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25期 解及高危2次缓解是Allo—HSCT的适应证。在非肿瘤性疾 并发症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GVHD分急性和慢性,前者 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联合免疫缺陷病、原 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后者在100 d后;急性期可发展为慢 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Allo—HSCT也 性损害,慢性损害也可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急性GVHD 占重要地位。Allo—HSCT无肿瘤污染并有GVTR,与Auto— 多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与前者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不 HSCT比较有移植后复发率低的优点,对多发性骨髓瘤、恶性 一致),患者有发热、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呕吐和肝脏损害, 淋巴瘤、实体瘤也不失为最佳选择,尤其是复发难治患者。 因而可有黄疸、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2 HSCT过程 减少。皮疹最初表现为轻微弥漫性红色斑疹或丘疹,压之褪 2.1 采集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采集应在手术 色,有痒感;多初发于躯干,数日后扩展至面部和四肢;病情 室无菌操作,术前数天分次采集患者自体血400~800 ml备 继续发展可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局部皮肤损伤用可的松 用。采髓前2 h给予地塞米松10 mg,可使骨髓有核细胞增 软膏治疗有效,全身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应用泼尼松、环磷酰 多,有利于采髓。在髂骨后多点抽取骨髓收集造血干细胞, 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硫唑嘌呤等。 cD 细胞应>2 X 10 /kg,采集的细胞在输注前应行细菌培 3.3 问质性肺炎 问质性肺炎是HSCT移植后患者死亡的 养。 主要原因之一,Auto—HSCT较Allo—HSCT少见。一般发生在 2.2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造血干/祖 移植后50~70 d,与预处理中全身放疗量及巨细胞病毒或 细胞只有骨髓含量的1%~10%,要成功进行外周血造血干 卡氏肺囊虫病有关,可酌情用抗病毒药物、激素等治疗。 细胞移植(PBSCT),必须动员外周血的造血干/祖细胞增加 3.4肝静脉闭塞病是Allo—HSCT较常见且非常严重的肝 至正常的数十倍至百倍以上,才能采集到重建造血及免疫功 脏并发症,发生率4%~53%,多发生在移植后20 d内,可 能的足量造血干/祖细胞。常用的动员方案有单用化疗药 出现黄疸、肝肿大、体质量增加、腹水。主要由于肝内小静脉 物、化疗药物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单用造血生长因子。动员 阻塞伴小叶中心及窦状隙周围肝细胞损伤、血流缓慢所致。 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或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 目前,肝静脉闭塞病尚无理想治疗手段,患者多因多脏器功 行纯化、保存,待其进行放、化疗后,再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能衰竭死亡。 回输。一般采集单个核细胞数>3 X 10。/kg,CD34细胞>2 X 3.5 出血性膀胱炎 多数预处理方案中采用大剂量烷化 10。/kg,采集1~3次,每次循环血量为患者血容量的2倍。 剂,尤其是环磷酰胺,其代谢产物丙烯醛可损伤膀胱黏膜, 2.3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清除患者体内残 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2%~4%。出血性膀胱炎急性发作 存的肿瘤细胞。常用的预处理方案有:①环磷酰胺60 mg/ 多发生在用药后,迟发性多出现于用药后4~6周,治疗较 (kg・d),移植前第5、4天静注;全身放疗800 cGy/1次,移 困难,关键在于预防。因此,在预处理时应用有效的水化、 植前第1天;或放疗1 000~1 200 cGy,分2~6次,2次/d。 碱化措施,每日补液量3 000~4 000 ml/m。,并使尿pH保 ②马利兰4 mg/(kg・d),移植前第7~4天口服。 持在7~8;加用美安可预防出血性膀胱炎。 2.4支持治疗在移植过程中患者可出现造血及免疫低 3.6晚期并发症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有:①性功能减退:其 下,故应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使其顺利渡过此阶段,降低感 与大剂量联合化疗(特别是放疗)有关,移植后的性功能减 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非常重要。支持治疗包括无菌层流室 退常为不可逆性。②甲状腺功能减退:移植后其发生率为 的应用、无菌饮食、成分输血、静脉营养、大剂量应用丙种球 6%~25%,多与放疗有关。③其他:包括对眼、神经系统、 蛋白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等。 心、肺、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第二肿瘤等。 2.5造血功能恢复PBSCT后造血功能恢复一般快于骨髓 Allo—HSCT的临床应用受到一些限制,如供者来源问题, 移植,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后11~15 d可恢复至15 X 10 /L以 无关供者的GVHD发生率和相关病死率较同胞明显增高, 上;血小板在12~18 d恢复至20 X 10’/L以上,28 d左右其 移植相关毒性也是应用受限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Allo— 中位数恢复至50 X 10 /L以上。造血功能恢复速度与输注 HSCT技术不断完善,GVHD预防措施不断改进,支持疗法不 的单个细胞数(尤其是CD 细胞数)明显相关。 3并发症及其防治 断提高,移植相关病死率将逐渐降低,Allo—HSCT将应用更广 3.1 造血和免疫功能抑制HSCT移植后感染发生率仍高 泛,使更多患者受益。 达50%~60%,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等,以G一菌、念 珠菌、巨细胞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常见。因此,患者应 难治及复发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 接受全环境保护,应用肠道消毒剂防治细菌感染。如出现 治疗进展 发热应适当选用抗生素(通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加氨基 糖甙类),并寻找感染灶及病原菌;如5~7 d不退热,应考 赵洪国,郭振清 虑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等。对病毒感染者应选用无环鸟苷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 或阿昔洛韦等,后者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有效。骨髓巨核系 统受抑可致血小板减少,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和重要 近年来,慢性粒细胞自血病(CML)的治疗取得重要进 脏器出血,血小板低于10 X 10’/L时应行血小板输注。 展,应用马力兰、羟基脲、联合化疗、干扰素以及中药靛玉红、 3.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GVHD是Allo HSCT主要 异靛甲等常规治疗,使患者平均生存期维持在3~5 a的年 1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8年第 卷第 塑 代已经过去,伊马替尼的应用开辟了治疗CML的新时代,也 尼耐药,近年研发了第二代和第三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 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作为治愈该病的惟一手段提出了 制剂,前者包括达沙替尼、尼罗替尼、伯舒替尼等。 挑战。当然仍有部分CML患者伊马替尼原发耐药或治疗有 2.2.1 达沙替尼 达沙替尼的抗Bcr-Abl活性是伊马替尼 效后失效或HSCT后复发。本文就近年来CML(特别是难治 的325倍,2003年该药进入临床试验。2006年,Hochhaus等 及复发)患者的治疗进展作简要介绍。 报告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能耐受的387例慢性期CML患者应 1 CML的初始治疗 用达沙替尼治疗,完全血液学反应率达90%,完全细胞遗传 目前,国外已将伊马替尼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1一 学反应达40%;Cortes和Coutre等报道急变期CML患者应 lo.HSCT)作为CML慢性期患者的首选治疗。 用达沙替尼后CHR率25%~29%,CcyR率25%~38%。目 1.1伊马替尼伊马替尼是一种特异的针对Bcr—Abl酪氨 前,达沙替尼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 酸激酶的靶向治疗药物,2001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 不能耐受的CML患者,批准用量为70 mg、2次/d。因其毒 Ph阳性的慢性期CML对干扰素抵抗或加速期、急变期患 性相关停药率较高,故现一般推荐达沙替尼用量为100 mg/ 者。国际随机研究(IRIS)表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CML d。 对干扰素抵抗患者的5 a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8%, 2.2.2尼罗替尼 尼罗替尼的结构与伊马替尼相似,其活 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87%,5 a总体生存率为 性是后者的30倍,2004年进入临床试验。一、二期临床研 89.4%,疾病本身相关的病死率仅4.6%。近年来,我们采 究表明,尼罗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慢性期、加速期和 用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26例,其中用药3个月以上23 急变期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对CML慢性期患者的CHR率 例,获得CHR 21例。由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显著疗 达69%,CcyR率达25%.力Ⅱ速期和急变期的CHR率分别为 效,故目前国外已将其作为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的标准 17%、13%。 药物治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2008年最新版 2.2.3伯舒替尼伯舒替尼是Bcr—Abl激酶抑制剂,目前 CML治疗指南也将伊马替尼推荐为治疗首选。伊马替尼用 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量在CML慢性期推荐为400 mg/d,加速期和急变期为600 2.2.4第三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第三代Bcr-Abl ~800 mg/d。一般用药1~2周后白细胞下降,然后血小板 激酶抑制剂是Aurora激酶抑制剂,其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 下降,绝大部分患者3个月达到CHR。随着伊马替尼的广 抑制剂的最大不同是具有Abl/T315I突变特异结合能力,能 泛应用,近年来国外选择HSCT的CML患者明显减少,也推 克服T315I突变导致的耐药,主要用于治疗伊马替尼及对第 迟了患者的HSCT时机。 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Bcr—Abl/T315I突变 1.2 AUo HSCT由于伊马替尼治疗CML取得良好的临床 患者。一期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有效性,目前至少有两种 效果,给Allo HSCT治疗CML的首选地位提出了挑战,因而 Aurora激酶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 增加了患者选择治疗的难度。但由于伊马替尼治疗CML时 2.3 AUo HSCT AUo HSCT是伊马替尼及第二代Bcr Ab 不宜停药,停药后大部分患者容易复发。因此,Allo HSCT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复发CML患者的重要治疗选 是目前治愈CML患者的惟一措施,也是CML初诊患者的一 择或是首要选择,尤其适于年轻CML患者有HLA相合供体 线治疗选择之一。目前认为,CML患者有下列情况时首先 者。 推荐Allo HSCT:①有基因相合的同胞者;②Skoal积分属于 2.4化疗联合化疗也是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选择措施之 高危、但移植评估属于低危,以及小于16岁的儿童。其余 一一,般选用阿糖胞苷、蒽环类抗癌抗生素及高三尖杉酯碱 CML初诊患者则应首选伊马替尼。 等。 2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CML治疗 2.5其他对难治的CML可试用干扰素、免疫治疗、法尼 2006年,Baccaranl等提出伊马替尼治疗CML失败的标 基转移酶抑制剂及三氧化二砷等。 准:033个月未达到CHR;②6个月未达到微小细胞遗传学 3 Allo—HSCT后复发性CML的治疗 缓解;③12个月未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④18个月未达 AUo—HSCT后CML复发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 到CCyR;⑤任何时候丧失血液学或细胞遗传学缓解(获得 一,慢性期接受移植者的复发率较低(5%~20%),而加速 性耐药)。近年研究表明,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6~18个 期或急变期接受移植者的复发率明显升高(30%~60%)。 月后治疗失败者为15%一25%,而获得CHR和(或)CCyR 移植后CML复发的治疗主要包括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又有20%~25%最终丧失反应。目前, (DLI)、干扰素和第二次移植等。DLI一直是Allo.HSCT后 克服伊马替尼耐药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种。 复发CM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可诱导长期分子学完全 2.1提高伊马替尼剂量 对用伊马替尼后效果不理想的 缓解,但同时易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骨髓抑制等 CML患者增加伊马替尼剂量至600或800 mg/d,可使少数 多种并发症,其风险较大,严重者甚至死亡。伊马替尼及新 患者获得CHR。我们曾遇到.1例CML加速期患者,应用伊 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为以前未用过该类药物的复发 马替尼600 mg/d 3个月后未达到CHR,加量至800 mg/d后 CML患者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目前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 获得CHR,至今已持续缓解1 a余。 4 CML急变期治疗 2.2新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了克服伊马替 CML急变期患者采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或ALL的标准 1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25期 诱导化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用伊马替尼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据报道,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后,CML急变患者的血液学反应 1.1 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 最近,该方案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难治与复发性MM。具体用法:硼替佐米1.3 mg/in ,静注,第1…4 8 11天,21 d为1个周期;脂质体阿霉 素30 mg/m2,静注,在每周期的第4天应用,连用8个周期。 率55%,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11%;ALL急变患者分别为 70%、15%。与传统化疗比较,伊马替尼的控制疾病时间长, 毒性低,并为HSCT起到过渡作用。因此,对以前未用过伊 Orlowski等采用该方案治疗636例难治与复发性MM患者, 其疾病进展时间(TrP)较硼替佐米单药治疗明显延长,分别 为9.3、6.5个月;总反应率(ORR)分别为52%、44%,反应 持续时间(DOR)分别为10.2、7.0个月。 1.2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关于该方案的Ⅱ期临床试验研 究显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难治与复发性MM的 马替尼的CML急变患者,应选择伊马替尼、伊马替尼联合化 疗或单独联合化疗;对应用伊马替尼后发生急变者,应进行 基因突变等分析后决定采用第二代或第三代Bcr—Abl酪氨 酸激酶抑制剂或联合化疗,待病情达到缓解或控制后有条件 者可采取HSCT治疗。 总之,伊马替尼和(或)Allo—HSCT治疗使CML患者长 期生存和根治成为可能,尽管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耐药和复 ORR比硼替佐米单药提高50%。 1.3 硼替佐米+马法兰Berenson等采用该方案治疗难治 与复发性MM患者31例,其中47%的患者获完全缓解、接近 发问题,但随着耐药和复发机制的阐明,分子检测等水平提 高,更新药物不断出现,相信难治和复发性CML的治疗会取 得重大突破。 完全缓解和部分反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个月。值得注意 的是该方案由于联用马法兰,故不适用于准备行造血干细胞 移植者。 1.4硼替佐米+马法兰+强的松+沙利度胺该方案是在 难治与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 治疗进展 宋强,王亚屏 经典MP方案(马法兰、强的松)基础上加硼替佐米和沙利度 胺,可明显提高MM患者的反应率和TrP。Palumbo等采用 该方案治疗30例难治与复发性MM患者,其中17%获完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济南250012)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浆细胞恶性增生的克隆性疾病, 目前仍为不可治愈疾病。初发患者经治疗后多数演变为复 发/难治性。难治与复发性MM的定义如下:经一线治疗取 得微小或较好反应,复发后经挽救治疗仍进展者;在接受末 反应,27%患者获部分反应。 2沙利度胺 20世纪90年代发现沙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和抑制血 管新生作用。该药既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初治MM的治疗, 也可作为难治与复发性MM患者的治疗用药。Barlogie等单 用沙利度胺200~800 mg/d治疗难治与复发性MM患者169 例,30%获得完全反应,两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 为20%、48%。沙利度胺与其他药物联用可明显提高临床 疗效。Palumbo等观察了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联用方案治 疗62例初次复发和58例2次及以上复发的MM患者的临 次治疗后60 d内疾病又进展者。一般具有t(4;14)或t(14; 16)、17号或13号染色体缺失、低二倍体、高13-2微球蛋白、 低血清白蛋白、轻链型及IgA亚型等因素为难治与复发性 MM的高危因素。目前,难治与复发性MM的治疗仍为临床 难题。在新的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前,单纯应用化 疗药物取得的临床缓解时间较短,MM细胞表现为对化疗药 物耐药、较高的增殖比例和较低的凋亡比率,临床疗效差。 目前主要治疗策略为生物靶向治疗与化疗药物联用。近年 来,临床应用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等药物治疗难治与复发性 MM,取得明显的疗效。 1 硼替佐米 床疗效,初次复发患者ORR为56%,2次及以上复发为 46%,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7、11个月,初次复发患者3 d后仍存活60%。沙利度胺的主要毒副反应为神经毒性、便 秘和嗜睡。临床应用沙利度胺时须注意,当其与糖皮质激素 和某些化疗药物联用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明显 增加;但与硼替佐米联用未见DVT发生率增加。 3雷利度胺 硼替佐米为人工合成的二肽硼酸盐类似物,为可逆性蛋 白酶体抑制剂,可选择性地与蛋白酶体活性位点的苏氨酸结 合,抑制蛋白酶体20S亚单位糜蛋白酶和(或)胰蛋白酶活 性。在骨髓瘤细胞中,蛋白酶体受到抑制后,其核因子kB 雷利度胺为沙利度胺的类似衍生物,与沙利度胺相比临 床疗效明显提高,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雷利度胺+地塞 米松方案最近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与复发性MM。 在北美MM-009方案和欧洲MM-010方案中,其治疗难治与 (NF—KB)的抑制因子I—KB不再通过蛋白酶体被大量降解,I. KB与NF—KB结合使其活性得到有效抑制,细胞增殖相关基 因表达受到抑制,IL-6等骨髓瘤细胞生长因子及黏附分子表 达减少,最终使骨髓瘤细胞凋亡。硼替佐米常用治疗量为 1.3 mg/in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硼替佐米治疗难治与复发 性MM具有延迟疾病进展时间、提高临床反应率和延长患者 生存期等优势。与其他药物联用疗效更好。 ll0 复发性MM患者的疗效显著;3级或3级以上药物毒性反应 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和DVT。 总之,以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为基础的治疗 方案广泛用于临床。传统化疗药物和新脂质体药物与生物 靶向制剂联用治疗难治与复发性MM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随着对MM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难治与复发性MM的治疗 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