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 鉴赏艺术技巧,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而设的题型。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作品中语言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的风格、语体色彩、语言的情感内容、对话等。
因为此考点与语言表达、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等考点解题方法有相通之处,考生对本考点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先构建本考点内容的知识体系,供考生回顾,也为后面的复习做铺垫。
题型一 鉴赏表达技巧
(2012·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行文技巧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引用“姑嫂鸟”的传说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也引发读者美好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传说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答案】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答: 【解析】 审读题干中的“谋篇布局”可知本题考查把握行文技巧的能力,“谋篇布局”可从内部(线索、脉络)结构和外部(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如时间、空间、逻辑等;过渡和照应等)结构两方面思考。本题“杜鹃啼”是这篇散文的线索,回答要紧扣线索的作用。
【答案】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构建鉴赏表达技巧题的知识体系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名称 艺术效果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比喻 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②借代 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比拟 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鲜夸张 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节奏对偶 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与记忆 排比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形成气势,增强表现力;引出排比句,说明其效果 引出对偶句,分析对称美和音韵美 引出原文,找出借体,指出特征,综述其表达效果 引出原句,分析本体、喻体和二者的相似点,指出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 赏析的方法 引出原句,分析突出特征,说明比拟的好处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事物的特征,说明其好处
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表明情设问 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反问 意,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打破平铺直叙,掀起波澜 ①强调突出所反复的内容;②一唱三叹,反复 能增强节奏感和抒情效果;③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的作用,不断强化内容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参读诗歌专题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第一 人称 记叙角度 第二 人称 第三 人称 记叙 详略 详写 略写 顺叙 倒叙 记叙 方法 补叙 插叙 作 用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达到拟人效果 多用于写人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人物、事件等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从侧面烘托中心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起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引出反复文句,说明反复种类,分析反复效果 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明其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分析效果 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明答案,分析效果
(1)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感觉 角度 描写 角度 观察 角度 写景 角度 分 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工笔,能突出景物主要特征,浓墨重工笔与 白描 描写 方法 动静 描写 虚实 描写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又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以静衬动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力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作 用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等。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而是直接地表达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坦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2)间接抒情: 方 式 内 涵 举 例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借景 抒情 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触景 生情 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字字关情”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融情 于事 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写触景生情做铺垫;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托物 言志 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洋槐沉稳、朴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实和坚强的品质。从洋槐的身上,我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们获得了生活的启示: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四)高考常考“行文技巧”如下: 名称 开门 见山 内涵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 艺术效果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卒章 显志 照应 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题目 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 呼应 前后 照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①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紧扣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铺垫 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营造气氛 线索 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二、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5·高考天津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2015·高考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14·高考湖南卷)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审题
(1)题干中有“方法”“技法”“描写”“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如果是赏析语句,就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考虑;如果有“描写”“描绘”等字样,就从描写技巧考虑;如果有“人称”“叙述”等字样,就要考虑记叙;如果有“某段这样写的好处”等字样,就要考虑行文技巧。 明辨题型
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要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样。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4.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干用语为“请分析×××表达特色”,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也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常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多角度切入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作答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
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分析鉴赏。 4.答题步骤与模式
温馨提示
文章的表现手法即文章中所采用的各种语言和艺术的方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文章所采用的语言艺术方法,如衬托、渲染等。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狭义的语言艺术方法;二是各种修辞手法;三是各种写作方法;四是对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艺术性运用,如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五是对人称方式的运用。
题型二 鉴赏语言艺术
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从分析文本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2013·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
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应结合特定语句所在的语境、其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人物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遭遇了侮辱之后,沈从文没有愤愤不平,而是替那个人“难为情”,这轻松、幽默的语言在讽刺了侮辱他的人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据此,考生不难组织出答案。
【答案】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一、掌握语言艺术——为解答题目做铺垫
局部语言赏析题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语言艺术鉴赏包含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具体如下: (一)语言特点
特点的具体内容 用词 之美 精美的炼字 鉴赏特点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
等等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叠词 乐美;③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化用成语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句式之美(音韵之美)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连用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修辞之美 辞之美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二)语言风格 风 格 特 点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豪放 豪放与柔婉 柔婉 直露 直露与含蓄 含蓄 质朴(平实) 质朴与华丽 华丽(典雅) 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腻,所表现的情感细腻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手法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用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手法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庄重与 诙谐 简洁与 细腻 庄重 诙谐 简洁 细腻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二、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3·高考江西卷)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高考山东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其他设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处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请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赏析××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三、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语言的综合鉴赏一般是就文中某个段落或段落中的几个句子进行鉴赏。鉴赏可从炼字炼句、运用手法及语言风格几方面展开。
1.把握三个赏析角度: 赏析角度 赏析语言 赏析词语 或语句 赏析修辞 手法(句式) 常用术语 ①质朴平实;②华美精致;③含蓄蕴藉;④诙谐幽默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②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生动传神;③使用叠词,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感 ①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②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③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⑤排比加强气势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眼。 明辨题型 2.记住三个注意点: (1)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言特色应包括哪些方面,这样才能从相应的文段中找到相应的语言特色。
(2)答题时,不能只讲套话,使用几个术语,不能笼统地“贴标签”。更为重要的是联系具体文本,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对题目指定位置的语言进行鉴赏。
(3)另外,我们也要注意鉴赏对象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用于表述,才能达到全面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
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 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C [解析]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D项,
从原文“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2.对点练 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答: [答案] ①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②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垫。
3.对点练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 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深邃)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