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y.,2011 Vo1.630 No.5 第630卷第5期 ◆教学探索 诗意手法成就精彩课堂 ——论余映潮对教学细节的深度探索 程韶荣 (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东台 224200) 摘要:“教学细节”被余映潮老师称为“诗意手法”。他从几十年语文教学经验和研究中发现和概括出 60余种行之有效的诗意手法,获得同行的广泛好评。这些手法源自探索和创新,对一线老师有很强的适用 性和指导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很有益处,也大大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宝库。 关键词:诗意手法创新适用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 1)05—0062—03 作者简介:程韶荣(1957一),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学细节是最寻常不过 的了。可是,当我们读了余映潮老师有关教学细节的 文章之后,自然会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看似寻 3.精彩朗读,动人心魄; 4.精心设问,有聚有散; 5.穿插引进,丰厚内容; 6.侧面人手,正面解读; 7.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对教学细节当刮 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余映潮老师在多年教研、教 学生涯中,一贯重视对教学细节的探索,深入研究教 学细节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既有继承,又有开拓,创 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法,对语文新课程标 准的实施和打造精彩课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8.平等对话,诗意讲析。 由此篇足见他非常重视教学细节在课堂教学中 的特殊作用。 余老师对教学细节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对教学细节的研究情有独钟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名师教例的教学细 节揣摩阶段,这是他从事教学细节研究的发轫期。从 20世纪90年代前后,余老师就开始醉心于教学案 在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教学细节的 研究作为一条支流,占有一席之地。他自云:“我的教 学研究重点却在‘细节’。”(《历练生命・深化细节》) 事实正是这样。例如《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08年)一书“我的语文理念”中共收录7篇论文, 例的品评,自1993年起在《中学语文》杂志开辟专栏 发表教学案例品评文章,先后连载长达8年,发表文 章整整100篇。在这大量的评论文章中,他总是从大 处着眼,善于从教学标高、课型、体裁、教学目标、思 其中《无限的创意,精巧的细节》赫然在目。他认为: “研究一节课的设计,主要的是在研究如何艺术地设 计教学细节。”对细节的这一定位,应当是非常准确 路、结构、线条等角度分析这些课的优点,然后再拎 出一课之中突出的细节。这种“抓大不放小”的评课 原则成了他一贯坚持的评课风格。为了避免品评的 程式化,也有好些课重点讲教学细节如何优化,但也 的。文章给我们依次介绍了8种教学细节的设计方 法: 1.开课揭题,直人情景; 紧扣本课的整体教学设想和主线。他对众多教学细 节的细心品评,为后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 2.预作铺垫,顺利推进; 62教学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要教学细节的探究阶段,这是他教学细 节研究的过渡期。从1997年起,他写了若干篇有关 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其中关于重要教学细节的文 为《理性思考,诗意策划》的文章。在文中,余老师告 诉我们他为什么要运用“诗意手法”而不是教学细节 一词。关于教学细节,他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O 讲》一书中有过阐释,这里不再赘述,但对诗意手法 需要加以说明。余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诗 意”,指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 雅致,“诗意手法”指充分考虑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 章后收入《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O讲》(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中。这部书关于教学设计的 艺术共列6章,专列“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一 章,分朗读教学的设计、提问的设计、语言教学的设 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指在阅读教学的某 计、课中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5讲。 将教学细节与其他各章并列,也可见他对教学细节 的看法不同寻常。 三是对教学细节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这是 他教学细节研究的鼎盛期。从2004年起在《语文教 学通讯》发表第一篇“阅读教学艺术的诗意手法”专 论起直到2009年,先后发表60篇,我们选部分标题 看一看:《理性思考,诗意策划》《整体勾勒,匀称安 排》《开课揭题,直人情境》《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淡 化提问,活动依然》《指导朗读,灵动多姿》《习点精 粹,氛围浓郁》《寓读于说,生动热烈》《创新活动,话 语纷纭》《设置话题,讨论交流》等等。60篇,是由多 少汗水凝成的?个中滋味,非深入者是难以体会的! 也许是余老师对教学细节的研究付出太多,因此在 总结自己多年研究经验、得失、甘苦的文章里每每不 厌其烦地提及教学细节,如《苦做“8法”》(2009)一 文在第4篇专谈《耐心地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 研究》,自称“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 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这里所说的“精细研究”就 是指他已经发表了60篇关于教学细节的专文。该文 主要是从“坚持细节化的研究,需要极好的耐性”的 角度谈的。而《我的“巧做”8法》(2009)一文本可以 不再谈教学细节问题,可他又从如何“巧做”的角度 写了《让细节出彩》一文,列举数例介绍如何让细节 出彩。在《历练生命》的长篇系列散文里,余老师再次 推出《深化细节》(2009)一文,强调“细节能够显示深 度”然后具体介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深化细节处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余老师是怎样热心、倾心于教学 细节的实践和研究的。 二、教学细节研究的鲜明特色。 走进余映潮老师营造的教学细节的艺术世界,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找到一把打开这个艺术世界大门 的金钥匙。在笔者看来,这把金钥匙便是他的一篇题 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 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在设计一篇课 文的阅读教学流程之前,第一步的工作是理眭思考。 余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将理性思考概括为“六化”:深 化课文研读,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课型创新,简化教 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有了这个前 提作保证,才有可能追求课堂形态的建筑之美、结构 上的层次之美、细节上的文气之美。理解了这些,我 们方可进一步讨论他的教学细节研究呈现出的个陛 特色。 1.创新性 余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就 是追求原创。我们从他大量研究诗意手法的文章中 也可得到明证。如《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关于主问题 的设计,他一下子提出了6条要求:即要能够牵一 “问”而动全文;可在教学中按一定的顺序间隔着出 现;要切中课文的教学重点或表现课文的特点,从课 文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突出其一二生动、有趣、实 在的特点,适于大多数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 烈的学习情绪,能支撑起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某一 课的几个“主问题”要有明显的角度区别,要分别担 当起不同的教学任务。由于他对主问题有非常深入 的研究,因而在这一教学细节的设计上运用得非常 娴熟,这也成为构成他的教学风格的主要元素。关于 提问,他思考很多,另有《设置话题,讨论交流》等,特 别是《淡化提问,活动依然》,从思维的另一端切入, 开辟了“无提问式教学”的新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视 野,其创新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有利于克服课堂上 “碎问碎答”的现象,还能改变教师对教材的阅读习 惯,改变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习惯,改变教师课堂语 言的表达习惯。 在大量教学细节的技法设计上,余老师的教学 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教学创意可以说喷薄而 教学f63 出。《句子品读,各有创意》根据品读句子的不同内容 细节研究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各类课型、各类文体均 和角度、不同难度层次提出了自由式、自设式、选用 式、综合式等基本的创意方式。余老师还发现了一些 难度较高但教学效果极佳的诗意手法:比如《侧面人 手,正面解读》《变直为曲,柳暗花明》等文,尤其是前 有涉及,足见其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的广泛适用性,是 一笔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教学研究成果。 3.指导性 余老师的教学细节研究的指导性体现在针对性 特别强。他总是密切关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流弊和 者所举到的他最得意的课例《狼》,朗读时在文章中 尝试加一“啊”字的设计《说“屏”》一课让学生从文中 找引读旬的设计,都差不多达到了“经典”创意的程 薄弱问题,包括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大难问题,然后着 力逐一加以攻关。比如《整体勾勒,匀称安排》一文谈 度,很值得我们去反复体味。 至于传统的教学细节,余老师也能推陈出新,在 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比如关于阅读 教学中的如何“说”,他在《寓读于说,生动热烈》一文 中介绍了引入式、复述式、评价式、举例式、想象式、 联想式、赏析式等不同角度;还是这个话题,余老师 变换一个思维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句话说读” 的多种方式,如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一句话主要内 容理解、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一句话课文妙要列举 等。 2.适用性 余映潮老师关于教学细节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显 示出明确的定位:教学细节一定要走进寻常的课堂,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为一线老师所欢迎,能够 让老师们一学就会、学而能用、立竿见影。有人说他 的这种研究是“草根化”的,不无道理。 基于此,他的教学细节研究更多地考虑教学实 践应用的广泛性。比如将“侧面人手,正面解读”的诗 意手法运用于读写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 学生活动的机会,化解教学难点,有时还能增加课堂 教学的容量。这种手法也“能用于课文片段的教 学”,形成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新鲜创意。“整体反 复,多角理解”的诗意手法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 “更适用于精致的短篇”,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 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在“句子品读,各有创意”一法 中,介绍“自设式”时说将它“用来教学精短的课文特 别是文言课文,是比较实用的”,而“自由式”由于品 读内容的散乱,“这种手法最好慎用”。以上各例中不 断出现的“用于……”“适用于……”之类的句子,看 似简单,实际上都是经过了多少次的实践和反复的 思考、比较、推敲,最后才形成的一点经验和教训。对 于一线老师来说,确实省去了不少在黑暗中摸索的 工夫,少走了弯路,提高了教学效益。余老师的教学 64f教学 及“整体勾勒”,好像不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恰恰 是在这个最普通的事情上,缺乏非常重要的研究” ——我们很少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很少从这种整合 中提炼出优美实在的教学角度,从而形成老一套的 “平面思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整体勾 勒,匀称安排”的教学细节。又如为什么余老师会提出 “开课揭题,直人隋境”呢?就是针对实施新课程改革 以来在导人的设计上出现的“缓入”的毛病(开课用5 分钟左右的时间放录像、听录音、讲故事、作漫谈、猜 谜语等),他甚至提出了一种极高的要求:“语文课开 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再如“淡化提 问,活动依然”的手法是针对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堂上 “碎问碎答”,以致形成了“职业习惯”而提出的,应该 说这—现象的确太普遍了,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他适 时、适需提出这一教学细节设计的现实意义。 余老师非常重视他的研究成果便于为一线老师 所接受,追求指导的通俗易懂、清晰明了。比如《挈领 而顿,百毛皆顺》对主问题设计的介绍,就分别从运用 方式、设计要求、设计角度等多个层面详加指点,细致 到位。介绍运用方式时从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进行 阶段、深化阶段分别解说,非常便于老师操作。再比如 说,关于句子品读,是一个看上去很小,实际上很大的 教学难题,余老师善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纷繁复 杂的句子品读中拎出“四式”(自由式、自设式、选用 式、综合式),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余映潮老师对教学细节的研究可以说呕心沥 血,成果丰硕。他所奉献给老师们的“精美大餐”有待 我们去细细品味,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实践,成就我 们的精彩课堂。自然,余老师所期待的,是我们将在 他的基础上摸索、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的“诗意手法” 来,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涌现出千姿百态的新课、实 课、活课、美课来。 (编辑:成向阳)