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日本泡沫经济

来源:知库网


浅谈日本泡沫经济

引言:谈到日本的泡沫经济,我们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也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既然当时日本乃至全世界有那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伟大的银行家以及金融大腕,那么,泡沫经济怎么还会如期而至呢? 《朝日新闻》一名原金融记者这样总结道:要识别泡沫是相当困难的。就像美国,虽然有那么多一流的经济学家,但是还是没有能识别出泡沫。所以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经济出现泡沫的时候,大家都不会觉得那是泡沫,而认为那是自己国家的实力。虽然是过度自信,但是他们则并不觉察到是自己过度自信,而认为很正常。泡沫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只有到最后泡沫破灭后再回过头来看,才明白那是泡沫。一天不破,就一天不会知道。这就是泡沫的可怕之处。

一、 “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及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元严重外流,带来美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美元陷入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开始崩溃。而此时,日本的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贸易,在1965年转为逆差之后,197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猛增至35.6亿美元,1972年又增至41.6亿。由于美元危机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议,国际社会在1973年3月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同时,也要求日元升值。此后,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加之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为日后的萧条埋下了祸根。

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的《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1美元兑换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21日元。日元的升值推高了股票市场,而且日本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社会公众坚信东京有望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银行、

证券公司蜂拥而至,东京迅速暴露出地产发展滞后问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土地神话”,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急剧上升,银行也给股票和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优惠贷款。由于金融资产快速膨胀,财富效应发生作用,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和异常的景气。这就是著名的“泡沫经济”。

二、“泡沫经济”的破裂

1989年,日本东京出现所谓的“土地神话”之后,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欲望,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因此反而导致帐面资本亏损,由于许多企业和投机者之前将上升的帐面资本考虑在内而进行了过大的投资,从而带来大量负债。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硬着陆”,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随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三、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1. 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失误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并非日元升值,而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失误,尤其是1986-1989年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1)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2)维持扩张性货币政策。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此外,低利率的长期持续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出现了所谓的“过剩流动性”。(3)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使日本的泡沫经济“硬着陆”,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

2.金融的自由化最终导致银行投身楼市,引发资产价格通胀。

伴随日元升值的,是日本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即所谓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有三个方面:资本自由化(资本的往来)、外汇自由化(汇率的波动)、利率水平(利息)的自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的金融机构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以前的日本金融机构和中国的银行一样,在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之下享受很大的利益。也就是说贷款和存款的利率水平都由国家决定。而利率自由化后,日本银行贷款和存款利率相差不到百分之一,银行失

去了很多的利润机会。同时,资本自由化以后,企业可以依靠债券和股票这些直接金融产品来获得资金。自由化后企业融资的办法更多了,所以银行又失去了一部分利润。 失去了相当大一部分利润来源的银行不得不开始考虑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利润。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地价一直都在上升,大家都相信投资地产没有风险。而同时,日本中央政府意欲把东京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大家普遍认为,很多国际金融公司会在东京设立,东京需要更多的写字楼,需要更好的适合外国人居住的住。这导致大家对房产升值的预期很高。于是,银行都开始热衷企业和个人的房地产贷款。以此为契机,房地产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房价也越升越高。而这同时又使大家更加确定房地产贷款的安全,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导致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实际价值。

3、投机热潮促使资产价格远远高于资产价值

低利率的长期持续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出现了所谓的“过剩流动性”。本来这应该反映在物价上,可是由于日元升值而没能显现出来。在日本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国土开发热潮,到处兴建休闲娱乐设施,建造商品房及高档写字楼。大量资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产行业,投机热达到高潮,并最终使得资产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实际价值。

巴菲特曾经说过:“永远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即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环境下,投机的风险永远大于投资。从短期来看,一次投机也许会让你活力很多。但从长期来看,任何一次投机都会造成全盘结束。但投资不一样,投资是只要你坚持物有所值,最终它会增值并硕果累累的。”可惜的是当时的日本政府、日本央行并未注意到这一点。

4.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压制及美元霸权

在《朝日新闻》原编委会委员山田厚史看来,无论是日元升值、银行降息还是金融自由化,背后都有美国的“黑手”。“当时的美国和现在一样,财政赤字非常严重。里根政府时期,前苏联还很强大,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了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即便如此,军事扩充仍要继续。”山田说,“为了使日本通过出口赚取的巨额外汇流入美国,日本的利率必须比美国低。而美国自身为了刺激经济,利率不能过高,因此只有使日元利率更低。最终,日元的利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他们把这叫做国际协调。” 同时,为了使自己所欠的日本的国债减少,巩固美元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美国又在“广场协议”上迫使日元大幅升值。

此外还有日本的巨额经常贸易顺差的积累,带来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为了调整美日货币间的比例关系、支持美元提高比值,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宽松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但由于内需并不活跃,也就限制了设备投资的数量。结果,企业家们把流动资金转而投向股票和土地买卖;再者就是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日元升值带来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加之上述政府还利改革的推行,使消费者感到消费能力的无形增长,而带来的则是更大的、超过增长量的消费。这一阶段,消费“贵族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在供给方面,由于从韩国、 台湾 等进口了大量廉价的钢材、水泥、生活资料等商品,保持了工资和物价的稳定,使通货膨胀危险意识被消除。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并忽视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导致“泡沫经济”不可避免的发生,并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

四、“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

“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其破灭后,日本就陷入了长达十年之

久的萧条之中,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政府曾8次推出大型刺激经济回升对策,共拿出1 068 000亿日元的巨额资金,都未见明显成效。1992 至1994 连续三个年度出现经济零增长,1997 和1998 连续两个年度出现战后最糟的负增长。进入本世纪以后,经济虽逐渐走出萧条,但此前遗留的一系列问题,仍然使得日本经济裹足不前。“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经营陷入窘境;使金融机构背负巨额不良债权;使股票市场一蹶不振,日元大幅度贬值,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 经济 ”的破灭,是造成日本之后近十年的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它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出现生产能力过剩,设备投资不足;而在 金融 领域,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激增,银行被迫采取“惜贷”策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萧条;同时,“泡沫经济”还造成政府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并导致一些财政和货币政策失灵,最终造成经济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难以在短期内复苏。

六、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警示与启示

作为日本的邻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我国与当时的日本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相比日本还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可是我国当前的经济表现却处处有当时日本的影子。首先,我国经历了9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投资,到了90年代末出现了普遍的供大于求现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其次,人民币虽然没有像日元那样大幅度升值,但在历史上也第一次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最后,我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是低利率政策却比当时的日本持续了更长的时间,利率也更低。因此,上述经验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很有值得借鉴之处。那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经济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出现“赶超后”现象。从1955年到1973年将近20年期间,日本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1973年,日本实际GNP达到1946

年的11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的7.7倍。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日本政府实施的“赶超战略”,这一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立下汗马功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隐藏了企业制度,金融制度中的诸多弊端,并使国家内部从政府,企业,再到个人,对于经济前景盲目乐观,对业已存在的风险麻痹大意,使得在“赶超”的目标得以实现后,国民经济失去前进的方向,产生了盲目倾向,而此前积累的问题又一一暴露,加上各经济主体缺乏必要的警惕,使“泡沫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萧条,成为必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同样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在这一时期,切不可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或者经济指标的位次,而出现“短视”行为,以牺牲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为代价换取高增长。务必应当踏踏实实的解决好现有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将国民经济纳入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金融战争》——廖子光

《货币战争》——宋鸿兵

《漫步华尔街》——伯顿.G.马尔基尔

日本泡沫经济——百度百科

日本泡沫经济:从日元升值开始-财经-腾讯网

——晁昊 32011120036

2012-1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