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薛宝钗的性格

来源:知库网


1.3 薛宝钗的性格

书中描述的薛宝钗总是给我们一种成熟老到的感觉,可实际上她只是一个青春少女,原本是花一样的年纪,却有着许多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机。单说她的住所,连贾母都看不过去,觉得太素净了,像个雪洞一般,一点都没有闺房的温馨舒适,由此可见薛宝钗的心性:安分低调。可是不要忘了她实际还只是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举止呢,根结底就是封建礼教制度。《红楼梦》中有许多寄人篱下的女子,可是大家忽略了薛宝钗也是寄人篱下的。贾府不是她的家,大观园更不是她的乐土,宝钗知道,她受尊敬受宠爱是她的自爱、她的懂事换来的。她如果有一天不自爱不懂事了,眼前的一切也都随之而逝了,于是她的克己由最初的自觉变成最后的本能。总体来说,薛宝钗的性格是温婉贤淑,安分守己,进退明礼,但同时也带有许多封建士族的本性,例如唯利是图,见风使舵,待人势利等。我们不能将这些缺点都归于薛宝钗,因为她是封建礼教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她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不可能像林黛玉那样直接向封建势力宣战。

薛宝钗的悲剧命运源于她的性格,而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的环境影响、时代因素和阶级根源,又有她自己的特殊遭遇。总之,在封建礼教制度的影响下,薛宝钗——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少了单纯与活泼,多了世故与老练,让人有点不寒而栗,敬而远之。

1.3.1 薛宝钗的事不关己,冷漠示人

初进贾府时,薛宝钗并没有林黛玉那般天真无邪,而是冷眼观人,投其所好,自然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书中写到人们对她的印象是: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个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

让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特点,愈看得仔细就愈加分明的特点,这就是薛宝钗的一言一行,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是常常经过某种理智的雕琢或深心的考虑,并从而形成她所特有的“稳重和平”以及人人称道的“贤惠”。不但是贾母等人称道,连那个心地鬼祟、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嫉恨的赵姨娘,也唯独对她怀着衷心的赞美: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自然刚进贾府的薛宝钗赢得了满堂彩。

从这个少女的内心深处,还使人感到一个不寻常的特点:那就是只重利不重感情。当柳湘莲与尤三姐演了一场血的爱情悲剧后,不仅是贾珍、贾琏这些人都感到“不胜悲悼”,而且连薛蟠也悲伤起来。这个花花公子不忘柳湘莲曾经救过他一命的情谊,满面泪痕地跑回来把这事告诉大家。可是当薛宝钗听到这个几乎使人人都感到凄惨的事之后,只是淡淡地“并不在意”,而且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这也是他们前生注定。·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由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伙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往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礼似的。”

是的,这个少女“在意”的是,只是那些世俗的、实利的事务。凡是与这没有利害关系的一切,看来已经很难打动这个少女的心。她几乎把人间的泪痕和血迹看得十分平淡;至于为此动感情,似乎更是一种多余的浪费了。

1.3.2 薛宝钗的损人利己,虚伪自私

薛宝钗的一个特点是善解人意而且说话周全,这既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有时更足证她的虚伪和残忍。比如贾宝玉调戏金钏儿,金钏儿却被王夫人殴打并撵出,刚烈的金钏儿受不了这种侮辱,羞愤而投井自尽。这是贾府和王夫人直接逼死一条人命的最直接的见证,王夫人得知后,她手上沾着血,心里当然害怕而且慌张内疚,可是这时薛宝钗登场了: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地投井?”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且不说这里王夫人完全撒谎)薛宝钗在这里的话虽然完全是为了安慰姨妈,确有应该原谅之处,但这些话,细细地分析起来却太过残忍,太让人心寒、让人不齿。

她姨妈杀了人,起初还有点惊惶,但宝钗的话在这里简直是没有人心。她先是扯谎说金钏儿不是投井,竟是“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直是推卸责任和对死者的不敬。但她之道王夫人不是三岁的孩子,转而又安慰她并切齿责备因遭受凌辱而死去的金钏儿如果是为了志气而死足证是个“糊涂人”——什么样的人才不是“糊涂人”呢?必是逆来顺受、摇尾乞怜、逢迎巴结等如她辈者。可惜这丫鬟没这等修养,故死不足惜。

“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何等的骄矜,何等的轻狂!

这确实薛宝钗骨子里对下人的情感的真正暴露。一调青春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含屈抱怨地离开了人世,金钏儿原本其实也不是“糊涂人”,她多么想逆来顺受、死心塌地的做奴隶!而最后她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被残忍的王夫人决绝地抛弃、彻底断了念而走上绝路的,依宝钗的聪明,当然深知其中的缘故,而她此刻故作轻狂污蔑死者来讨好生者,的确有失厚道,也让读者觳觫。

1.3.3 薛宝钗的见风使舵,待人势利

薛宝钗的见风使舵,始终是和她的“贤淑”一起出现的,而且有时甚至是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自然习惯。譬如对于封建家族“太君”的贾母,她懂得应该迎合贾母安详天年的心理,于是当她做生日时,唱戏摆酒,众人都来祝贺;贾母因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她“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于是果然取得了这样的效果——“贾母更加欢喜”。

薛宝钗不但为薛蟠辩护,也为那个流气十足、几乎为人人所不齿的庶生工子贾环辩护。贾环和丫鬟莺儿等掷骰子玩,输了耍赖,莺儿不依,薛宝钗便“嗔”莺儿道:“越大越没有规矩,难道爷儿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忍不住申辩,她又“不等说完,就忙喝住”。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薛宝钗对是非曲直并不是很关心,只关心维护自己阶级的尊严,而出言吐语又是显得那样的不失大家风范。

结 论

《红楼梦》是清朝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一部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著作,曹雪芹以恢弘的手笔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烈火烹油的奢华气势,并且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封建势力的繁荣富贵,也揭露了其必将走向毁灭的历史事实。书中既有贾政、薛

宝钗、袭人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也有林黛玉、晴雯、司棋等敢于挑战封建势力的战斗者,虽然最终这些反抗都被无情地镇压,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大都是悲剧结尾的,因为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中不容许她们有任何的反抗,顺应了封建制度就能妻凭夫贵,得享荣华,背离了就只能随便扣上个罪名过早地离开人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封建顽固势力太过强悍,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岂会因几个弱女子而改变。曹雪芹本身也是一位战士,作为作者他手握生杀大权,决定着书中人物的去留问题。对于他的盟友,也就是林黛玉之辈,他选择让她们先死,不是他向封建势力的妥协,而是为了激发更多人的斗志和他一起并肩作战。

薛宝钗大概是最让曹雪芹费心思的人物,一方面他将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地十分完美,令封建势力爱不释手,另一方面,他忍痛割爱将其归于封建阵营,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薛宝钗的地位都是尴尬的。书中的她,总是与林黛玉对比存在的,同是寄人篱下,她没有林黛玉的真实流露,处处小心翼翼,有母亲却不足恃,有兄长却等于无兄长,反而还得替他们着想,远没有黛玉无牵无挂来得洒脱;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的死是由薛宝钗一手造成的,于是所有的同情心都给了林黛玉,千百年来薛宝钗落得的只有无尽的骂名和指责,可她也是受害者,嫁给贾宝玉她也是被迫的,况且那时的宝玉已经形同枯木,她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婚后的生活就如同守活寡,这些事实历来都被读者忽略。

薛宝钗的悲剧命运是社会和时代共同造成的。封建社会是薛宝钗仕途经济思想形成的根源,身处这样的社会,又是一个女子,除了顺从没有别的出路,而时代的发展已经至此,反抗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还是只能顺从,于是就有了薛宝钗的端庄贤淑、轻语寡言、安分低调的性格。若是按照正常的发展道路来看,薛宝钗的结局是很完满的,如此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定会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可偏偏她遇见了贾宝玉——封建势力的怪胎,偏偏

不信仕途经济的那一套,于是选宝钗的人生改写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过错都归于薛宝钗,因为她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她的结局并没有好过其他薄命的女子。

薛宝钗的封建主义,有着深刻的环境影响、时代因素和阶级根源,但同时又是通过她自己的特殊遭遇和独特个性表现出来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来到贾府时,并不像林黛玉那样的孤身投靠,而是因为“探亲被留”;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皇上除了选聘妃嫔之外,还要在她这样出身的“仕宦名家”的小姐当中,“亲名达部,备选为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而她正是来京参加这一竞选的。自然,她的眼光也就很早落到封建社会的最高顶端——皇宫里去了。

其次,她虽然也像林黛玉一样早年丧父,但不像林黛玉一直禁处深闺,却是很早就“留心家计”,“为母亲分忧代劳”,因此接触世面较多,懂得世故人情。史湘云不认识的当票她认识,探春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她加以嘲笑。她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知识,但却变得更加练达人情、精明处世,更加懂得如何巩固自己出身阶级的利益。从帮助探春理家中,已经可以看到她的这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表现中还贯彻着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精神。当她问探春:“竟没有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论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时勉人自慰,虚比浮词,那里是真有的?”她一听这话,立刻大为吃惊地说:“朱子都有虚比浮词了!”接着又说:“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看虚了呢!”最后又带着训诫的口气说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她所谓的“学问”,就是中国数千年来被封建统治阶级绝对化了的孔孟之道,而她自己也分明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模范信徒。

贯穿于薛宝钗一切行动中的正是这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她所生活的时代——清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所谓“康乾盛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清兵入关以后,天下既定,但民族斗争的烽火仍是余延不绝。清代皇帝为了收拾人心,清除反抗情绪,除了采取血腥

的高压政策之外,还从精神上进行麻醉,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这就是一方面承袭明朝旧制,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用为束缚天下读书人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办法谕旨,禁书毁书,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目为“小说淫词”,一律严禁销毁,同时大力提倡读经尊孔,推行封建道德。于是,那个以注疏孔孟之书和讲究“三纲五常”而出名的朱子,便受到清朝皇帝的大加赞赏;把他所建立的一套有利于专制统治的哲学——“理学”,几乎捧到天上。康熙皇帝就曾经对臣僚说:“日用常行,无非此理。”又谕大学士等“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此外,由敕令编纂《性理精义》、《朱子大全》等书颁行全国,并重用李光地、汤斌等“理学耄儒”。康熙五十一年,更是把朱子抬进孔庙,尊为“十二哲”。

当时专制皇帝极喜爱的朱子,正是薛宝钗心目中的“圣人”。更从她循循善诱的劝诫史湘云、林黛玉恪守封建妇道,以及敦劝宝玉留心功名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等方面来看,她拥护封建秩序,固然有其阶级根源;但从她的“侍选”入宫这一特殊情况来说,自然在她的头脑中也更为加固了那一套思想体系。这个少女俨然成了中国数千年封建道统的继承人!

薛宝钗不仅是封建主义的模范实践者,而且也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积极宣传者。在大观园中,她一有机会,就要传经布道,扩大其思想影响。史湘云、探春等曾被她征服过来自不必说,即如崇尚性灵,任凭感情燃烧的林黛玉也在她的责问和诱寻下,被暂时征服过来。有一次林黛玉在行酒令时,念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词句,众人皆不在意,唯有薛宝钗敏锐地觉察到这是越了封建主义的正轨。她毫不忽略这件事情,第二天就把林黛玉教导蘅芜院中,先用玩笑的口吻半真半假地恐吓:“你跪下我要审你。”继而又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甚么?你只着实说吧!”在那个一再明令“小说淫词,严禁销毁”的绞杀一切民主思想的年代里,站在薛宝钗背后的是庞大的黑暗势力,林黛玉哪得不低下头来?她“羞得满脸通红”,满口“好姐姐”地央告她别说与别

人,并作了“以后再不说了”的保证。聪明的林黛玉,竟没有相到反问薛宝钗一下,为什么她也知道这两句话的出处?看来,薛宝钗似乎也感到这是需要防一着的,因此她先故装糊涂地说:“我也不知道,听你说得怪生的,所以请教你。”不过,这终是饰词,只能蒙蔽一时,终究要露马脚的,于是她便索性这样说道: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格人缠的。我们家业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记》《琵琶记》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应当说,这番话说得很真率,它使我们看到这个少女有一个“淘气”的、然而是可爱的童年;可惜它又像电光一闪,瞬即消逝,接着又听她说道: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就更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字,不过拣了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薛宝钗在这里又一个道学家的面孔出现,大讲了一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学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她幼年时代也像一般青少年一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被《西厢记》等“杂书”吸引住了,只是后来在大人们的“打”、“骂”、“烧”下,才把“怕看正经书”的脾气改了。在这里,《红楼梦》深曲地讽谕了当时的一个黑暗现象——封建统治者对文化的禁锢和摧残。“打”、“骂”、“烧”,其实也正是当时专制皇帝的禁书、焚书和大兴文字狱的反映。而薛宝钗所说的那一番话,又正是体现了当时风靡一世的封建理学精神。那个被

专制皇帝尊为“圣哲”的朱子曾说过一句名言: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所谓“天理”,主要是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亦即薛宝钗所说的“学问”;所谓“人欲”,则无非是那些企图突破封建束缚的生活要求或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亦即薛宝钗最怕移了的“性情”。从这里又可以发现薛宝钗的一个特点:她虽然也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受过严格的封建管教,但她似乎对此并无反感。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天理”已经战胜了“人欲”,因此她不但自觉地遵守封建教义,而且还要以此牢笼别人。

自缚而又缚人,这正是一切卫道者的典型特征。

然而,薛宝钗虽然循循善诱,却始终没有羁缚朱一人,那就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贾宝玉。她对这个“多情公子”的一切“劝导”,所得来的却是一句唾骂:

“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 之流。”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薛宝钗那一套贤淑端庄的待人行事作风,就可以明白无非是封建道统精神的具体实践,无非是封建统治者所标榜的“礼之用,和为贵”、“尊上睦下”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一类的修身齐家之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