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世界 把握规律 教学反思
一、内容简介
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
1、概念:规律
2、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规律含义;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按客观规律办事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二)难点:规律含义
学情教法分析
(一)学情现状:高二学生尽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感性认识较多,还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缺乏生活经历的积累和总结。因此,教学中宜从具体事例、现象入手。
(二)教法指导: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体验,师生互动来促使学生思考分析。
二、反思——成功之处
1、普通班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刚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讲课节奏比较慢,因此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课时只学习本框第二目《认识规律》部分。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抽象的哲学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减轻了对哲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和典型的事例分析问题,因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听讲很认真,师生的配合、互动也很好。
比如在方法论学习时,我拿了一张报纸,问同学们,报纸怎么撕会比较整齐。当一份报纸在学生面前撕开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小故事要好很多。通过这个环节导出“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的结论,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儿,也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三、反思——不足之处
1、在本课中设置的例子过多,分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价值规律、守株待兔、永动机、不劳而获、要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过度捕鱼休渔期、斧斤以时入山林、三峡水坝、西气东输、宿命论等等。
材料没有连贯性,以至于学生“疲于奔命”的理解老师给出的材料,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少,给学生自己反思生活的机会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2、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和学习习惯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方法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儿时,撕报纸这个例子,是我在实习时的突发奇想,当时所在的学校学生每天都会买参政消息或南方周末来看,而这得学生没有看报纸的习惯,也很少接触报纸。这个例子反而引起许多学生模仿,学生开始撕作业本,撕卷子,还要维持纪律不要撕书。
因此,我觉得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很多例子不能太接地气,否则好不容易吸引来的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会因为他可以在课堂上找到的乐趣而跟着玩笑分散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