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1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出示平面图,哪个更大一些?
再出示一组不封闭图形,请学生比较面的大小。
指出:这些平面图形都是封闭的,如果不是封闭的图形,他们的大小无法确定。
小结: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指板书)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桌子、凳子),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一词进一步观察、比较和描述,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
(1)制造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10个5角硬币,而正方形共摆了9个硬币,所以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 :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
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3)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1、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2、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3、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色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六、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知识?(面积、面积的含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七、巩固练习:课本第41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比较方法:观察、重叠、剪拼、数格……
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