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祖国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3. 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4.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能够关心祖国社会建设,并立志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教学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课所讲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力,深入浅出地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讲解清楚,课前,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改善和身边发生的实例来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学方法: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本节课的知识与调查结果衔接起来,采用“调查——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农村学校教学的背景材料可来自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样可弥补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以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本课教学主要指导学生用“课外调查——课内交流——课堂讨论——总体提高”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环境与媒体:
1.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询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城市的学生,还可以让其利用家里的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2.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教师补充的典型性资料、视频、图片等,可以做成课件在电脑、电视上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 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
2.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十六大”会议的资料,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提出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面临的困难及奋斗目标。
2.准备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视频等,制作成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第二课时 迈向“小康社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一边听一边感悟。 质疑: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颂的哪位老人吗?
2.教师引导:这首歌歌颂了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改革使中国走向了光明之路,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踏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板书课题:迈向“小康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春天的故事》这一学生熟悉的歌曲引发课题。】 二、活动体验,探究互动:
1.过渡: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谈话:同学们,你了解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吗?
(课件展示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 小康社会——历史渊源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 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邓小平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3.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下面的问题: 正芳时提出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1)“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2)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小康社会? (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4)怎样做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4.汇报交流:
预设1:小康社会是这样的(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1) 每个人都能按照劳动量获得报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每个人
都能享受到社会的温暖,而且没有失业和环境问题。
(2) 有车有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 衣食住行不用愁„„
预设2: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小康社会?(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1) 我国计划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现在基本已经实现(大概有
80%) 但是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
(2) 真正的小康在理论上会在21世纪中叶实现。
(3) 当我们不再提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时,我们已经在奔小康了。 预设3: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六个“更加”,即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预设4:怎样做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1) 我们学生不能做坏事,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2)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小康社会”有所了解。】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
1.过渡:课前让大家询问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童年生活,对比你的童年生活,你感受到小康了吗?
2.学生交流。(要求学生从衣食住行用5个方面简单的谈一谈。) 教师展示课件。(出示几组对比明显的图片)
3.除了我们上面讲到的以外,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预设::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如:养老、
医疗、失业等)
4.过渡:看来,步入小康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现在你所了解的小康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畅谈。)
5.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我所了解的“小康社会”。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使学生对过去的生活有更感性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1.过渡:目前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它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目前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不少人未能摆脱贫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而道远。
2.质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会面临哪些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去解决呢?(课件出示71页资料供学生阅读。)
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第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预测,全球石油总储量约3000亿吨以上,如果按2000年的需求量算,只能维持到2035年。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60多年,煤炭可维持23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众多以及管理问题,许多矿产资源已面临枯竭。到2020年,40多种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矿产大多数将不能满足需求。
3. 简要介绍十七大十八大的新要求。(课件展示。)
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四位一体)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讨论:从现在起,我们该做些什么?
预设:勤奋学习、认真钻研,学好本领,迎接竞争和挑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现状,及未来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激起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斗志。】 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
1.同学们,高水平的小康,是全民的、精神的、物质的、法制的、民主的统一体。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让我们好好努力学习吧!
2.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激起学生的昂扬斗志,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迈向“小康社会”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点,更清晰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