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创作风格。
《六月船歌》是《四季》中最著名,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钢琴作品。六月本应该是一个躁动的季节,但老柴的这首船歌却是那样的平静,仿佛置身于某个慵懒的午后,漫步在河畔,船夫们悠闲地划着船,一切都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不同于门德尔松的船歌的最大特色就是民族化。首先从旋律上来看,《六月船歌》运用了极富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经典歌曲《三套车》的音调;旋律建立在和声小调的基础上,在旋律进行中,老柴运用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上行音阶式旋律,曲调悠长而缓慢,增强了作品中“水”大气和宽广的形象;在作品的再现部分,左手旋律与右手旋律形成对比,变为分解形式,而分解和弦流动性很强,因而具有抒情流畅的特点,波光潋滟的画面感显得十分生动。在第84—86小节和89—90小节,左手又给了中声部一个呼应的旋律,夕阳,水波,行人构筑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第92小节至尾声,正如老柴以往的音乐风格一样,总是无法挣脱的想要表现冲突,所以在结尾处音乐作出的最后一次渐强便仿佛船在美丽的水的波纹中发出了感人至深的呢喃。
从节奏来看,节奏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步调,因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节奏。俄罗斯人民被称为大战斗民族,其性格的坚毅性正是由于其寒冬漫长饱经战乱所致,而俄罗斯人民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性格背后,又饱含着深沉与哀伤的性格特征。在此影响下,民族音乐在节奏上表现为两种,一种较为舒缓悠扬,一种较为刚毅雄浑。老柴的这首《六月船歌》的节奏是比较舒缓而悠扬的,抒发出了作曲家积极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使得他的这一首《六月船歌》颇具民族特色的魅力。与《威尼斯船歌》不一样的是,他的这首船歌并没有采用一般船歌的6/8拍子,而是根据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运用了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平底船平稳的节奏,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舒缓而忧伤的旋律展示出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下熏陶出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气息以及他所特有的抒情气
刘广抒.从钢琴曲《四季》看柴可夫斯基音乐中民族音调的运用[J].大舞台.2012.10
质,并展现出柴可夫斯基音乐的优雅、精美、细腻和柔情的另一面。
(二) 《威尼斯船歌》的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的作品优雅,华丽,细腻,本身具有丰富的古典艺术素养,但同时他的创作又充满了生命力,给黑暗中的人以曙光,给音乐人以指导,给欣赏者以愉悦。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如歌的”钢琴小品,而西方古典音乐浪漫的歌唱性都与意大利人有渊源关系。船歌最早是威尼斯这种平底小船穿梭在街巷间挑逗岸上女人的歌曲,门德尔松将这种船歌改编成了钢琴作品,对于他的《威尼斯船歌》音乐风格的分析,可以从乐曲的力度、节奏等方面来研究。
首先是节奏,节奏在音乐中就犹如灵魂一样,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船歌一般用6/8拍子写成,乐曲的左手两组由三拍组成的伴奏音型,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漾的感觉,根据“强、弱、弱、次强、弱、弱的循环特点,恰好表现穿行进时摆动摇荡的感觉。而标示的Alegretto,tranquillo是安静的小快板,演奏时要保持行进的感觉。
其次是力度,歌唱的主题标示了cantabile字样,用来形容演奏的美妙如歌,要轻柔流畅。左手运用分解和弦来模仿水声或是划桨的声音,将听者带入意境,而右手则是典型的威尼斯船歌风格,纤弱,绵长,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在片尾处出现了切分音,左手的伴奏音型在重音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仿佛诺大的湖上只有这么一只小船,夕阳从背后透来,水波推动着成为和声,小船渐渐远去。一般来说,演奏浪漫主义乐派的作品,在力度的变化上会比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幅度大一些,但就这一首钢琴小品来看,其比较宁静的情调不要求强音过分响亮剌耳,仅仅在第27—3O小节处作为乐曲的高潮,要求力度上稍强一些。
柯文平.论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天地,2012.1.
三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的异同
(一)《六月船歌》的曲式结构
这是一首采用对比式插部,有引子,有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图式如下: 引 子
A B Aˊ
A
复三部曲式 B
Aˊ
尾声
C D A B Aˊ E
aba abc aba ab b abc abc abc 2 10 10 10 8 13 10 10 10 16 g gBg B g G G g B g g
全曲由两小节的引子开始,在g小调上进行,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的上行大跳构成,速度平缓,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呈现给听众一幅小船摇着桨橹从远方驶来,整个湖面安静而安逸的优美风景油画。
呈示部(A)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段与Aˊ为同一主题,乐曲的开始就呈现了两个主题:a主题让人感受到从清澈的水波里透出的恬静忧伤,在这里第一次运用到旋律小调更加增强了这种忧郁的感觉;而b主题则扩充了a主题的这种感觉,显得更加忧郁。B段一开始即运用了B大调,是A段的展开,大调的运用会给人一种明亮、阳光的感觉,因此与A段相比,B段情绪显得较为明朗。B段前面运用A段ab的主题,之后运用了新的主题c。14、15小节是c的下行模进,力度由强变弱,仿佛星光下的湖水由清澈变得黏稠,希望也随之黯淡下来,没入了水面的涟漪当中。B段的半终停在了B大调的V上,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Aˊ段是A段的完全再现 但在最后运用同名大小调的相同的属和弦自然过渡到了G。
插部(B):是对比中段,开放的单二部曲式。转入到同名大调G调上进行,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C段以G大调开始。最后停在了g小调的属和弦上,随即又回到了g小调。
再现部(Aˊ):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为略带装饰音的变化再现,即只是加强了内
声部的复调处理。在每个分句末尾加进了呼应的声部,“独唱”变成了“二重唱”,仿佛船夫在回应岸上美丽的姑娘投来的目光,似乎在互诉深情。相对于前面的激烈过后,又重新陷入了那种孤独和无助,并使这种孤独感显得更加强烈,好像是经历了一番无谓的挣扎后又重新回到现实。
尾声:尾声是一个结束型的陈述类型,总结了前面运用过的所有的主题材料。其节奏型和B段相同,尾声运用连续的琶音和弦,“摇晃”的音响渐渐弱了下来,就像是小船在水波轻微的拍击声中消逝。规模很大的结尾加强了再现部意图的体现,将整个曲式的对比主题材料加以适当的概括,进一步强调作品的主要乐思,给予作品更完满的结束。
(二)《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为再现二段式,前有引子,后带尾声主要调性#f小调,6/8拍子,整个音乐委婉宁静,优美如歌。由于门德尔松是处于一个浪漫主义时期但又偏向古典主义风格的作曲家,因而《威尼斯船歌》又没有传统古典的再现二部式那么严格的比例关系。乐曲的图式如下:
再现二段式
| ̄ ̄ ̄ ̄ ̄ ̄ ̄ ̄ ̄ ̄∣
A Ⅱ: B :Ⅱ
引子 a aˊ b 连接 aˊ 尾声
6 8 8 8 6 7 12
#f Ⅰ Ⅴ7 Ⅴ7-Ⅰ #fˉAˉ#Cˉ#f Ⅴ7-Ⅰ Ⅴ7-Ⅰ-
音乐从6小节的引子开始,用建立在主持续上的Ⅰ—Ⅴ和声为材料,选择贯穿乐曲始终摇橹一般的节奏音型,来肯定乐曲的主要调性#f小调,提出主题材料中的特征音型,暗示音乐的主要性格,并引入主题部分,让音乐一开始就洋溢在诗情画意的情绪之中。刚开始时,左手的两小节采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仿佛感觉到了小船荡漾在被一阵微风拂过的湖面上。右手的第三、四小节的两个长音,也将那种小船安祥、 宁静的行驶
向少华.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风格探析——以《无词歌》第二三集为例[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5.
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到了第六、七小节,那种宁静、悠远的动听旋律更加余音绕耳。使人深入其中,如处梦境般清远、安祥。乐曲尾声时,音量逐渐变小,右手的旋律也慢慢松驰,小船渐渐远去,湖面又恢复平静的画面在我们脑海中展开来。
第一部分A段,是一个方整性的乐段结构,由两个8小节的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句的前半部分完全重复,音乐材料十分集中、统一,作为主题的最初呈示部分,该乐段在单一的#f小调中陈述,第一句以属和弦作半终止,第二句最后停在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结束。整段音乐曲调优、材料单一,结构方整,调和声清晰明确,充分体现了呈示性、稳定性段落的写作特点。A段低声区依然保持固定音型不变,高声部开始出现歌唱性旋律,两个相似的长乐句,由强到弱,仿佛是船夫的歌声,舒缓而忧伤。
第二部分B段,是A的对比段,也由两个主要的乐句构成。第一句中句8小节,是一个连句结构的句子。开始的两小节动机,也由A段材料的下四度申引而成,随后音乐向上模进、分裂发展,力度渐增,引向高潮。调性在#f小调——A大调——#C大调上展开发展,最后停在#C大调主和声上半终止。这样使中句的音乐显得零碎、动力化强,不稳定,与呈示段A段形成明显的对比。第一句之后是一个6小节连接句,用一个波链似的长音和音阶式下行走句,让音乐又回到首段下句的曲调,左手的和声强调主调#f的D与S功能,营造主调再现的期待,再现首段下句,再现句7小节,这样,使音乐前呼后应,在对比中又得到统一。乐段整个反复一遍后进入尾声。
音乐的最后是一个长达12小节的结尾部分。右手交替演奏和弦与颤音,来对乐句主要音调的总结和回顾。在和声上,通过反复终止后,重复出现主和弦,仿佛水天一色间只有这么一只小船在静静的摇曳,在绿意弥漫的夏天中渐渐的远去,造成稳定、收束的终止感,结束全曲。
结 论
在外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家都各自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之作。柴可夫斯基和门德尔松这两位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由于其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意境与各自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民族特色等这些美魅力,使得这两首乐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追捧。通过对《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的作品背景异同;音乐风格的异同;曲式结构的异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使本人对这两首乐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认识到每首乐曲除了有与某些乐曲的共同之处,更多的还有自己所拥有的独具一格的魅力,因此接触乐曲之时应该从各个方面读懂理解它,用作曲家的心境去演绎乐曲。
参考文献
[1] 吴京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民俗之画[J]. 乐府新声(沈阳音
乐学院学报)2011.4
[2] 赵扬.《六月船歌》之音乐分析[M]2012.
[3] 刘广抒.从钢琴曲《四季》看柴可夫斯基音乐中民族音调的运用[J].大舞台.2012.10 [4] 孔晓飞.浅议柴可夫斯基钢琴曲之《六月》[M]2008
[5] 吴金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的民俗之画[M]2011 [6] 柯文平.论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色[M]2012 [7] 徐恩平.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征初探[M]2012
[8] 张浩.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探究(op.19.no.1-6)[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
评定委员会.2008.5.
[9] 向少华.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风格探析——以《无词歌》第二三集为例[J].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5.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曾小海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进行批评和指正。
学生签名:
日 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